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击”现象_跨文化论文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休克论文,跨文化论文,现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群体,由于各自文化中的语言符号、认知体系、规范体系、社会组织、物质产品的不同,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也是不同的。

一个人从小生长在一个社会环境里,熟悉那儿的一切,很自然地将那个文化中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当他一旦进入一个语言文化完全陌生的环境,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种种符号,对每天接收到的大量的陌生信息又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致使产生焦虑和茫然的心态,这种心理上的反应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也可译作“文化冲击”、“文化冲突”等)。(注:最新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不满足用“文化休克”一词来表现纷繁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条件下出现的“休克”现象,从而提出了涵盖面更广的名称,例如“文明休克”(civilisation shock),“社会休克”(social shock)等等。)例如在茅盾的小说《子夜》中,吴老太爷从农村来到上海后,因受不了光怪陆离的刺激而死去。这实际上就是具有农村封建文化的吴家老太爷适应不了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都市文化而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在跨文化的人际交流中,尤其是对于初次出国的人员来说,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文化休克”一词最先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1960)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后出现的各种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适应,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注: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40页。)也有人把这种定义扩大到由于失去熟悉的食品和伙伴后引起的不舒服感觉、由于持续不断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精神疲劳、由于社会地位及其身份角色的转化而引起的价值观的混乱以及应付环境无能的感觉,等等。如果对此心理状态认识不足,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到在国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严重的甚至引起精神崩溃乃至自杀。我们身边不乏初次出国的人员由于处于手足无措的“文化休克”状态而不得不提前回国的例子。在我国学习的欧美留学生来华后也会遇到这个问题,实际上任何侨居他国的人在初期阶段都无法避免。

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强,在这一背景下,认识和了解“文化休克”则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出国后最初的交流障碍,有利于人们应付跨文化交流后的心理不适应状态。本文将对“文化休克”的发展过程、影响“文化休克”的因素以及减轻或减弱“文化休克”的可能性作一阐述。

一、“文化休克”的发展过程

根据奥伯格的理论,“文化休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注:西方学者中也有人把这一进程分成五个、四个或三个阶段的。(参考: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第20~21页)。)(1)兴奋阶段(euphoria);(2)“休克”阶段(culture shook);(3)适应阶段(acculturation);(4)稳定阶段(stable state)。这一发展过程在霍夫斯塔特(Hofstede)(注:J.Bttcher(2000),Die Unterstützung von Austausstudenten bei der Bewltigung ihres Kulturschocks durch interkulture-lle Training und Betreuung,http://viadrina.euv-frankfurt-o.-sw2/VirtuLearn/kult/Interkult.Training.html(2000.10),p3.)图形中如图1所示。

图1 奥伯格理论中“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

(1)兴奋阶段。指人们心理上的兴奋和乐观阶段,所以也被称作“蜜月阶段”。这个阶段从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开始,一般持续几个星期到数月时间。

人们对到异邦旅行、逗留常常充满着美好的幢憬。对大多数第一次出国的人来说,从出国办手续到怀揣机票离境,心情既是高度兴奋又是忐忑不安的。带着亲友同学的羡慕和祝福,来到异文化的环境中,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新鲜,对看到的人物、景色和食物一切都感到满意,处于乐观兴奋的阶段。在由留日学生自筹资金拍摄的记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第一集中,韩松是国内一名干部子弟,父亲是县级干部,母亲是厅级干部。在国内“人家要见他还不容易”(韩松)。来到东京,面对繁华的都市、车水马龙的现代化交通,他连称“天堂”。第二天早上,他潇洒地在餐厅吃了饭,对未来、对自己都充满了信心,这就是兴奋阶段。对于短期旅行的人,走马观花看风情,可能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兴奋感尚未消失,旅行就结束了,一般不会出现“文化休克”。“休克”产生在当人们在异文化环境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即沮丧或敌意阶段。

(2)“休克”或沮丧阶段。指兴奋的感觉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代替的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失望:还是以韩松为例。虽然他始终声称已经作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但现实生活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与他原来所期待的相差太大了。当最初的兴奋过去后,国外梦幻般的色彩也被严峻的现实所替代。首先当他住进宿舍时感到“太可怕了”、“就像地狱”,然后是为了生存的奔波(出卖体力,干繁重单调的洗碗工),他的沮丧和失望也随之开始了。

失落:作为社会中的个人,中国人对政府、组织、家庭向来有着极强的依附性。这长期的依附习惯,使一些中国人到了崇尚个人自由的西方社会,会产生出很强的失落感。而恰恰在西方社会个人自由的背后,又常常隐藏着孤独的阴影和无援的感觉。不管在国内多么抱负不凡,出了国门,由于身份角色的转化,失去了某些自己熟悉的、能体现自己身份价值的社会参照,如自己的职业、父母的职位等。在异国他乡,孤独的你往往是无足轻重的人。社会认同感失去了,失落感也由此而产生。

烦恼:一个人初次出国,不仅要承受陌生环境带来的烦恼,还得应付自己个人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麻烦。

