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_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市场论文,跨国公司论文,因素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在华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变动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自从1979年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以来,在利用FDI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FDI的合同金额达到827.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6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527.43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2.51%,(注:数据来源:外经贸部网站WWW.moftec.gov.cn.)成为世界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有300多家企业已落户中国,同时,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及高科技产业;在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从简单的加工制造转向营销、服务及研究与开发;投资的地区也由东部沿海地区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延伸。与此同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变化上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外合资企业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并取代中外合资企业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首要进入模式(见图1)。在1985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期,外商独资企业在外国直接投资协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不足1%,1988年提高到7.75%,1991年为29.52%。根据我国前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见表1),外商独资企业占我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的比例在1993年为23.6%,1996年上升到30%,2000年为47.15%,特别是在尽两年上升速度加快,2001年为50.93%,2002年达到60.25%。而合资企业占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在近10年简讯迅速下降,由1993年的55.78%下降到2002年的28.42%;非股权契约性合作企业也由1993年的19%相应地下降到2002年的9.5%。

图1 1993~2002年中国外国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结构变动情况

影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其变化趋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中国市场特有的环境及其变动趋势。具体而言,影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环境因素。中国在20年来经历了快速而且稳定的经济增长,中国购买力大大提高,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巨大而且极具潜力的消费者市场。因此,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跨国公司力图抢先占领中国市场,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正是由于中国市场稳定快速的扩大并蕴含巨大的增长潜力使得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上追求高度控制的独自企业形态。

2.政策因素。在我国经济开放初期1979年颁布了《中国合资企业法》,限定了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因此,合资企业成为当时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最普遍的方式。在与外国投资者的长期合作过程中,我国逐渐为外国投资者创立了一个更具吸引力和更稳定的投资环境。在过去的20年里,颁布了数十项法律法规鼓励和规范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降低了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股权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投资的信心。特别是在2000年到2001年,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一方面规范了外商投资者的行为,使它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同时也放宽了外商投资股权的某些规定。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导致外商独资企业的大幅度增长和合资企业数量的下降,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看,2000年独资企业利用外资156.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47%,同期合资企业利用外资为158.44亿美元,下降了7.93%。到2002年,独资企业利用外资则达到了317.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89%,而合资企业为149.92亿美元,下降了4.74%(见表1)。

3.投资结构变动因素。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变,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也经历了质的变化。首先在投资来源过结构上,从以来自港台地区的规模较小的公司为主,转向来自欧美的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例如在1986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有3.2亿美元来自美国,占当年全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14.54%;199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5.1亿美元和4.64%;1999年则分别为42.1亿美元和10.46%。欧盟对中国的FDI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欧盟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1992年为2.21%,到1999年则激增到11.11%。近年来由于欧美公司的大举进入,来自日本及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日本从1990年的14.44%下降到1999年的7.37%。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在1992年比重曾经达到79.5%,1999年这一指际就下降到47.8%(注:数据来源:外经贸部网站www.moftec.gov.cn.)。一般来讲,来自日本及港澳台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大都从事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行业;而来自欧美的跨国公司则以开拓和占领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其经营相对集中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活动。而且,来自欧美的跨国公司大都是世界级企业,集中在全球性产业,追求全球战略目标和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它们通常选择控制程度高的独资企业进入方式。可以预期,随着欧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增长及其所占比例的提高,在未来我国外国直接投资中,独资企业所占的比重也必然进一步提高。

其次在投资产业结构上,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核技术密集型产业。早期的外国直接投资及企业经营主要集中在食品、电子产品、建筑材料、纺织品、玩具等轻工业,目前,外国公司的投资与经营领域扩展到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电讯、高科技机械装备以及汽车等中国支柱性产业。这些产业不仅资源投入量大,而且涉及大量的产权技术和公司专有的显性与隐性Know-How,投资风险与技术扩散风险较大,跨国公司通常采用控制程度高的进入方式。因此,我国外国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促进独资企业数量增长及其比例提高的重要因素。

4.跨国公司知识与经验积累因素。缺乏对特定国家环境的了解和经营经验是制约跨国公司进入该国市场及进入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会直接增大外国投资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缺乏当地知识与经验的公司往往会高估风险而低估收益,结果使外国投资者或者望而却步或者选择资源投入少,风险低的进入方式,如非股权进入方式与合资企业等。有关特定国家的知识和经验只有通过身临其境从事经营活动方能获得,因此,通常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和承担较大的风险。但是,一旦公司获取并积累了这种知识和经验,它们就会成为公司特有优势,构成跨国公司无形资产和垄断优势的源泉。积累了这些知识与经验的公司就能更准确地估价经营风险与收益,就能更有效地控制国外经营,采取资源投入量大控制程度高的进入方式。

跨国公司有关特定国家环境当地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过程,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更是如此。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的20多年,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时期,在经济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体制越来越与国际相接轨,外商投资环境随之日益完善。与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对应,跨国公司在华的直接投资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Yadong Luo和Neale O'Connor的划分(注:Yadong Luo:Neale O'Connor Structural Change to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Studies.June 1998 v7 nl p95(15).),中国的外商投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的“机会试探者”、90年代的“战略投资者”和进入21世纪后的“当地市场主导者”。在80年代的外国投资大都属于试探性投资,加之我国的限制性政策,进入方式主要是中外合资企业居于主导地位;随着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了解和经营经验的积累,也由于我国经济转轨的成功与开放政策的完善,外国投资的战略性增强,独资企业进入方式成为跨国公司最青睐的选择,因此到90年代末期,独资企业方式取代合资企业成为主导的进入方式;世纪之交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体制与政策与国际惯例的并轨,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知识与经营经验的不断丰富,投资信心的不断增强,市场地位的确立,在华投资的全球战略动机也日趋明朗,在进入方式上表现为独资企业的投资额迅速增长,所占比例迅速提高。

