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与科研机构的组织发育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研机构论文,市场机制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为我国R&D机构的组织发育带来契机。文章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概要说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R&D机构组织发育的新模式,着重分析和论证市场机制对R&D机构组织发育过程的影响,初步提出促进我国R&D机构组织发育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市场,科研机构,耗散结构。
R&D(研究与发展)活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知识生产活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R&D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建立与市场经济及现代科技特点相适应、相协调的组织结构,对于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提高R&D活动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市场体制孕育科研机构组织的新模式
R&D机构的组织并非是科研机构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联系和 统一的有机整体。然而,以往的R&D系统,包括全国和各行业部门的R&D机构布局、任务分工、项目的选择和分配、人员的配置和管理以及经费渠道、成果评价等等,从整体上说是仿照了前苏联的模式。这种按行政部门(条条)和地区(块块)的纵向隶属关系进行管理的R&D组织,可以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科研领域的贯彻和衍生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必然要求R&D机构组织发育的动态相适应,即过渡到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之中。如果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模式描述的R&D机构组织是一种静态的、被动的、自在的和相对封闭的结构,那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取而代之的全新模式,则是把R&D机构组织首先置于一定的信息流程背景之上,然后使之在微观上形成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和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宏观上具有自稳定性、自组织性。因此,这种新的R&D机构组织便呈现一种动态的、主动的、自为的和开放的组织结构,构成一种系统进化的动力学模式。
其一,R&D机构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R&D机构都不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处在一个与之不断进行信息交换的市场环境中。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使得R&D机构组织通过“投入——变换——产出”的不断循环,一方面汲取来自环境(经济的、社会的)之中的信息,同时又以各种形式反馈或作用于环境之中。
其二,R&D机构组织是一种处在“远离平衡状态”的耗散结构,具有系统内在的随机性和非线性。这种具有一定结构和秩序的R&D机构的耗散性,主要表现在系统与环境的信息流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锅饭”式的科技资源计划供给已经成为历史,如果R&D机构不能从现实环境中肖取养料,又不能服务于现实环境,那么它就只能衰落、消亡。而且,任何一个R&D机构组织的发育及其规模和途径,都不是纯粹的决定论,而是一种合目的的或然性结果,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和内在随机性,影响其发育的各类因素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都是非线性的(饱和、约束机制)。正是有了非线性作用,R&D机构组织发育的动力学方程便呈现出多重定态解、多种模,使之在某一定态失稳后系统不至于发散,而是趋向新的稳定态。
此外,作为一种耗散结构,R&D机构还将具有自组织特征。系统在外部输入干扰之后,存在一个适应性自稳过程,系统具有向着比原稳定态更能抵抗干扰的新稳定态的发展倾向。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相对孤立的R&D机构,都会进行必要的自我组织,以便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经济对它的“压力”,通过自身的复杂化,从简单的系统演变到复杂的系统,完成R&D机构的适应性自组织过程。
2 市场机制对科研机构组织发育过程的影响
就R&D机构组织发育过程而言,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也就是它对R&D机构这一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前提条件、内在动力和原初诱因等方面施加影响,最终使R&D机构形成一个名付其实的耗散结构。按照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远离平衡与充分开放的统一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内在动力,而涨落则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原初诱因。
2.1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R&D机构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真正成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R&D活动,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的转化过程,它既是科技成果不断形成的过程,也是科技资源不断投入和消耗的过程。从外界环境输入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后,机构内部对接收的物质、能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或改造,使之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出给外界环境和反作用于外界环境。因此,作为“输入—转换—输出”过程的组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任何R&D机构都是一个转换机构。
