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士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论文_吴红玲

儿科护士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论文_吴红玲

吴红玲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儿科 湖北武汉 430300

摘要:药物治疗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与患儿的生命息息相关,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与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1]。而药物安全是保证患儿安全最有效的措施,若临床用药不当可给患儿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为加强儿科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我科制定了一系列监控药物安全使用的管理措施,现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儿科;临床用药;安全管理

药物治疗是儿童治愈疾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作 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处在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病理情况与成人不同,有自己独特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因此用药过程中具有比成人更大的复杂性和风险性[1]。护士身居临床第一线,是各种药物治疗的执行者,也是患儿用药前后的监督者,她们在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随着临床药物种类增加、剂型更新及用药复杂化,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用药安全,给患儿带来的灾难可能会持续一生甚至危及生命[2]。因此,临床上加强儿童用药安全性管理非常迫切。本文通过对临床用药过程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使药物治疗工作真正做到安全、合理、有效。

1 临床用药中的不安全因素

1.1 医嘱处理方面不安全因素 ①医护缺乏沟通,护士查对不到位。医嘱开出后医生未通知护士,护士也未查对,造成医嘱执行遗漏或延迟执行。②医嘱开出错误。护理人员未能识别出错误医嘱或虽有疑问,可能由于护理人员缺乏用药知识或责任心不强而盲目执行医嘱。③执行口头医嘱。护士由于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非抢救情况下执行医生口头医嘱。④医嘱变更频繁。由于小儿病情变化快,个体差异大,用药也随之变化快,导致医嘱复杂、变化多。

1.2 药物保管方面不安全因素 ①药物保存方法不当。药品在保管过程中,由于未严格按照药品性状要求存放,如避光、冷藏等,就会缩短药品的有效期,使药品效价下降甚至变质,危害患儿的健康和生命的。②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未分开放置。病区内未设置高危药品单独存放的药柜,无警示标签,调剂高危药品时未执行双人复核;多种药品混放,存在取错药的风险。③药品清点流于形式。无专人清点药品,即使清点药品时也未认真清查,造成药品过期。

1.3 药物配置过程中不安全因素 ①无菌观念淡薄。由于监控不严,部分护士陋意简化操作流程,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②配制时间过早。由于儿科工作量大,为减轻工作负担,护士习惯集中将患儿的部分药物一并配置挂于患者的输液架上,导致药物未做到现配现用,容易造成药物污染,且导致药物效价降低[3],影响用药效果。③配制药物的剂量不准确。有些护士由于责任心不强,操作方法不当抽吸药液不彻底,致使残余药量过多。④粉针剂溶解不当。使用不恰当的溶酶或稀释液量过少,使药物不能完全溶解。⑤未把好药物的配伍禁忌关。由于药物的不断更新换代,护士缺乏药物相关的配伍禁忌信息。药物配制时未严格执行注射器单用制度,导致药物配伍不当.药物之间相互反应,出现沉淀、絮状物、形成结晶等现象。

1.4 用药过程中不安全因素 ①查对制度不严。护士在执行用药过程中末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或流于形式,或定式思维导致用药错误。②知识缺乏。由于护理人员药理知识相对滞后、对药品使用说明书重视程度不够,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对给药途径、时间、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凭经验或习惯执行用药途径、时间和方法,不能保证实施正确、合理、安全的用药。③给药速度不合理。未按照药物要求和患儿的实际情况适当调节给药速度。④巡视不到位。由于人力资源缺乏,同时护士对巡视不够重视,依赖家长,致使巡视观察不到位,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1.5 药物方面不安全因素 ①儿童规格药品少。目前市场上针对儿童人群开发的药品少,儿童规格药品只占了不到l0%[4-5]。医生有时不得不给患儿开成人规格的药品,使发生给药错误的概率增加。②药品外包装相似造成药品混淆。③制剂多种。部分药品有几种不同规格,容易造成用药错误。④一药多名。一种药品除了化学名外,还有商品名,如不经常使用该药品.不易记住药名,导致用药不安全。⑤药名相似;一些商家为了药品的销售,使得许多药品的商品名非常接近,但药理作用完全不同,容易误导用药错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用药安全的环节管理

2.1 形成医疗安全文化氛围 ①加强护士安全意识教育,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知识。②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强化护士慎独精神,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③营造一个“非惩罚性”的工作环境,即建立一个保密、方便、不归咎于个人的报告系统.使得医护人员愿意主动上报用药错误、分享经验,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降低对患儿的伤害。④让药师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的过程和决策中,给予更多合理用药的建议。⑤要求护士对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隐患问题提出讨论,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

