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目标教学设计研究_教学技能论文

初中化学目标教学设计研究_教学技能论文

初中化学目标教学的设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论文,初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要上好化学目标教学课,首先必须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实际,制订出通过教学能达成的合理的学期、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用外显的学生行为动词来陈述教学目标。总的参照系如下:

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①识记:指能记住学过的化学基础知识,在需要时能正确的再认或再现。

主要行为表现:正确地记住物质的名称、色、态、味;准确地写出有关的化学用语;重述化学实验现象、反应条件;准确地叙述化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等,知道解决各类化学问题的一般步骤等。

常用外显行为动词:说出、写出、指出、默写、背诵、标出、复述、认别、挑选、辨认等。

②理解:指能够抓住学习材料的意义和本质,对所学化学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懂得“为什么”。

理解的主要行为表现:解释化学概念、定律、原理、法则的含义和具体物质变化的实质;将化学知识从一种表述形式转化到另一种表述形式;说明定律、规律、条件与结果的必然关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新的较简单的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常用外显行为动词:解释、说明、判断、举例、改写、概述、比较、推理等。

③运用:指将所学的知识直接用于新的具体的较复杂的情景中去,解决一些化学问题。运用的行为特征是能够在所学知识领域内实现知识、技能、方法的迁移。

运用的主要行为表现:面对新疑难情景能判断哪些化学原理和方法是有用的并且是必要的;运用已知的化学原理解释新的化学现象并做出预测和假设;运用化学原理和化学观念解决新的问题;进行关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物质溶解度、溶液浓度的计算。

常用外显行为动词:计算、应用、推断、证明、假设、解答等。

④综合:指能灵活运用双基和能力及经验模型,在复杂的背景中进行旧模型改组和新问题的组合,建立新模式,产生新结论,综合反映的特征是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能力,它意味着领先性学习行为的出现。

综合的主要行为表现:能系统逻辑地概括章节的知识结构;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些多因素的化学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化学小实验方案;对具体的一定意义的方法、概念、结论、方案的价值形成自我评判。

常用外显行为动词:拟定、设计、辨析、组织、论证、评议等。

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动作技能所指的“动作”不是简单的外显反应,而是强调它受内部心理过程控制。这说明,“动作技能”必须经过认真的、反复培养与锻炼才能形成。另外,无论智力处于常态以上或常态以下的学生,都需要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可将动作技能领域划分为如下二个层次:

①模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分为对动作进行定向(心理模仿)和掌握局部动作(行为模仿)两个阶段。该分类与大纲中的“练习”要求相对应。

模仿的主要动作行为:通过视觉和听觉把教师讲解和演示的动作要点、关键、顺序等形成完整动作映象,贮存在记忆里。然后进行初步尝试练习,这时尝试完成的是新技能中的各个动作,以贮存在记忆中的映象来调节和控制动作方式。比如:练习使用铁夹和铁圈固定仪器装置;练习连接玻璃导管、橡皮塞、胶皮管的操作;检查装置气密性;练习用集气瓶、水槽等进行排水或排气集气。练习用漏斗、滤纸进行过滤,用蒸发皿蒸发溶液,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等。

②定势: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地进行操作。局部性运用组合成动作系统,其特点是动作连贯和规范,形成动作定势达到了基本掌握程度。该分类是与大纲的“初步学会”要求相对应。

定势的主要动作行为: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动作定型”,一个起始动作信号就能引起连锁动作反应,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的实现出来,即形成动作系统,且多余动作逐步减少以至消失,动作的准确程度逐渐增强以至较少出现失误,整体动作协同有序,操作规范。比如,正确持拿试管和振荡试管,用试管夹夹持试管进行加热,正确进行搅拌操作,点燃和熄灭酒精灯,能正确地、安全地使用酒精灯加热,正确地用烧杯盛液体和溶解固体药品,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用滴管吸取少量试液,正确取用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正确地洗涤玻璃仪器,鉴别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盐酸、硫酸,碳酸盐;用指示剂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

在一定的观察目的指引下,能正确地确定观察顺序,抓住观察要点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准确的观察,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情感领域

情感领域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①接受:是学生学习活动起始的情感状态。学习者感受到某些现象和刺激的存在,表现为个体能被动或主动地容纳事物,并对其分配注意,做出情感、情绪的中性反应。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的演示实验用投影仪放大, 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在没有经验的背景情况下,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化学知识、方法、要求等表示出一种接纳的态度。

再比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接受水平上并不是要求学生都能知道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意义;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知道观察的方法、步骤。在观察的态度上要仔细、认真、全面、客观,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②偏好:由于经验背景或价值认可,个体对事物做出明显的兴趣或欣赏的反应,表现为情绪和情感上的一贯性倾向。在初中化学目标教学中,标志着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活动已进入自觉主动的状态,对化学的教学内容及其相应的教学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反应。