R&D机构远离平衡与充分开放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实践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经济通过市场“激活”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通过市场“长入”经济。因而可以认为,市场是满足R&D机构组织发育基本前提与条件的一条生命通道。其一,市场给R&D机构以最灵敏的需求信息;其二,市场为R&D机构组织发育开辟广阔的资金投入来源;其三,市场为科技队伍的培养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2.2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使R&D机构组织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成为R&D机构组织发育的内在动力。
R&D机构组织发育涉及的内部要素可能有许许多多,但最重要的则莫过于各类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并由此与市场及市场机制相联系。这是因为,R&D体系的动作可以看成是一个科技资源在机构内部和不同机构之间不断运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社会化、协作性的R&D活动,科技资源一般通过两种手段或方法来配置,一种是以行政手段为基础的行政配置,另一种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配置。从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来看,运用行政手段进行配置的结果,常常使得各类科技资源之间呈现一种线性相互作用,而市场机制则能够吸引各种科技资源流向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激发各种科技资源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作为R&D机构组织内部构成要素的科技资源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表现出复杂多样性。然而,R&D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脑力劳动过程,也就是劳动者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要素的结合过程。因此,在复杂纷呈的各种科技资源中,人力资源作为科技工作者有目的的运动,构成了R&D的劳动者本身;经费资源作为最根本的物质支撑条件,构成了R&D的劳动资料;而研究项目(课题)作为科研活动的起点和人力资源的作用对象,构成了R&D的劳动对象。R&D活动,归根结底是科技工作者的知识生产过程,是由人的因素所决定的。我们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投入的变化与其它资源的关系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来反映人力、经费、项目(课题)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身某一学科领域从事R&D活动的人员变化,将来自科研人员的“自然”运动和市场作用的、外部环境的控制效应(通常表现为经费资源的投入和变化)两方面。所谓的“自然”运动,是指科研人员在自觉自愿或呈“自由电子”状态下,由于科技发展内在逻辑的效应而自发进入或离开某一学科的研究领域。这包括两种情形:其一,直到时间t时某学科领域已提出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以研究项目(课题)的形式“吸引”着科研人员进入该领域;其二,科研人员由于死亡、退休、改变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等原因而离开该领域。所谓的控制效应,是指有关政府部门通过科研经费等经济杠杆所体现的R&D政策与发展战略,用“强制”办法使投入R&D活动的人力资源数量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
如果设u(t)为时间t时投入某一领域的R&D人员数;N(t)为直到时间t时某领域提出但尚未解决的R&D项目(课题)数;Φ(t)为描述控制效应的函数;α、β分别代表单位时间或△t内被课题“吸引”到某领域R&D人员数平均值和R&D人员从该领域“离开”的平均衰减率。那么,△t时间内某一领域从事R&D的人力资源的增量可表达为
△ U=αN·△t-βu·△t+Φ·△t
在常态下(没有突发性的社会动荡、战争等),人力资源的变化率或者说是人力、经费、项目(课题)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示为:
可见,在R&D机构组织发育中起重要的人力、经费、课题等科技资源要素,其每一部分都不是独立的,不具备代数性质的可叠加性,并由此产生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成为R&D机构组织发育的内在动力。
2.3 市场机制克服了R&D机构在信息方面的障碍和激励方面的困难,通过生存竞争的“优胜劣汰”,不断触发涨落,形成R&D机构组织发育的原初诱因。
R&D机构组织发育就其整体而言,只要具备必要条件,就一定会发生,因而受某种必然性支配;就其在何时何地由何种事件触发而言,则表现出一种随机性。从系统的存在状态看,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的平均状态的偏离;从系统的演化看,这种偏差是发展过程的非平衡性因素。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处于绝对静止的平衡状态。因此,对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的R&D机构来说,涨落的产生是必然的和随机的。对R&D活动的投资(资金流)和信息流(市场、政策、文化、生态等信息)的波动,以及与R&D机构组织有关的各种因素的起伏变化等等,都可视为随机的涨落。它或者产生于外界环境对R&D机构组织提供的物能流和信息流的变化,或者出自于R&D机构组织内各构成要素(子系统)质或量的改变。
事实上,在集中计划的旧模式下,作为R&D机构组织发育原初诱因的各种涨落或多或少也是存在的。但由于遇到难以克服的信息方面的障碍和激励方面的困难,具有积极意义的涨落大多自生自灭。从信息机制方面说,各种涨落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本身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把这个角落分散发生的巨量信息收集起来,及时传输到中央计划机关去,是很难做到的。即使中央计划机关掌握这些信息,但要在短时间内求解这样一个含有几千万乃至上亿个变量的均衡方程组,并进行结果处理、层层分解,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从激励机制方面看,则困难更大,既然涨落被视为破坏性消极因素,也就不可能奢望各种涨落有被放大的激励了。相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R&D机构组织发育中,竞争作为市场最显著的特征,各个R&D机构无疑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残酷抉择,生存竞争的“优胜劣汰”将不断地触发涨落,成为R&D机构组织发育的原初诱因。而且,各种被触发的涨落信息,其收集、传输、处理都将在R&D机构内部完成。