2.2 加强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护士临床药理知识 ①不断加强护士专业知识培训,要求护士掌握临床药物相关知识:药物化学名、商品名、用法、剂量、途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熟练掌握各类常用抢救药物的相关知识。②定期组织护士参加药剂科的药物知识讲座,了解最新用药动态,更新用药知识。③科室建立药物说明书与配伍禁忌表,便于医护人员查询。④严格执行临床新药使用流程。一旦有新药开始临床应用,专人组级安排学习,对说明书中主要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用红笔划出,以起到醒目、提示作用。新药说明书夹在晨会提问本内供第2天晨会集中学习,并在护士站白板上备注填写:X月X日新药:XX,以提示休息后第1天上班的护士学习新药。新药首位执行护士根据药物说明书核实医嘱是否正确,如有疑惑及时与医生联系。新药续接瓶时要观察茂菲氏滴管两种液体混合后有无变色、混浊,输液过程中主动询问患儿用药反应情况。在交接班时,新药如何使用及注意事项必须与接班者严格交接,确保用药安全。

2.3 规范病房药品保管的安全管理①内服、注射、外用、消毒药以及高危药品、麻醉药品应分别分类放置。并按有效期时限的先后顺序存放使用。高危药品应有红色标签警示,麻醉药品应上锁专人保管。②各类药品的瓶签与药名相符,标签明显、清晰。尤其是包装相似的药品要做好醒目标记以示警示作用。③从药房取回的药品要以原包装存放。拆零的药品不能随意放置,应定位置、定专人保管。④严格执行药品清查制度。每天清点药品数量.每周检查药品的质量。对近期失效(有效期在3个月)药物注明失效期。⑤严格按照药品储存要求保管药品。需冷藏的药物如:胰岛素、肝素、疫苗、血制品等放冰箱内2~8c保存。易放光线破坏药物需避光保存。

2.4 严格用药操作流程

2.4.1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医嘱处理准确,对于有疑问的医嘱必须与医生沟通,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采用手腕带标识和床头信息卡及患者确认制进行核对。

2.4.2 严格遵守配药制度 药物配制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遵循现配现用的原则,防范药物配伍禁忌。药物配制时要严格执行注射器单用制度,根据药物性质选择适宜的溶媒,全面了解配伍药物的特性,避免盲目操作。针对儿科用药的特殊性,制订儿科注射用药剂量换算卡、常用需溶解药物的临床配制参照表、药物配制常数换算法、及各种皮试液配置标准表,以方便护士准确配制,提高工作效率,杜绝用药环节中的药物剂量误差,提高儿科用药剂量的精确性及医疗安全性。

2.4.3 严格掌握用药操作规程 药物使用前详细询问过敏史,选用合适的输液器具。根据医嘱及药物性质采用正确的给药途径、方法,同时注意给药间隔时间,维持血药浓度。必须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各种药物的性质调节用药速度,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5 加强对患儿用药知识的健康教育 ①护士应告知患儿及家长什么时间用什么药,使患儿及家长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以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②向患儿及家长交待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时间、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③鼓励患儿及家长有疑问时及时提出,并及时反映用药后的反应,以便及早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2.6 认真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会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患儿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加之不良反应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增加了儿科护士观察难度。临床药疗过程中护士必须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皮肤、黏膜、排泄物的变化以及有无恶心、呕吐、瘙痒等症状,在进行静脉输液或接瓶时,应观察片刻后才可离开,尤其在用药后10~15min是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的高峰期,应加强观察,同时注意观察局部穿刺处,及时发现药物外渗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儿科护士在观察用药过程中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并提出药物不良反应的预警。

参考文献:

[1]马小花.儿科临床用药的影响因素及护理防范措施概述[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3):84-86.

[2]杨怡,张健,陆晓彤,等,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155-156.

[3]赵长宽,刘童,王进,临床用药及调剂[J].中国医药学刊,2005,(4):102-103。

[4]欣华.国内九成药物没有儿童专用剂型[J].首都医药2004,12(19):31.

[5]倪韶青,寿洪初,王珏,关于儿童用药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815-817,

论文作者:吴红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0

标签:;  ;  ;  ;  ;  ;  ;  ;  

儿科护士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论文_吴红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