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息化?——前苏联和俄罗斯情报界与学术界第三次大辩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界论文,大辩论论文,述评论文,俄罗斯论文,前苏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辩论的历史背景
30多年来,前苏联和俄罗斯经历了两次信息化高潮和3次关于信息化问题的学术大辩论。第一次信息化高潮始于60年代中期,是以В.М.格卢什科夫院士为首的专家集体提出的组建国民经济统计、计划和管理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自动化系统设想(ОГАС)开始。该设想得到前苏共第24、25、26三次代表大会的支持。70年代前半期,由哲学、科学学、情报学和控制论4个学科的学者和专家参加的第1次大辩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这次辩论的中心问题:什么是信息?
1983年3月,苏联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和自动化学部》。科学院院士们在讨论信息学一词的含义时持不同意见。从而引发由更多学科的学者和专家参加的什么是инΦорматика的第2次学术大辩论。
1988年7月,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发表了《关于制定社会信息化设想》决议,推动了前苏联第二次信息化高潮。《决议》要求苏联科学院等单位立刻组织班子,分别制定2-3个《关于社会信息化设想》草案,在进行广泛的社会讨论后,提交1989年春季召开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此后,苏联科学院全苏系统科研所在Д.М.格维希阿尼院士领导下,苏联乌克兰科学院控制论研究所在В.С.米哈列维奇院士领导下,苏联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问题研究所在所长В.Г.扎哈罗夫领导下分别制定了3个《关于社会信息化设想》草案。但是,在1989年春季召开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这3个草案都没有被接受。原因是对“信息化”概念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那末,什么是信息化?前苏联和俄罗斯情报界与学术界第3次大辩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二.信息化概念的内容实质
1988年至1991年在前苏联展开的什么是信息化的学术辩论中,提出了许许多多关于信息化概念的解释。但归纳起来,有代表性的只有3种。第一种解释:信息化——这是在计算机化(广泛的数据库存取和现代化通信手段)基础上建立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及生态任务的全苏社会信息基础设施。①大多数从事科技信息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和专家持此种观点。
第二种解释:信息化——这是为更大规模地生产、贮存、转换、传播、甚至创造新知识而集约地利用新的和最新工艺的过程,是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工业问题、人文问题等等的过程。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实质是根本改造社会生活的所有信息环境,其目的是优化任何一个有社会意义的活动结果。信息化不是单纯的技术进程,而是以计算机革命为基础的社会—技术进程。它是与工业化具有同样意义的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阶段。②以前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А.И.拉基托夫教授为代表的大多数从事社科信息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和专家持此种观点。
第三种解释把信息化理解为“掌握作为重要管理和发展资源的信息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信息社会”。这一定义是前苏共中央社会科学学院社会信息学研究所А.Д.乌尔苏尔院士在《信息化的系统活动方法》一文中提出的。③文章强调信息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论述了信息工艺,特别是计算机工艺的社会活动属性,提出了系统活动方法是信息化的一种正确方法。
第3次学术大辩论的重要成果是情报界和学术界对“信息化是社会—技术进程”这一论点有了共识。虽然,由于所从事的专业不同,因而对“社会—技术进程”这一论点的理解深度还不完全一样,但是,在这次辩论中,绝大多数的学者和专家都认为,信息化进程中的技术统治论与反技术统治论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在制定社会信息化设想和纲要时,既要注意发展和采用新信息技术,又要重视社会科学在信息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认识上的突破非常重要。它对评价前苏联20多年组建自动化信息系统工作和今后应坚持的方针,对信息学的理论研究和信息化领域的实践工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为什么?
