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教学记录与同步评介_苏格拉底论文

“人是万物的尺度”教学实录与同步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是论文,尺度论文,万物论文,点评论文,教学实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写在前面]课堂是教学研究最前沿的阵地。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室是教学的实验室;斯滕豪斯则把课堂作为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今天的课程改革正在催生着教学的种种变化,从宋书林老师这节获奖课的实录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这种变化给人带来的振奋与惊喜。教学案例是我们研究教学的“母体”,对之研究、借鉴、思考,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成功的教学案例,可以让教师体验专业生活的乐趣。

教学的起点——导入

宋:大家知道,今天的人类已经创造了高度的文明。这些文明成果,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但是不可否认,各个民族贡献率是各不相同的。从历史上看,你认为世界上哪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对现代文明贡献率最大?它贡献了什么?

点评:上课铃声响起,宋老师健步登上讲台,扫视全体学生。这一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心目中一定要有学生。宋老师是借班上课,师生虽未曾谋面,但短暂一瞬的眼神相接,师生间便相互传递了一种友情和善意。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别致新颖、妙趣横生的导入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也容易进入最佳的状态。导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集中注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明确目的。宋老师这节课的导入最为鲜明地体现了“启迪思维”的特性:这段导入语厚重而充满学术气息,其中“贡献率”一词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能够感受到教师在揣摩着学生会回答什么,学生在揣摩着老师要我回答什么。很多学生会本能地从爱国立场出发,回答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率最大,主要贡献是四大发明。

宋:大家的说法都有道理。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

点评:我们看到学生的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

材料一 现代文明的渊源≈(希伯莱人的宗教信仰+希腊人的理性思维+中国人的世俗技艺)×日尔曼人的贵族精神。

——姚国华《文化立国·西方现代文明的文化渊源》

宋:很显然,这位学者认为日尔曼人的贡献最大,它贡献的是贵族精神。对此,马克思却不以为然,他持这样的观点: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宋:马克思认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当然中国的贡献巨大了。而黑格尔则对古代希腊人情有独钟:

材料三 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黑格尔

宋:不知大家同意哪一个观点?

点评:如果说导入语的那段设问即“从历史上看,你认为世界上哪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对现代文明贡献率最大?它贡献了什么”指向性过于宽泛,那么现在借助材料就把设问做实了。学生阅读材料回答“同意哪一个观点”,指向性更加明确,学生的思考也有了基点。我们看到,学生面对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提供的思想、观点一时无所适从,感觉哪一个说得都有道理,于是产生了焦虑、渴望和兴奋的情绪,一些学生盼望着尽快知道究竟,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学生回答很踊跃,大多数同学认同马克思的观点,并期待着宋老师的观点与看法。

宋:大多数同学都认同马克思的观点,我理解大家这种朴素的情感。我想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这是马克思的观点;第二,肯定了中国。我个人则倾向于黑格尔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就是在古希腊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民主制度,诞生了人文精神,以及后来由罗马人在希腊人的文化和理性思维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法制原则,而正是这些,构成了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与此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希腊民主制度人文精神法制原则西方现代文明核心)。有关雅典的民主制度和罗马法制原则的内容,我们已经在必修一的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中学习过了,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有关人文精神的内容,就是教材的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之第1课《人是万物的尺度》。

点评:我们认为,宋老师的这一导入设计,形式朴实、立意高远,应属于上乘之作。

教学的实施——讲授新课

教学流程一 破解课题

宋:请大家注意一下专题课文的标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人文主义”。那么什么叫“人文主义”?什么又叫“人文精神”呢?请看大屏幕: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也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广义:指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狭义: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要求人们在分析、处理和解决具体事务时,坚持“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根本”的价值准则。它重视人的自由意志和利益,推崇人的主体地位与能动作用,关注人的本质、价值、地位和使命,强调个体的人的自主、自由、利益、人格、个性、幸福等基本权利,称颂人的智慧、能力和品德。