首先,针对市场而进行的各种R&D活动,本身便是一个诱导R&D机构组织发育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市场看作是一种制度,它由交换规则及对违反规则的惩罚所构成。参与市场的R&D机构在受他人偏好(市场需求)的限定范围内,在市场交换规则的约束下,可自由寻求其活动方式。在这种自由与约束的碰撞中,各种涨落必然不断地被触发和放大,从而诱导R&D机构组织的适应性发育。
其次,市场在一定意义上消除R&D活动不确定性的同时,会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性环境,竞争失败者将被无情地挤出市场。由此惩罚不思进取或组织发育不良的R&D机构,并有利于涨落的形成和放大。
第三,市场能自动地使各个R&D机构承担创新风险,在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的同时,科技资源的市场配置,必然带来涨落不断产生和放大的机遇。可以说,R&D机构在向市场要课题、要收益的过程中,即充满风险又不断孕育着涨落的触发。
第四,市场机制有助于培育一代新型的R&D组织的决策者——机构领导人。作为R&D机构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对于各种涨落信息的捕捉和把握,他们的关键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难以取代的。
3 促进我国科研机构组织发育的若干对策
3.1 适应时代氛围,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中把握机遇,走出封闭的沼泽,使R&D机构成为完全的开放系统,提高其整体活动效能。
R&D机构一刻也离不开它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代社会大环境。一方面必须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地与社会(外界环境)交换人才、资金、物质和信息,不断引进先进的谋策方略、管理手段,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还必须敢于面向市场,跳出固有的僵化模式和旧的管理体制的桎梏,走出封闭的、低水平恶性循环的沼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和竞争。R&D机构的开放,主要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个方面。对外开放应是整个R&D机构对外界环境的开放,使之置身于国内和国际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大环境、大市场之中,与外界不断进行人才、资金、物质、信息等诸方面的交流。对内开放则是R&D机构内部诸要素间的开放,目的在于加强内部诸要素间的协调和配合,因而需要R&D机构内部诸要素间相互沟通、密切联系、保持内部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增强机构的内部活力。
3.2 通过市场竞争所带来的非平衡机制,使R&D机构运行由僵化的旧模式、旧机制转变为灵活的新模式、新机制,真正远离平衡态而达到“活”的动态平衡。
非平衡作为“有序之源”,也是形成耗散结构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非平衡机制,积极创造R&D机构组织发育所需的非平衡环境,促使机构远离平衡态,达到“活”的动态平衡,形成高水平有序的稳定结构。为此,首先要更新观念,变保守为改革、创新观念,变政府直接控制为间接控制,给予R&D机构更多的自主权,摆脱平均主义和心理上存在的各种“稳态症”,增强竞争意识和信息、价值意识。其次要引入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调动R&D机构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同时要引入激励机制,使R&D机构成为内部有差异、有竞争、非平均的集体组织,保持永久的发动力和凝聚力。
3.3 通过非线性机制的调节,使R&D机构内部诸要素间产生协同效应和相干效应,形成反馈环,实现R&D机构组织的自我完善。
非线性机制是推动R&D机构组织向高水平有序结构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机理和必要条件。因此,充分开放的R&D机构在远离平衡态达到“活”的动态平衡时,要想形成高水平有序的稳定结构,还必须通过机构内部诸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自组织效应(协同和相干效应)来完成。这种非线性作用,一方面决定了R&D机构组织发育的复杂性、多样性;另一方面还决定了机构发展方向具有多种可能性和选择性。以市场作用下R&D机构科技资源的配置,非线性机制的调节将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其一,必须考虑到各资源要素的特点和状况,制定相应的配置策略。同时,还要有全局的、整体的观念,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合理配置。其二,注意R&D机构各个阶段资源调节和配置的灵活性,实现各资源要素的协调和最优组合。其三,理顺各类资源要素的关系,注意其内部深层次的调节,既要保证供应及时,又要解决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各种随机因素的干扰。
3.4 R&D机构应当通过随机涨落机制,实现向高水平有序稳定结构的质变,求得新的发展。
R&D机构组织发育中所具有的涨落可分为内涨落和外涨落两种类型。前者是机构内部诸要素在不断运动变化中所产生的与整体目标、运行轨道偏离的行为;后者则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使机构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和稳定态。实践中,必须注意涨落机制;第一,要正确掌握并善于运用涨落的客观规律。在机构处于发生质量转变的临界点前,要积极创造条件,敢于使机构发生暂时失稳,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当机构处于关键的转折点和临界点时,要把握时机,及时控制内、外因素的变化,因势利导。在转变之后,还要注意做好善后工作,通过内部调节和自组织效应,达到高水平的有序结构。第二,对于涨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要有“阵痛”的准备,在行动上要有得力的措施,及时调节和弥补。
注释:
*物宝天华国际基金会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199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