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经济、文化等方面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深,跨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的力度与广度也逐渐的加强。旅游业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旅游翻译质量则反映了我国对外交流以及国内人文环境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为有效的增强外国人对我国旅游翻译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本篇文章对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旅游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提升国家旅游翻译质量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接受美学;旅游翻译;翻译方法
在全球化的基础上,我国与国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也极大的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行业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其中旅游翻译的质量对于外国人民认识中国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国家旅游宣传意识的增强,旅游翻译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国人对于中国的旅游翻译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依然不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优化旅游翻译方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索出更多合理的旅游翻译方法,进而提升旅游翻译质量,增强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即接受理论,是一种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的美学思潮,其源自现象学、阐释学、俄国形式主义等文学理论,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研究主体的一种理论体系。在传统文学理论视角下,文学作品具有永恒不变的意义,否认社会对于作品的制约作用,读者只能够被动的单向静观,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被割断,否定了读者的参与性,将读者禁囿在文学圈中。而接受美学理论则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状态,能够利用读者生活经验的影响,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学的创作和接受。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对于任何作品的接收与判断都需要以文学规范、作品形式技巧及艺术风格、审美经验等为基础,读者在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理解,能够积极的做出反应,参与作品,勾起读者的审美期待,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中。
二、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旅游翻译方法分析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接受美学就已经开始被人们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对翻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翻译研究中应用接受美学理论,则是转换视角,将研究的重点转向目的语读者,关注读者的理解度和接受度,进而实现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在旅游翻译中,将外国人作为对象,以推广旅游文化为目的,旅游翻译的质量则取决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下面对接受美学视角下旅游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旅游翻译的过程中,则至少出现过两次视野融合,一是翻译者的视野与原作视野的融合,二是第一次融合后形成的新视野与目的语读者视野的融合,目的语读者接受的则是两次融合后形成的产物。而在视野融合中,译者能够从自己的期待视野出发,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进行创造性的参与,实现最终的翻译目的。作品在作用于接受者的视野期待所引起的“审美距离”的大小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但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并不被多数人认可,只有当接受者普遍的期待视野在时间的推移中上升到某种高度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够被人们普遍的理解和接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着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简单的读物,而对于外国人来说,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其中不仅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也存在审美的距离。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则要重视不同文化的审美差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关注外国人审美要求和接受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翻译手段来调动外国人的审美参与,将资料翻译成外国人通俗易懂的译文,进而激发其来中国旅游的欲望。
(二)在文化层面关照目的语读者
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了解一种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旅游资料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则要重视文化的差异性,在文化层面关注目的语读者,以及其思维方式,便于译文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例如,一些旅游材料是反映中国特色文化的,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对于这类材料的翻译,译者则不能局限于中国特色文化,更要关注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差异和接受水平,只有当作品为人所理解后,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在旅游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则需要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重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在文化层面关照目的语读者的基础上,充分的调动目的语读者的审美体验。
(三)在审美经验上关照目的语读者
美学思想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深刻的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人文思想和审美观念。西方美学思想主要强调的是艺术摹仿自然,利用直观物象描写事物之美,而中国美学则是推崇含蓄行文、虚实相生,追求的则是一种意境美、朦胧美。在旅游翻译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英文旅游宣传资料喜欢写实,突出事物的客观性,力求自然的向人们传递真实的信息,而中国旅游宣传资料则常常引经据典,行文辞藻华丽,饱含朦胧之美。因此,在旅游翻译中,译者则要在审美经验上关照目的语读者,保证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水平、审美观念等,在最大程度上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共鸣,实现视野的二次融合,更好的达到旅游宣传目的。
例如,原文:承德市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曾经是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通常称为“热河”。译文:Chengde is a famous cultural city with about 300 years history; used to be the second political center in the Qing dynasty called as “Rehe”.译者则巧妙的将承德解读为热河,关照了读者的审美经验,译文简单朴实,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语言差异,还需要重视非文本因素。而汉英旅游翻译在文体风格与表现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则需要结合美学接受角度来关照读者。因此,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则要从接受美学接受的角度出发,关照读者的反应,采取指导性的翻译策略,综合的运用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最终实现旅游翻译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洪丽,高宇征.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3):89-91.
[2]程琳.翻译美学视角下青岛旅游资料的英译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9):234.
[3]李静.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化旅游资源翻译[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26(01):90-92.
作者简介:刘琳娟(1994.02-),女,四川达州人,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翻译。
论文作者:刘琳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目的论文; 读者论文; 美学论文; 旅游论文; 视角论文; 文化论文; 视野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