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标题富有诗意,摘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语录。它是什么意思呢?学完本课内容你就会明白了。

点评: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涉及古希腊普罗泰戈拉人本主义哲学、苏格拉底目的论哲学等高深的内容。教师要讲好本课内容,必须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同时,对教学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利于学生掌握。

宋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屏幕上的文字,同时提示其他同学注意文中的关键词(黑体字)。知道这段文字的内容无不是围绕“人”来展开的,“人”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在此处,宋老师并没有流连于对人文主义这一概念的阐释和提炼,而仅仅是让学生感知一下人文主义就是突出“人”的价值。我们当时感到很纳闷,这么重要的问题,怎可轻易放过。等听完课才知道他这样处理的用意:全课讲完后,最后概括人文主义的内涵,以前后照应。令人叫绝。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段文字的呈现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但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它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这一环节有没有不足呢?我感觉有的。若能在此处统领一下本专题的线索,然后说明本课在本专题中的地位,那就更为理想了。如: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性的复苏;启蒙运动——理性与自由的启蒙(做一个有理性的“人”)。

教学流程二 出示教材阅读提纲(其中的划线处要求学生填写)

宋:大家阅读教材,然后填写相关内容。

一、智者学派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2.背景:希腊民主政治的高峰。

①民主制度发达。(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地位提高,个人主义成长。)(政治)

②工商业发展。(存在交换等实际问题,使平等、法则、契约、理性成为可能。) (经济)

③人的地位提高。(社会的变化使人在社会中处于突出的中心地位。) (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和安提丰。

4.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二、苏格拉底学派

1.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认识你自己”是他探索哲学的指南。

2.苏格拉底的全部兴趣集中于道德哲学(伦理道德)。他的“道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即所谓知德合一。

三、斯多亚学派

1.斯多亚学派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

2.代表人物:芝诺、西塞罗、塞内卡(罗马)

宋:(1)出现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与我国的春秋时期大致相当。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都同时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批思想文化巨人。他们英雄所见略同地都把目光投到了人类自身,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2)背景:(政治)民主制度发达→带来参与,(经济)工商业发展→产生交换,(思想文化)人的地位提高,人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

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引发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从而也印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哲理。

(3)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学派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都把目光投向人。②区别:苏格拉底更注重研究人的道德。

(4)概括:就是这样一系列变化的大背景,使一些学者研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开始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那么,他们是如何研究人的呢?下面我们将重点来学习、分析相关的内容。

点评:学生的历史学习是一个基于史实的“感受——理解——认识”的过程。学生获取和感受特定历史知识(国家规定的学习内容)最为简便的办法便是对教材的学习。教师对教材的使用目前存在两种状况:一是“以本为本”“惟本是求”;二是抛本教学,远离教材。在本课教学中,宋老师实现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有机结合,即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用习题的方式诱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并填写在合适的地方。比较理想地实现了教材由“羊圈”到“花园”的转变。

教学流程三 重点突破

一、智者学派

宋:(出示材料,目的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智者和智者运动这一历史概念)公元前5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智者原是指杰出的人,智者学派指的是城邦中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职业教师。他们主要向城邦公民传授有关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以善辩取胜。他们授业要收取学费。他们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将“人”作为研究的重点。又称哲人学派。

设问:什么是“智者”“智者运动”(时间、研究对象)?

学生提炼材料回答:智者:指专门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智者运动:指大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兴起的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问题的运动。

点评:此处,教师既可以提示学生先从字面上理解“智者”是什么意思,然后再阐释其特定的含义;也可以使用讲授法,用动情的文字去介绍有关智者学派的相关内容。研究者认为,在传递信息时,讲述比讨论的效果更好。如智者学派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直接产物。奴隶制民主政治,为公民创造了较为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活跃的文化生活。公民们可以在公民大会上对城邦的大事发表演说,可以在诉讼法庭上据理力争,可以在剧院里演出自己的剧本。人们参加公共的政治文化活动不再依赖旧有的权威和习惯,而靠自己意见的正确合理,符合逻辑和能言善辩。人们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善于辞令的本领。这样智者运动在古希腊产生了。那些智者们,特别能言善辩,出口成章,用漂亮的言辞去打动人心。智者们教授和讲演的题材非常广泛,有一般哲学和政治的内容,或者去歌颂一个城市,替一个死去的英雄辩护,或者在葬礼中去咏读一篇感人的悼词,甚至不惜在孔雀、老鼠、蚕、盐巴、水壶等一些细小的题材上施展自己的才智。

