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关系评价中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以4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为观察组,40例非心脑血管疾人员为对照组,均采用超声对其进行检查评价。结果: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以及血管狭窄程度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采用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能够为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提供重要的的参考,应用价值较大。
【关键词】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关系评价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081-02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主要类型,对患者的危害较大。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较多,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属于最常见的一种,因而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能够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进行预测[1]。为进一步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笔者整理的相关资料,就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关系的评价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4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为观察组,40例非心脑血管疾人员为对照组,所有病例资料均来源于我院,病例选择时间为2013年10月到2016年10月,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4.6±5.1)岁,其中高血压患者13例、糖尿病患者8例、高脂血症患者9例、脑梗塞患者6例、脑卒中患者4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4.3±5.4)岁。排除所有先天性颈部血管狭窄人员,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较小,能够进行比较(P>0.05)。
1.2 方法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员使用超声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具体采用的是蓝韵MiRROR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0MHz,指导患采用仰卧位,根据检查需要充分暴露颈部,对颈部进行横向探测,将探头置于患者颈根部,并向头侧位置移动,了解患者的血管内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位置,明确血管壁周边是否有斑块形成。在颈前侧进行纵向探测,检查范围从颈根部沿颈总动脉血管长轴实施纵向扫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颈后侧位纵向探测,探测完成后根据彩超影像资料作出正确的评价[2]。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主观察指标有:(1)观察组和对照组颈部血管狭窄程度;(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
1.4 评价指标
将患者的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分为五类,其中:(1)正常;(2)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不超过30%;(3)中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在30%~69%之间;(4)重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在70%~99%之间;(5)完全闭塞[3]。
1.5 统计学分析
整理本次研究中的关键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血管狭窄程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都使用率(%)表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相关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P<0.05表明存在差异性,同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颈部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在颈部血管正常以及狭窄程度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数据见表。
表 观察组和对照组颈部血管狭窄程度比较[n(%)]
2.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
观察组中26例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所占比例为65.0%,其中软斑形成18例,占所有斑块形成的69.2%;对照组中4例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所占比例为10.0%,其中软斑形成2例,占所有斑块形成的50.0%。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以及饮食习惯改变的今天,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居高不下,做好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早期预防对于延长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
颈动脉在人体中主要负责将血液从心脏向头部、面部、颈部等多个部位血管的输送,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一旦颈动脉出现狭窄,则正常的血液供应将会受到影响,严重的可造成脑部缺血,从而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对预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在具体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评价中,彩超因直观、准确、无创以及可重复操作等优势,得到了重要应用[5]。
本研究中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与非缺血性心脑血管人员使用超声实施颈动脉检查,结果表明,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非缺血性心脑血管人员,同时观察组的中度以及重度颈动脉血管狭窄也高于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硬化斑块是颈动脉硬化形成的前期,大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的软斑属于不稳定性的斑块,很容易在破裂后从血管壁上脱落,在进入血流后可造成血管的堵塞,一旦颈动脉内斑块脱落并梗死在血管中可造成临床常见的“脑梗”,因而通过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能够有效的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进行预测,颈动脉斑块形成越大,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就越大。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采用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能够为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提供重要的的参考,应用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王普清,王勇,王安平,等.64层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13(09):819-823.
[2]罗清艳.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02):183-184.
[3]张艳汝,张媛媛.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13,21(05):947-948.
[4]袁静,张向东.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9(21):2426-2430.
[5]贺亚龙.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8(19):18-20.
论文作者:何秀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7
标签:缺血性论文; 粥样论文; 颈动脉论文; 血管论文; 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心脑血管病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