③信奉:在概念化水平上内化社会价值、准则,确立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从态度、信念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自觉性与稳定性倾向。

在“信奉”水平层次上,其教育内容可包括:树立更明确的化学学习志向;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化学科学、为人类服务、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位进行学习化学的目的教育,以化学史、四化建设对化学的迫切需要,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与化学的关系等角度,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造福人类的情感;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强调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精神领域中的各种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变化发展的观点,让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现以初中化学第八章第四节《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为例证,说明在目标教学中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三大领域都必须涉及并明确地阐述出来。

认知领域

1.识记:记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及俗名。

2.理解:说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3.应用:

(1)会用化学方法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

(2)说说熟石灰在建筑业、农业上的应用。

动作技能领域:继续加强使用滴管、试管的操作技能训练及观察能力的训练。

情感领域:树立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

为检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达标情况,并且为了方便教师对目标教学的操作,特设计了A、B二套平行的达标测评题。进行测评时,只看学生作答的对与错,不计分数。

达标测评题A: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

1.下列各组的俗名、化学名、化学式均指同一物质的是( )

A.烧碱 氢氧化钠 NaOH B.消石灰 氧化钙 Cao

C.熟石灰 氢氧化钙 Ca(OH)[,2] D.生石灰 碳酸钙CaCO[,3]

2.下列各种物质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增加且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食盐水

3.广西土壤一般呈酸性,要改良土壤,应使用( )

A.烧碱 B.熟石灰 C.石灰石 D.盐酸

4.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有白色沉淀生成 B.有蓝色沉淀生成

C.有红褐色沉淀生成D.有无色气泡放出

二、填空题

1.氢氧化钠固体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是因为它容易___,使用氢氧化钠时,要避免皮肤、衣服与它接触,这是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___。

2.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的方法是:取待测溶液适量于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___溶液,若有___出现的则是石灰水,___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由于编幅有限,达标测试题B(略)。

二、目标教学的模式

目标教学实验在全国已经进行了十年多了,大家一直在探索目标教学的课堂模式,但还没有总结出比较一致公认的教学模式。河南新乡市提出的“四·四三五六”目标教学模式可作参考。现概述如下,以达到少走弯路的目的。

第一个“四”即四环节: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

第一个环节 前提测评

进行前提测评,不是为了要套目标教学的模式而进行,而是有目的地进行有关的,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所必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进行诊断,并针对所存在的缺陷给予补偿。“测”即诊断,“评”就含有对者,予以肯定;错者,予以纠正;缺者,予以补偿的意思。

比如,讲碱的通性,进行的前提测评。

为什么说氢氧化钙属于碱?通过测评,可以了解学生对碱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方面的知识是否存在缺漏,是否需要采取补缺、矫正等教学手段。

再如,讲铁的性质,进行的前提测评。

写出有单质参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测评,可以知道同学们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方面的知识是否还存在缺漏等等。

第二个环节 认定目标,也可以叫展示目标。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计划和评价的第一步就是毫不含糊的表述教育目标。”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授课内容,展示目标的方法、手段和形式应有所不同。有的教师都在课的开头,或用小黑板,或用大字报,或印人手一份的表格——把教学目标端给学生。这种做法偶而为之,未尝不可;经常如此,会令人厌烦。其实,教学目标的展示,可以在课的开始即将本节课的全部教学目标均展示出来,也可以随着授课内容的进行,逐步将教学目标一项一项地展示出来。总的来说,教学目标的展示可以集中展示,也可以分散显现。

第三个环节 导学达标:导学达标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一个“导”字。做好启发诱导工作,是教师在达标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任务,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又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把启发诱导的灵活性和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层次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启发诱导更具有科学的依据和操作的规范,使得启发式这一传统教学思想更具新鲜的活力。

第四个环节 达标测评:“测”与“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行测试后,应立即进行评析。只有及时的评析、反馈,矫正、补救,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提高教学时效,当堂解决教学上的问题。达标测评是指对全班学生实现达标情况的全面考察,亦即随堂进行的形成性测试。对于进行达标测评的时机把握,可视具体的教学情况来定,可以在每完成某一教学目标之后,对该教学目标进行测评,即逐项达标;也可待该节课的全部教学目标完成后,进行达标测评。

第二个“四”即前提测评的“四性”:作用的助学性、内容的针对性、对象的全员性、形式的灵活性。

1.作用的助学性:前提测评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是为全体学生进入最佳的准备状态服务的,是为学服务的。

2.内容的针对性:凡涉及与本节课新知识有关的预备性、基础性、相关性的知识和技能,前提测评都要进行诊断。

3.对象的全员性:要每个学生都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前提测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4.形式的灵活性:前提测评既然要面向全体学生,其形式可以采取口头问答与问卷笔答相结合。