(出示材料,目的让学生理解分析智者学派的主要观点、主张)

材料一 怀疑神灵、否认权威、批判传统,敢于创新。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实利、人的本性不可违、尊严和价值至高无上、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是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人是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材料二 热衷认识社会政治法律、与世界共处、解决日常问题、参与政治生活。

材料三 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材料四 角色——教师,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

——以上四则材料综合人民版和人教版教科书内容

(师生共同完成对智者学派思想观点的概括和归纳,形成下表)

点评:对智者学派观点的概括与分析,宋老师没有囿于某一本教材的陈述,而是整合了人民、人教、岳麓等多版本教材的内容,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宋老师对教材的处理策略中,我们看到了教师教材观正在发生变化。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是“探求”而不是“遵守”,宋老师切实地贯彻了这一理念。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宋老师设计的这张图表,直观地将智者学派的观点进行了结构化、要点化处理,有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

宋:在智者学派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思想之珠中,最闪亮、最耀眼的无疑是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哲学命题。

(出示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请大家思考“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的含义。要从字面的意思、内涵、意义、反映的实质、不足等方面来理解。

(随之师生开始思考、讨论、归纳,形成下面的思维成果)

(1)“尺度”即“标准”。衡量万物、判断是非善恶、国家治理好坏等的标准是什么?主语是“人”,是人的感觉,是人的需求,是是否对人有利、是否符合人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以人为标准、为尺度来考查、衡量一切事物。

(2)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让人处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3)从“神是万物的尺度”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用人取代神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反传统的意义。

(4)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合理与否,也应该以人的判断为尺度,当人们觉得某种法律不合理时,人们就可以进行改革,这就为改革找到了辩护的理由,因此它反映了希腊民主政治的需求。

(5)如果每个人都只依据自己的“个体”需求作为判断事物标准的尺度,就可能使真理失去客观性。

点评:宋老师引领学生对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哲学命题的分析是深刻、全面、清晰的。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尺度”的命题体现了一种新的反传统的思想倾向,即人本主义和相对主义。所谓人本主义,就是反对神学。在他看来,神意不再是衡量事物的尺度,惟有人才是权衡一切的准绳。按照“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世界上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绝对的衡量事物的尺度。一切都以人、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的需要的变化为转移,因而衡量事物的尺度是相对的、变化的。这种相对主义是“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所体现的又一个基本精神。需要指出的是,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化难为易,宋老师若能举一些通俗易懂的实例来说明问题那就更好了。

二、苏格拉底学派

(出示材料,目的让学生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含义)

材料一 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因此“美德即知识”或“知识即美德”。

材料二 既然道德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知识是可教的,德行也是可教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也就是教育……把别人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或德性诱发出来,引导人们走向知识和美德。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

——以上二则材料综合人民版和人教版教科书内容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格拉底的什么观点?

(2)苏格拉底认为完善一个人美德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对于你有何启示?

