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应用超声诊断的效果研究论文_赵勇

吉林省四平市中医医院 电诊科 吉林四平 136001

【摘 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并且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本组的115例患者中,77例为恶性病变,占66.96%,其中39例为浸润性导管癌,34例为导管内癌,3例为纤维性腺癌、1例为淋巴转移性低分化癌;38例为良性病变,占33.04%,其中25例为乳腺纤维腺瘤、5例为炎性病变、2例为不典型增生、6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同时,经超声诊断,69例为1级片状低回声,占60.0%,31例为2级含散在微钙化片状低回声,占26.96%,15例为3级微钙化呈簇状或散在分布,占13.04%。结论:临床上给予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患者病情。

【关键词】超声检查;乳腺非肿块型病变;临床价值

乳腺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女性疾病,以乳房肿块、结节以及乳头溢液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发展为乳腺癌,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作为乳腺病的一种临床表现,通常指的是检查期间在乳腺位置没有发现肿块,并且病变无空间占位现象,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影响疗效。因此,本文对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运用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5例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灶直径0.6-8.7cm,平均(4.6±2.4)cm,年龄23-80岁,平均(51.6±13.8)岁。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乳腺非肿块型病变诊断标准,且经病理检查确诊;②患者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③临床资料完善者。排除标准:①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者;②不愿意参与研究者;③合并心肝肾功能病变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即选择日本HITCHI HV-9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常规设置探头频率,一般为6-13MHz,检查时,协助患者保持侧卧位或仰卧位,完全暴露乳腺,先运用二维超声全面扫查乳腺,明确病灶部位后,再行多轴位检查,对病灶的内部回声、边界、直径、大小以及钙化情况进行探查,并且对腋下淋巴结进行扫查,如果发现淋巴结构消失、纵横比<2且淋巴结体积增大,提示可能为异常淋巴结,然后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模式对病灶内部的血流信号和周围血流分布情况进行检查。

1.3超声图像评价

运用Adler半定量血法进行分级:①0级。病灶内部没有出现血流信号;②Ⅰ级。病灶内部出现1-2处的血流信号,呈现出点状;③Ⅱ级。病灶内部出现中等血流信号,可见多条小血管或1条主要血管;④Ⅲ级。病灶内部出现丰富的血流信号,且血管互相交错成网。同时,运用BI-RADS分级诊断超声结果,其中恶性病灶为BI-RADS 4、5级,而良性病灶则为≤3级。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8.5软件分析本次研究数据,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运用X2检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病理诊断结果

经病理诊断,本组的115例患者中,77例为恶性病变,占66.96%,其中39例为浸润性导管癌,34例为导管内癌,3例为纤维性腺癌、1例为淋巴转移性低分化癌;38例为良性病变,占33.04%,其中25例为乳腺纤维腺瘤、5例为炎性病变、2例为不典型增生、6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见下表1。

表1 病理诊断结果

3.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不仅危害患者健康,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1]。因为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发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不容易被患者察觉,再加上一些女性对该病的重视度不高,使该病具有较高的漏诊率,并且大多数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已经为中期或晚期,其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不高[2]。当前临床上在对乳腺癌进行检查时,超声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具有价格便宜、无创性、安全性高以及操作简单等诸多有点,并且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对超声波反射的不同,从而将不同组织如肋间隙、胸大肌、腺体以及皮肤等构成反映出来[3]。通常情况下,在超声检查中,可以将乳腺癌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非肿块型和肿块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肿块型,在超声图像中,可见病灶边界明显,并且不同超声轴位扫查的空间占位效应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4]。但是一些非肿块型病变,其病灶部位的边界不明显,表现为弥漫性,并且空间占位效应不明显,在超声图像中,可见区域性的结构紊乱,表现为中等或低回声,不合并或合并钙化,在超声扫查中,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情况[5]。本次研究发现,66.96%的患者为恶性病变,而良性病变患者占33.04%,提示非肿块型病变可以是非恶性病变,也可以是恶性病变,并且在超声图像中,60%非占位性病变患者表现为片状的低回声区,其余表现为簇状微钙化或散在的微钙化,但是非肿块型恶性病变的典型恶性征象为微钙化,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导管内癌的钼靶表现。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大部分导管内癌患者表现为微钙化,并且2例浸润性导管癌也呈现出微钙化的特点,这一结果与李晔[6]等研究报道一致,说明在超声检查中,非肿块型乳腺癌疾病患者出现微钙化的特点,应该警惕为导管内癌。

综上所述,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运用超声检查,不仅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价格便宜等诸多优点,还有助于及时发现病灶,并且根据其图像特点,有助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广香,周春艳,郑辉.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诊断[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1):152-153.

[2]王佳讯,陈毓菁,梁展鹏,伍卓强.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行超声诊断的方法及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8,42(03):255-256.

[3]常莹,杨敬春,葛晓玲,艾迪,何洋,王姮,王楠,张文怡,白雨晨.超声弹性成像对非肿块型乳腺病变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7,7(24):31-34.

[4]宋宇,张宇虹,曲晓霞.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法和比值法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2(03):199-201.

[5]祁英香.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诊断探讨[J].中外医疗,2016,35(02):190-191.

[6]李晔,王知力.常规超声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评价非肿块型乳腺癌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5,36(12):1181-1185.

论文作者:赵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应用超声诊断的效果研究论文_赵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