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钟楼小学 746000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精彩多变的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和创新思维的平台,这是当代教育分享科技进步成果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小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丰富精神大餐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其负面的影响,极大地危害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导向也会通过互联网直接影响他们。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使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网络环境 心理影响 正确引导
网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既然它是一把双刃剑,那么作为小学教育者,应该如何正确引导网络环境下城市小学生健康地利用网络去生活、学习,使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让学生了解网络对他们心理影响的积极表现,鼓励学生使用网络
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络可以让他们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资源,他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比如通过各种浏览器点击搜索,就能找到所需的各类知识点。学生也可通过网络找到相应的课堂实录,得到反复学习知识的机会。让孩子们知道,网络就是获取各种信息的最直接来源。
其次,让他们知道网络便于沟通、学习和交流。对于小学生,通过班级微信群或QQ群,主要用于同班级的学生在网上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学习题目,更为大多数家长提供了一个为孩子课后及时辅导的学习机会。同时家长和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和学校的表现,探讨教育孩子的对策,使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再次,让他们体会到网络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网络上涌现出的新型学习模式,吸引了广大小学生的眼球。例如:名师的在线学习讲座,教师录制的第二课堂等,学生在家也可很好地进行学习;也可以利用一些新型的学习软件,通过游戏故事、动画演示,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了解网络对他们心理的负面影响 ,使他们明辨是非,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
1.影响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沉迷于网络,迷恋游戏,作息规律紊乱,精神不振;长时间盯在电脑屏幕上,造成用眼过度。这些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2.影响小学生的学业。小学生自我约束力差、意志薄弱,沉迷于网络中的他们,会时刻想着游戏中的情节;想着如何战胜、升级,从而导致长期不思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旦沉溺于纷繁复杂的网络中,将很难自拔。
3.削弱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小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对身边事物缺乏正确地判断能力,很容易随波逐流,所以他们时刻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和一些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们品德的形成。不健康的网络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到他们的生命。
4.诱发未成年人犯罪。在网络游戏中,大多内容很暴力,所有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小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这些网络游戏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冲突便会采用武力动手方式解决,极易诱发犯罪心理,引发现实悲剧。近年来,因网游引发的恶性事件不在少数。
三、教师要加强学习网络知识,了解学生上网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去上网
1.教师要树立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培育的意识,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拓宽自身知识结构和视野,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网络技能。多从网上搜索一些有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站和信息资料,并定期推荐给他们,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2.教师培养自己敏捷的观察力、较强的判断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能够从众多的信息当中迅速选择所需的有价值信息,及时传输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网络给我们带来快速获取知识的效果。同时,及时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如发现问题,及时家校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筑起心灵的“长城”。
3.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老师都要适时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增进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
4.班主任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以及家长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情况,告知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更不能让孩子去网吧。这样可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也能正确引导孩子去利用网络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张莹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甘肃教育,2013,(19),24-24。
[2]刘帮芬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0),159。
论文作者:付建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网络论文; 小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心理论文; 环境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