特别是对于其母国与中国之间“文化距离”较远、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差异较大的欧美跨国公司,随着在中国投资经营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的增多,大大降低了这些差异所蕴含的风险,特别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文化障碍与制度障碍,使得欧美跨国公司的进入方式从当初基于规避风险的合资企业方式转向基于全球战略的独资企业方式。

5.中外合资企业的制约因素。合资企业曾经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要模式,近10余年来合资企业所占比例的下降以及其绝对数量的减少,还由于以下的因素。首先,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合资企业的经营绩效普遍低下,并且,这不是一个中国独有的问题,据Geringer和Herbert1991年所作的研究,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37%到70%的合资企业经营绩效不令人满意。

其次是合资企业内在的不稳定性。中外合资企业通常都是有来自中国和国外的至少两个母公司共同享有产权,及共同进行管理。由于合作双方的目标不同,对将来的预期存在差异,双方的商业实践经验也有分别,双方的社会文化传统分歧,导致合资企业内部难以达到协调和统一,难以维系。联合利华(Unilever)进入中国市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实例:联合利华是进入中国市场较早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之一,1986年在上海建立起第一家合资企业生产日用化工品。但是由于合资企业的共同产权和共同管理性质,企业的任何决策都必须通过双方达成共识,而这又很难达到,企业经营绩效难如人意。在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的情况下,企业于1995年迁至独立的新厂,双方的矛盾才有所缓解。(注:[英]经济学家情报社EIU著:《跨国公司在中国—赢家和输家》,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再者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跨国公司来意长期生存发展和保持其优势的主要原因就是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因此专有技术和管理诀窍的保密性对跨国公司来讲是很重要的。而对于东道国的我国来讲,之所以倡导合资企业这种企业形式,目的就是可以更快的学习跨国公司的专有技术和专有管理诀窍,尤其是隐性知识,不可能通过技术转让得到,只能在长期的合作中学习。但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还不够完善,相应政策法规也不够健全,致使国外投资者在合资企业中不愿向中方进行技术转让,或转让相对落后的技术。结果导致合资企业的低绩效,难以维系。

二、结论与启示

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迅速增长,并且成为当今世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长的同时,外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入模式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突出表现在中外合资企业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并于2001年取代中外合资企业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首要进入模式。

表1 1993-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合资企业 153.48 179.33 190.78 212.87 195.77 188.35 158.44 145.88 157.54 149.92

55.78

53.11

50.85

50.26

43.25

41.43

39.30

35.78

33.61

28.42

合作企业

52.37

71.20

75.36

80.90

89.22

93.41

82.15

65.01

62.12

50.58

19.00

21.08

20.01

18.71

20.55

20.38

20.38

15.94

13.259.59

独资企业

65.06

80.36 103.17 127.18 161.51 165.16 156.27 192.64 238.73 317.25

23.60

23.70

27.50

30.00

35.68

36.33

38.75

47.25

50.93

60.15

其它4.246.785.902.556.298.906.769.80

10.399.69

1.502.011.570.6 1.391.951.671.332.231.84

总计 275.15 337.67 375.21 423.50 452.60 454.60 403.18 407.72 468.78 527.43

数据来源:根据外经贸部相关数据整理。

在影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选择的因素中,环境变量,特别是制度因素与政策因素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历史不长,而且正处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健全与完善仍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同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文化与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构成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强大制度进入壁垒,而这种进入壁垒的降低一方面取决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神话以及各项政策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跨国公司对我国环境的知识和在我国经营经验的积累。

因此,中国外国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结构的变化趋势,从低资源投入、规避风险型的进入方式转向资源投入高、控制性与战略性强的进入方式,首先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功和良好势头,市场现实与潜在的吸引力以及国家总体投资环境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跨国公司在华的直接投资有试探性投资转向战略性投资,特别是随着欧美主要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经营的发展,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知识及经营经验的积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也相应地由进入期演进到主导期。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采取独资企业模式有助于实施跨国公司的市场扩张战略与全球经营战略,更有效的占领中国市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其在华的投资效率与经营绩效。据Luo和Chen在1995年所作的实证研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独资企业比合资企业有更好的经营绩效与投资回报。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外国直接投资更多地采取独资企业模式取代中外合资企业模式将会降低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的溢出效应。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组建的合资企业在当地经济中产生的溢出效应大于外商独资企业,因为,合资企业的当地合资方可以直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利用外方的营销资源和国外销售网络,拓宽国外市场渠道,而且国外合资方通常倾向使用当地合资方已有的当地供应商体系,对当地产品的需求更多,因此垂直的溢出效应较大。而在独资企业情况下,由于建立当地筹供体系和利用当地供应商则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成本以及承担供应质量与交货期等方面的风险,所以独资企业的原料与零部件供应进口倾向很高,溢出效应较小。

外国直接投资从合资转向独资会加剧我国市场的国际竞争,我国当地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跨国公司对于国外独资企业具有很高的控制程度,因此,对于其国外独资企业通常转移更先进的技术与公司特有的Know-How、投入更多的资源并在更大的程度上将其纳入公司的全球战略,这些独资企业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国内市场的主导企业。这必然加剧我国市场中来自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之间以及外国公司于我国当地企业之间的竞争,因而,我国企业必须充分认识这个变化趋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将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标签:;  ;  ;  ;  ;  ;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_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