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全球化及其新特征_全球化论文

产业全球化及其新特征_全球化论文

产业全球化及其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产业全球化。产业全球化是指产业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的升级。一国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转型往往受全球产业发展的影响,只有紧紧把握产业全球化的脉搏,并大力推进产业全球化,才能走向经济全球化。

一、产业全球化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一提出就同产业全球化相联系。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最早是由T·莱维特(Theodre Levt)于1985年在其《市场的全球化》提出的。他用“全球化”不过是来形容此前此后全球经济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生产、消费、投资这些概念也都是产业经济学的基本词汇。至于“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据有关资料说明,是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Sy LViaostry)在1990年首先提出。他认为:生产要素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世界经济就本质而言是一个以世界市场为纽带,以生产要素流动为媒介,以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为中心,将各国产业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

经济全球化,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产业全球化。例如:美国学者D.F.西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产业全球化。他认为,“最好将‘全球化’看作一种微观经济现象,它指的是产业和市场一体化和联合的趋势”[1]。产业和市场一体化联合的趋势,反映的是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整和升级,产业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垄断,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的崛起和各国产业政策的世界性影响。伴随各国产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程度的日益加深,产业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它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际产业链的形成。在科技和信息革命推动下,全球产业日益成为一种密不可分的全球产业网。在产业全球化浪潮下,“没有谁可以像孤岛那样,与世隔绝而独善其身”。产业全球化推动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全球产业联系变量连续变化,从而导致全球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朝着无国界方向转变。

彼得·狄肯在1991年出版的《全球变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一书中说,当前产业发展不仅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变得越来越全球化。狄肯还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当前产业全球化的特征。他说,商品标签所注明的产地,实际上只不过是产品最终装配的地点,对由许多个别零件组装起来的产品,比如一部“英国”汽车、一台“荷兰”电视机、一架“德国”照相机来说,你既可以说它是那个地方的产品,又可以说它不是那个地方的产品,因为,它们已经是全球各地生产的零部件的集合。所以,可以认为,严格意义的大规模的产业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时作为产业组织高级形式的跨国公司已经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全球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这样做的结果就能使跨国公司在全球合理布局,从而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和市场绩效最好的目的。

产业国际化与产业全球化是产业全球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产业全球化的第一步应是产业国际化。要实现产业全球化,第一,一国的产业首先要走出国门,使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商品、服务,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第二,产业组织必须利用先进的科技、通信交通条件,发展、壮大自己;第三,要求各国之间作必要的产权让渡。产业全球化应该说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朝着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演进。产业全球化是一个由产业国际化走向产业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过程。

二、当前产业全球化的特点和趋势

国际产业分工的效率和获取产业比较利益是产业全球化的内在动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领域的成功应用是产业全球化的重要条件。产业全球化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在当代,产业全球化表现出一系列特点。

1.产业分工日趋全球化

产业分工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各国别产业的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产业分工,具体讲:第一,产业分工的范围和内容发生变化。产业分工从一国地域范围内以传统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范围广阔的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传统产业分工向新兴产业分工发展。第二,产业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即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产业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产业协议在国际范围内、跨国公司间的分工。第三,水平性分工成为产业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业工艺流程的分工,并形成了世界性的产业分工网络,每一生产环节都已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第四,产业分工具有垂直结构特征。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上的优势,产业全球化,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合理配置。

2.贸易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产业全球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中一个古老现象,在近代它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全球化的发展,但产业全球化也带动了贸易的全球化。第一,产业全球化使得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据统计,1985-1994年间,全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8.15%,而世界服务贸易的年增长率则高达10.75%。199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为8100亿美元,1995年则增至1.23万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51.9%。[2]在国际大贸易(服务与货物)中的比重同期从16.3%上升到18.8%。第三,产业全球化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品种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过去的11种增加到现在的20多种,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在出口中占1%以上的货物种类从过去的6种增加到现在的近20种。第四,高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广泛应用。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EDI也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账(ETF)等已在许多国家开始使用;ISO9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第五,产业全球化促进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1995年1月1日诞生在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全球贸易进一步规范化,全球贸易体制开始形成,并以其法人地位对其所有成员国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全球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