(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如下答案)(1)“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或知德合一。(2)知识和德行是可教的,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通过学习,可以把人们引向知识和美德,从而使人获得成功。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点评:讨论这一问题,教师最好有一段过渡文字。如在智者运动的高潮中,出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苏格拉底所关心的问题以及研究和讨论问题的方法,与智者都有一定的联系,但他的哲学观点同智者具有明显的分歧和尖锐的对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与智者学派的异同。

对本子目教学内容的设计,宋老师采用的是问题趋动模式,让学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问题的设计难度适中,指向教学重点:苏格拉底“知德合一”思想的展开,并在一程度上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

在苏格拉底时代,智者运动使得传统的道德观念面临全面的崩溃。在这种情形下,苏格拉底“潜心于伦理道德问题,并且首先力求给这些东西寻找普遍的定义”。他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是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主张的一种批判;他把道德与认识、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一方面把道德行为知识化和科学化了,另一方面又把知识判断和价值判断进行了联系。这种从认识论上、科学上来了解道德本质的做法是积极的,有启发意义的。

宋: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常常问:“什么是哲学?”他自己回答:“认识你自己。”在这一哲学观的指引下,他思索了许多东西。下面请大家看下面一组苏格拉底的名言:

①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②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③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④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⑤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上面这些名言表明苏格拉底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什么?

学生答:“自我”。

宋:对。“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做人的道理,是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思考,体现了对理性的尊崇、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对道德的重视,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既然如此,我们再来归纳一下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1)同:强调人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异: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教学流程四 问题讨论——苏格拉底之死

宋:小时候,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叫《苏菲的世界》,在那本书中,那个指引小女孩进入哲学世界的人曾问过苏菲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苏菲,为什么苏格拉底非死不可?”我也想继续追问一个问题:“苏格拉底死于谁之手?”(出示法国雅克·路易·大卫的油画《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定为有罪,而且是死刑。罪名有二:一是腐化青年,二是不敬神。他的学生为拯救他,买通狱卒。面对生路,他却婉言谢绝,以公民应服从法律为由,从容赴死。

(指定学生朗读画面上的文字,提出问题)

问题1:“苏格拉底死于谁之手?”

点评:宋老师这一设计是非常优秀的,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深度,升华了本课的人文价值。宋老师对本问题的分析和认识也很有力度。

宋:苏格拉底表面上是死于雅典的陪审法庭,实质上是死于民主的大多数。“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其实质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这样的民主,即使在不掌握真理的情况下,也可以持刀杀人。民主是一把刀,如果掌握在无知的人手中,就会让民主作出愚蠢的决定。苏格拉底之死,既伤害了苏格拉底本人,也伤害了民主本身。

问题2:“为什么苏格拉底非死不可?”

(学生讨论)

宋:苏格拉底强调人类的理性,自己最终却死于人类的非理性。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正是通过他的奋身一死,苏格拉底既服从了城邦法律的判决,又捍卫了思想自由和人格的尊严。正是他的从容赴死,人类反思民主和自由真谛的高度从此得以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苏格拉底非死不可!苏格拉底死得其所!

教学流程五 总结

(出示总结图表;提示学生注意“起源”二字)

宋: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在以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弘扬,形成了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人自身的生存境况及生活意义的热忱关怀。它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

从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到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再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新三民主义”和“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根本特点。

只有当我们的内心拥有人文精神这些崇高的法则,并以此来主导我们的生活,我们才能够更加像人一样地活着。那么,作为个人来讲,人文精神如何获得呢?其实,苏格拉底已经告诉我们:“知识就是美德”“知德合一”“知德可教”。人文精神的获得,主要是靠“涵养”知识,靠读书。读什么书?历史使人明智,哲学使人深刻,这些书籍可以把我们引领向远方,让我们获得成功,走向未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谢谢同学们!

点评:听完了宋老师这节课,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宋书林老师做教研员已有十几年了,为什么一登讲台还能把课上得如此精彩?我想这除了宋书林老师重视这节课、做了精心的准备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专业素养以及出色的教学技能。宋老师热爱读书,勤于思考,这给他教育事业的成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滋养。的确,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读书—思考是一个必备的前提。由此我想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先生的一番话:历史书一定不能写得很枯燥,历史课一定不能讲得使大家不想听,历史学一定要完成它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宋书林老师这节课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称赞,我觉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标签:;  ;  ;  ;  ;  ;  ;  ;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教学记录与同步评介_苏格拉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