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养成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孕育论文_吴施彬

让养成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孕育论文_吴施彬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城关小学 365000

摘 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能够渗透其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继而影响着学生自身素质的养成。本文笔者着重从氛围营造、教育实践以及与养成教育结合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其在传统文化中渗透养成教育具体策略,以便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 养成教育 孕育

文化是民族的“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道德、伦理甚至社会责任等等,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能让学生从小孕育在优秀文化之中以便形成良好的素养。从具体方法来说,可以通过诵读经典,结合德育实践,以及学校、班级乃至家庭日常教育,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营造氛围,构建传统隐性文化,做到润物无声

教育不仅仅包括课堂,也包括校园。对于校园文化来说,既包括显性文化,比如校规制度等,也包括隐形文化,比如三风、校园环境等。对于传统文化来说,要让学生真正从中得到启示并形成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里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面墙,每一棵草。可以张贴名句,或者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等。

1.校园文化营造。对于学校来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文,最有底蕴的是历史,因此在校园布局上,作为校长需要考虑的是随机渗透传统文化与美德,或者说学校的历史与文化。比如校训,校风,或者地方传统文化,有的还可以开辟传统文化专栏,定期张贴一些关于传统美德的历史故事。有的学校在这一方面就比较注重,校园里到处都是国学内容,比如三字经、千字文,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学校即便在走道旁,台阶前也张贴标语,有温馨提示,也有习惯养成,等等。

2.班级文化营造。相比校园文化“含蓄”味道而言,班级范围虽小,但是影响更大。班级文化对于养成教育来说却更为直接。比如一日常规考核,良好习惯养成,或班级前后墙张贴的学生作品,乃至书法作品、名人名言,等等,这种班级文化的营造,在一定程度有利于推进学生养成教育的持续深入。当然,这里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静态”文化,还有“动态”文化,比如定期安排学生讲故事,颂唐诗,或者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等等,在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下,学生养成教育上有种趋同现象,而当真正达到这种效果时,其养成教育也真正“养成”。

3.精神文化营造。精神文化的营造有一点难度,虽然它看上去是无形的,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学生。广义上可以包括校园文化、师生精神面貌。对此最好的方法一方面就是强化校园环境传统文化的营造,另一方面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富有传统韵味的活动,比如拜师礼、开笔礼,也可以开展晨诵午读……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实现时空穿越,长期沐浴在传统文化之中,让良好的养成教育在日常行为中自然形成。

二、躬身实践,构建传统文化课堂,做到潜移默化

小学生可塑性强,记忆力好,而学习压力最小。在这个时候,学生最崇拜的是老师,老师对他们的影响也最大。学生毕业了,走上岗位了,能够想起老师的,不是他上课的内容,而是他的行为、习惯,乃至态度。因而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身教大于言传。而要真正让学生的习惯在传统文化中孕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教师先孕育在传统文化中,让教师先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无论是言行,还是品德,要求学生遵守的,能够自己先遵守;要求学生不做的,能够自己先不做。

这前提需要教师先阅读我国古代经典,能够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著作。试想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让古文随口而出,那对学生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如真正想在传统文化上做一点文章的学校,先要让教师进入角色,进入传统角色。我所在的学校,就非常注重教师传统文化修养,强调他们多读书,读经典,读名著,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

我们学校曾积极开展教师“读书富脑工程”,并把经典书籍作为必读内容。一是要求教师在寒暑假必须读一本传统书籍,并撰写其心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把从诸子百家到明清小说,搜集100多篇优秀古文,整理成校本阅读内容,让教师进行阅读,并定期进行考试,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之中。三是定期组织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支持开展“下午茶”活动,让读书,让经典无形之中渗透在教师言行之中。

当然,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诵读经典,更多的是言行,只有他们的言行才能真正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出台一些关于教师言行的规章制度,或者从校园文化上对教师言行进行规范。这里可以有校服的统一,也可以有课间操、大课间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做的要求。当然,更重要的是对师德进行考核,比如不体罚学生,或者变相体罚,不接受礼金,不接受吃请,这些硬性指标。

三、有效互动,构建传统文化平台,做到“全面覆盖”

无论是校园的隐性文化,还是教师的言传身教,最根本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践行,去感悟,乃至去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属于自己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乃至社区需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准确把握养成教育方向,强化学生言行实践,从而在另一个侧面帮助学生把传统文化基因烙印在他们习惯中,以便最终达成养成教育的目的。

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实践互动,甚至还可以探索一些跨学科的实践活动,推行一些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吻合的方法。这就需要学校能够站在学生养成教育角度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因子,积极推行校本教材,或者说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融合,这样不仅可以拓展课程资源,而且还可以完善养成教育模式。

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开展不少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系列活动。比如我校曾开展“让传统引领时尚,让经典铸就文化”为主题,组织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内容主要有玩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绪;读千古美文,争做谦谦君子;秉承民族艺术,领略传统技艺;亲历传统节日,追寻文化之魂;走近历史名人,弘扬中华美德;采撷文化元素,创建班级特色,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的学识得到丰富,让传统文化得以继承,而且还能让学生的言行得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立足课堂,立足班级,立足学科,通过教材,通过地方文化,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教学彰显文化底蕴,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为此,我校组织教师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每周一课。通过诵读经典诗文,讲经典故事,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从不同侧面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这样融合教材,渗透课堂,稳步推进,不仅对于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继承与发展,而且还对学生人格、精神乃至性格都能产生终生影响。

四、立体推进,完善文化育人渠道,达到“长叶开花”

对于学生养成教育,很多时候会出现5+2=0现象。其实不是教育不行,而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呈现多元化甚至呈现冲突现象,要真正理顺其关系,让传统文化真正对学生养成教育产生影响,学校有必要与家长,乃至与社区一起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以便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需要学校完善家长教育,牵头与社区教育达成一致,在学校、在家庭、在社区联合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时刻处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

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就曾组织一些亲子活动,组织家长一起诵读经典,让传统文化影响力不断放大,以便真正推促学生养成教育趋向完美。

而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最大的体现就是学生能够学会知恩,感恩,在家庭里感恩父母,感谢他们养育之恩;在学校里感恩老师,感谢他们传道之恩;在社会上感谢清洁工,司机,服务员,等等,是他们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只要学生有了感恩之心,并且能够真正在其生活中表现出来,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乃至将来是个好公民。

在传统文化中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座”这些传统礼仪,或者说传统美德,也需要学校、家庭在孩子养成教育中进行渗透,让这些经典真正能够走到孩子心里,并且形成习惯,比如吃饭有序,出门有告,等等,只有这些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变成他们自觉习惯,渗透在他们言行举止之中,那么对于养成教育来说,才可以算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此外,古韵悠长,养成教育还须自经典升华。实施经典诵读工程,可以让孩子重新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我们将经典诵读纳入学校的“传统文化对养成教育的孕育体验中”,具体做法是激励学生不断诵读。经常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民乐、合唱、舞蹈、小品、情景剧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让他们在书声中、在艺术中享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的熏陶。

论文作者:吴施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8月总第1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6

标签:;  ;  ;  ;  ;  ;  ;  ;  

让养成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孕育论文_吴施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