焦虑:语言不通,心里着急。打工不着,为生存而焦虑。更要命的是,使人产生一种“一向健全能干的自己一下子变得残废了的感觉。”(注:钱宁:《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24页。)处在“休克”阶段的人是敏感的。有的人回避与当地人接触。生怕一不在意被人嘲笑和伤害,他们喜欢在自己的老乡中消磨时间。由于对异文化的社会形态了解还不够,看到的往往是表面和物质的文化,很容易对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怀疑。

(3)适应阶段。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外乡人逐渐找到了对付新文化环境的办法,解开了一些疑团。他们熟悉了本地人的语言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并有了当地人作朋友。这时候,外乡人能用一种比较客观的、平和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环境,他们心理上的混乱、沮丧、孤独感和失落感渐渐减少,慢慢适应了异文化的环境。这一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4)稳定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外乡人适应了异文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溶入于当地的社会环境并与当地人和平相处。例如,当半年以后韩松出现在摄像机面前时,与刚到日本时相比,像换了一个人,不仅瘦了,而且眉宇间有了一种成熟的沧桑感。艰难的生存,不仅洗去了他身上的浮躁,也带给他自信和坚强。两年后,没有一点日语基础的他考上了明治大学商学部,他最大的感受是:“学会了实在,做什么事都要实实在在的。”

二、影响“文化休克”进程的因素

“文化休克”的产生不是由于潜在的病理因素,而是由于对异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缺乏相应的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所造成的。影响一个人经历“文化休克”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由于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差别。在本文化与异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多的地方,“文化休克”就少一点。例如,一个德国人到瑞典要比他到中国经受的“文化休克”要少得多,甚至没有。原因是瑞典和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方面的共同点多。由此可见,“文化休克”的明显程度与家乡文化和东道主文化的差异大小成正比。另外,东道主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影响着一个人的“文化休克”进程。在一个愿意接收和容纳外来文化的环境里,外乡人适应得快,调整得也快。而有一些文化却不愿接纳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加以排斥,或保持距离,这会加深外乡人最初的焦虑和不安。

另一方面是个人的诸多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例如,在异文化环境中的儿童,由于对家乡文化所知不多,较少存在社会符号混乱的问题,因而适应异文化的能力较强,“文化休克”轻微、甚至没有。而成年人,对异文化与本文化的差别相知越多,失落感越大,“休克”程度也大。一般说来,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受教育程度高的比受教育程度低的适应能力强一点,“休克”程度也轻。有过在异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工作阅历的人,在新的异文化中适应能力也较强。在异文化环境里,外乡人所从事的工作,其身份角色和社会地位高于或相似于国内的,“文化休克”经历的时间较短。例如,合资企业里来华工作的专家,在企业里担任的职位往往高于自己国内的,他们的“休克”程度就少。而派往工业发达国家母公司的中方员工,往往经历的是从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到进修生的角色转换,开始时的失落感也会影响在异乡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带来不适应。这一方面的因素,由于各人情况不同,因人而异,其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三、减轻或缩短“文化休克”的方法

对于初次出国的人,“文化休克”虽然是难以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学习和专门的技能训练而加以减轻或缩短。最好的方法是提高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在异文化中,那些人际交流能力强的,适应环境、调整自我的能力也强,“休克”时间就短。这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不同于同文化交际的能力,对它的要求明显高于同文化交流,实际上它是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例如,人体语,手势语,体态语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构成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掌握异文化交流所必需的能力知识,如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文化常识。

第二,具备以多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思考信息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思想开阔,适应性强。

第三,尊重和愿意体验并了解异文化的能力,即是说,对所在地文化感情上的合拍,不带偏见愿意尝试异文化的人,比那些不尊重所在地文化、采取封闭排斥态度的人更容易适应异文化。

第四,行为能力,即按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情感开展活动的能力,那些敢于实践,不怕出错的人较容易适应异文化。

以上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专门的学习和系统的训练来达到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出国前的准备和出国后的帮助。出国前的准备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是认知层面,即学习并了解异文化的知识。在出国前专门学习东道主国的语言,了解对方的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知识。近年来,许多外语培训班增设了跨文化交流专业课,通过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了解“文化休克”的种种特征,可以使人们对这一现象先有理论上的认识。第二是感情层面,学习对异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识,可以帮助外乡人尽快地找到与当地人感情上的合拍。第三是交际行为层面,即学习提高在异文化环境中适应的能力,例如得体的谈吐、合适的举止等交际能力。出国后的帮助指的是东道主国对外乡人的照顾和关心,如大学里的外事局、同事。也可以是当地本文化的同胞和社团,如学生会、联谊会、友协等民间机构。他们的关心确实可以起到帮助新来者的作用,使他们逐渐进入当地文化,缓解“文化休克”的程度。具体帮助的办法有许多,如向新来者介绍当地的各种社会规范,介绍如何使用当地的通讯和交通,如何找住房等,这样可以使新来者有安全感,消失紧张的感觉,避免手足无措,从而可以较快地从陌生的环境压力下得到放松。但不管怎么说,最有效、最直接的帮助来自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对对方文化的了解。

标签:;  ;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击”现象_跨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