大家知道,60年代和70年代初,苏联情报学的科学潜力已达国际水平。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不太注意情报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制上。其结果是《计算机信息学》作为西方的“新成果”传进苏联。由于苏联中断了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而把西方的“新成果”看作是新学科。在西方“新成果”的影响下,80年代初,大多数苏联学者和专家认为信息学属自然科学,信息化主要解决技术问题。
大家知道,80年代是苏联信息环境剧变的年代。为了适应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1988年7月前苏共央政治局发表的《关于制定社会信息化设想》决议中,要求立刻制定2-3个《关于社会信息化设想》草案。负责制定该《设想》草案的3个单位都是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而在1989年春季召开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这3个草案都没有被接受的一条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社会科学的参与。
俄罗斯科技信息资源开发联合公司总经理,俄罗斯信息工作者协会理事长О.В.克德罗夫斯基在《信息化——我们要从头开始吗?》一文中是这样总结苏联20多年信息化方面工作的:“从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统计、计划和管理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自动化系统设想20多年之后的今天,再来谈它的结果,我们能够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知道,这个自动化系统未能建成。……所有部委实际上都参与组建全国性的系统和各类自动化管理系统。这些工程的财政拨款与年俱增,到80年代中期,每年耗资达30亿卢布。参加自动化管理系统组建和开发工作的专家,从70年代初的4万名增至1989年的50万名……社会信息化——这是社会发展的新高度,不能跨越阶段和用命令方式来达到它。这一工程失败的基本原因,可以认为是用技术统治方法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在这一工程中充满了对处理信息的新技术手段的威力深信不疑和用这一技术装备各级管理环节的‘一窝蜂方法’。……要知道,没有对社会信息化任务的实质、信息环境及其结构特点的明确看法,没有现有信息部门的完善和组建新的信息部门,大规模的信息化纲要是不可能形成的。”④
所以,“信息化是社会—技术进程”,“制定和实施社会信息化设想和纲要时,必须有社会科学参与”。前苏联用20多年时间,耗资几千亿卢布的代价换来的这一条经验教训应该说是极其重要和十分宝贵的。⑤
在第3次学术大辩论中,前苏联情报学哲学派代表人物А.Д.乌尔苏尔与科学情报学派代表人物Р.С.基利亚列夫斯基争论得非常激烈。1989年,乌尔苏尔发表了《社会信息学的形成》等4篇论文⑥,企图阐明一门在信息化条件下产生的新学科——社会信息学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基利亚列夫斯基发表了《什么是инΦорматика》一文,⑦文中列举了世界其他各国相应的科学情报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科学没有国界”的论点,暗示乌的《社会信息学》在国外没有相应的学派和代表人物,因而不是一门真正的学科。此外,基还告诉乌,社会信息学这一概念在70年代А.В.索科洛夫的《信息学展望》一文中早已提出和论及。为此,乌尔苏尔又发表了《社会信息学发展中形成的两个概念》一文,文章指出,索科洛夫的《社会信息学》是《社会交流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假设”,乌的《社会信息学》是“社会信息学的理论,主要是方法论的创立……是科学与社会信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⑧乌与基之间的争论,表面上看似乎是学派之争。但实质上,这种争论是前苏联情报界的一种新动向,是前苏联信息化进程的必然反映。为什么?
大家知道,А.И.米哈依洛夫院士是苏联情报学的主要创建人,其奠基著作是他与Р.С.基利亚列夫斯基与А.И.乔尔内两人合著的《科学情报学原理(1965年)》,《情报学原理(1968年)》,《科学交流与情报学(1976年)》。米哈依洛夫理论在国际情报理论界名列前茅,对我国科技情报界影响很大。但是,正如前苏联情报学符号派代表人物Ю.А.什列依杰尔指出的,米氏理论有两大弱点:第一,25年来的《科学情报学》的活动说明,它要区分与像图书馆学、目录学、档案学、文献学、图书学等相关学科而独立存在。这种区分使它难以阐明《科学情报学》的方法论地位。第二,《科学情报学》只把科学信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把它与其他信息区分开来。可是,今天我们不难看到,这种观点逐渐过时。因为,科学信息概念,实践上已逐渐包括统计、经济及其他社会信息。⑨
那末,学术界与情报界又是如何评价乌尔苏尔的《社会信息学》呢?研究信息化问题的理论,当然应该是信息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正如著名情报学家З.П.谢梅纽克所说,“乌尔苏尔提出的《社会信息学》设想的理由是充足的,建设性的。它是科学探索的新领域。社会的一般科学气候及所有社会实践水平具有异于寻常的意义。就是它们建立可以发生任何一个有真正意义的创造性成果的哺育环境。当前提出的信息学都与社会信息化有机相联。全球信息化进程需要信息学的方法论问题。今天不提它、不研究它是不可能的。⑩
三.对信息化概念解释的两种趋势
第3次学术大辩论历时约4年。但实践上,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继续。它向以下两方面发展。
第一,由于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的发展,俄罗斯急需制定信息化领域的基本法——《关于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联邦法,急需对“信息化”有个规范定义。俄罗斯的法学家和情报学家不断研究和开会讨论,终于在1992年底制定的《关于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联邦法草案中,把信息定义为“在采用有发展前景的信息工艺时形成和使用信息资源基础上建立满足社会信息需求最佳条件的有组织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进程。”(11)这个法案1994年7月首次与国家杜马见面。1995年2月被正式通过和生效。
第二方面。1990年,在前苏联成立了《国际信息化研究院》。它是个一级非政府的国际社会—科学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信息学、信息过程和信息工艺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建立统一的世界信息共同体。
目前,国际信息化研究院在世界各地有315个职能部门,6500位院士。院长是局部系统理论奠基者И.И.尤兹维申。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是该院院士。自1992年以来,该院每年召开一次《国际信息化论坛》,研究信息过程与人类活动信息化的有关问题。
国际信息化研究院的Н.格莉米扎认为,“在全世界组建全球性的信息网络,并将它们联成统一的信息空间,简要地说,建设将世界上所有贮存的信息变成每个人的财富的人类共同体——这就是信息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