3.全球金融产业日益融合

90年代以来,产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产业与贸易的迅猛扩张,全球金融也日益融合在一起。第一,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掀起了大规模的合并、收购活动,以扩大规模,适应当今世界产业迅速扩展的需要。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希敏寺银行也吞并了一些欧洲其他国家的小银行。1998年美国万国宝通公司和旅行者公司进行了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合并行动,涉及金额1500多亿美元,美国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合并,组成美国第一大银行,涉及金额也多达数百亿美元。第二,区域性的金融产业出现了一体化趋势。欧盟统一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以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则可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加紧渗透欧洲市场,欧洲的金融市场已演变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深化,1997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通过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决定全面开放金融产业市场。第三,金融产业迅猛扩大。到90年代,除了美国、日本以及西欧这三大金融产业中心继续发展以外,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和泰国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成为全球金融产业的新热点,大量国际资本纷纷涌入。新兴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使国际资本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运转。

4.产业投资活动遍及全球

产业全球化趋势,使各国产业投资活动空前活跃,遍及全球,具有新的特点:第一,产业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国际产业直接投资在过去20年来一直保持大幅增长,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最近5年增长势头更强(见下表)。到2000年国际产业直接投资总量为1.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其中80%以上流入发达国家。第二,国际信贷资金流量增长很快。证券业投资迅速发展,1993年流动金额为8185亿美元,1994年增加到9534亿美元,1995年增加到1.2584万亿美元。与国际产业直接投资一样,证券股权投资依然偏向于少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第三,产业投资自由化成为各国产业直接投资政策的目标,产业直接投资规范安排提上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和促进产业投资的双边投资条约数量大幅增加,截至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经签署了1330个这种条约,涉及162个国家。GATT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将投资协议开始纳入多边贸易体系,并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1991-1999年国际产业直接投资的流动(单位:亿美元)

流向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发达国家 1150 1180 1380 1410 2080 2120 2760 4680 6360

发展中国家 430

520

760 1000 1070 1380 1720 1730 2080

中东欧 30507060

150

130

190

200

210

全球总额 1610 1750 2210 2470 3300 3630 4670 6610 8650

资料来源:参见吕博《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国际经济合作》2001年第3期。

5.产业组织的形式——跨国公司遍布全球

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实行全球投资,进行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生产和经营,推动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世界产业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产业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一,跨国公司的数目剧增。根据统计,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到4.4508万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659万家。第二,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最大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国资产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的外国附属企业中拥有1.7万亿美元的资产,控制了约1/5的全球外国资产。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50%的国际贸易额、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专有权和70%的国际技术转让。第三,跨国公司开始结成新型的“战略联盟”。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活动,并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通过兼并与收购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据贸发会议统计,最近20年来公司并购涉及金额以42%的速度增加,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额72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3]并购的产业分布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第三产业成为并购的热点。1991年第三产业的交易额为353亿美元,占总额的41%,1999年交易额上升为3400亿美元,占总额的60%左右,远远超过了第一、二产业。[4]

6.产业的区域联系向纵深发展

在产业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很难获得产业的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因此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结成各种区域集团,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启动,欧盟(ECU)正式成立,15个成员国开始在贸易、投资、资本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进行深层合作。1995-1997年欧盟又加紧实施统一货币和欧盟东扩计划,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从此欧盟成员国有了统一的货币,这大力促进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不断加强。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91年,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南美共同市场”成立,同年10月,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五国撤消关税协议,组成“安弟斯集团”,1993年,东南亚自由贸易区(AFTA)正式成立,199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开始实施的亚太地区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等,这些都表明产业的区域联系向纵深发展。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已把我国融入到产业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国外的产业进入到中国来,我国的产业也要走出去。但我国产业的封闭性、落后性和不平衡性,特别是我国的全球利益,要求我们借助于加入WTO的机遇,实行有效政策,提升我国产业走向全球化的速度。

标签:;  ;  ;  ;  

产业全球化及其新特征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