“三”即认定目标的“三性”:认定作用的有效性、认定方式的简易性、引出方法的灵活性。

1.认定作用的有效性。一节课的目标系列,往往由多项目标组成,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就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于项数较多的目标系列,可以在课前先认定重点目标,其他目标在讲课中逐步认定;对于重点目标,导学达标之后还可以回过头来对照目标再次认定。

2.认定方式的简易性。教师展示目标,可以书写,也可以口述。认定目标应该以口述认定为主,简化认定形式,方便教师操作。

3.引出方法的灵活性。在认定目标时,应该创设认定气氛,灵活多样引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即导学达标的“五步”:基层目标导达、高层目标助达、情感目标诱达、运用目标练达、发展目标引达。

1.基层目标导达。基层目标是与高层目标相对而言。指全体或绝大多数学生当堂可以掌握的知识,如识记、理解等教学目标中的较为浅显的部分。所谓导达,是指经过教师的开导、指引、点拨、暗示或学生交换意见,小组讨论,互相启发,产生顿悟,豁然贯通。在教法的选择上,一般采取启发探究法,引导性发现法,分组讨论法为主。

2.高层目标助达。指教学目标中较为复杂深入的部分,如运用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些地方,在教师指引、开导、点拨、暗示之后,仍不能顿悟、贯通时,需要愤而后启,悱而后发,即在学生心欲通而未达时,教师予以达之,口欲言而未通时,教师予以言之。在教法的选择上,一般采用讲解法、讲析法、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3.情感目标诱达。情感目标包括动机的引起,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信仰的确立、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掌握以及个性的形成等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其中当然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要实现这些目标,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动力作用,主要靠教师“诱达”。所谓“诱”,即循循善诱,诱导激发。

4.运用目标练达。运用目标是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即养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可能是老师讲出来的,只能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训练时间。在教法上,以演练、观察、实验为主。

5.发展目标引达。发展目标是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发展目标可以由上课教师根据所教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出其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即指引,共有三指引:①提出问题,指引探究方向。②讲明思路,指引探究方法。③提供材料,指引探究路径。目标教学不仅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注重尖子生的培养。

“六”即达标测评和编制测评题的“六原则”:对应原则、分解原则、前联原则、客观原则、递进原则、变式原则。

达标测评是指对全班学生实现达标情况的全面考察,亦即随堂进行的形成测试。

编制形成性评价测试题要遵循以下六条原则:

1.对应性原则:凡设置的教学目标,都应编制相应的测试题目。

2.分解原则:可将一个目标分拟多个测试题,而不能将几个目标合拟为一个测试题。

3.前联原则:编拟测试题可以联系过去的已达目标,这样,既能起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能使新知识更系统化,但不能联系尚未学习的待达目标。

4.客观原则:测试题要以客观题为主,适当辅以准客观题,要尽量减少主观性试题。

5.递进原则:形成性评价试题的编排,一般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

6.变式原则:这是一个编制形成性评价试题的技术性问题。即使是纯记忆性题,也应尽量或改变顺序,或变换角度,或改变问法,以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刻性和回答问题的灵活性。至于各种演练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更应进行形式多样的变式训练,决不能局限于课本或课堂上典型例题的照搬和机械模仿。

三、目标教学的教学特点

1.反馈、矫正意识,贯穿始终。

进行检测和评价能改善教与学,这是因为随评价而来的是反馈和矫正。实施目标教学管理,进行单元达标自测与实行目标教学,随时进行达标检测,都是一个双向反馈过程。一方面,教师作为自控系统,要根据学生自测的结果来改进自己的教学——信息的输出;另一方面,学生也要作为自控系统,根据自测的结果和教师的评价(肯定、否定、批评、赞扬、鼓励……)来获得信息,以改进自己的学习——信息的接收、输入和贮存、加工,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所以说,评价,随之而来的是反馈;反馈,随之而来的是矫正;矫正是实现目标教学,防止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避免差生出现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计的目标测评题,进行检测、以获取反馈信息,然后调整教学方案进行矫正。或者通过课堂的学生实验,检查、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规范,及时矫正他们中存在的实验操作问题。

因此,在目标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大量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练习,让他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观察他们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有关的达标测评,以获取反馈信息,然后调整教学方案进行矫正。也就是说反馈、矫正意识,要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

2.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来源于以教师为中心。源于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奥苏伯尔、巴班斯基等。其课堂教学结构基本上属于“讲解——接受”式。

“教师中心论”虽然注重文化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但由于学生客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易激发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死记硬背,限制智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并不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系统的知识,而是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学生的主体作用源于以学生为中心。源于卢梭——杜威——布鲁纳、赞科夫——罗杰斯、阿莫纳什维利等。其课堂教学结构基本上属于“创设情境——发现探究”式。

“学生中心论”虽然注重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对教师主导作用要求不高,不易组织、控制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放羊”式学习,不仅培养不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而且保证不了使大多数学生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和效果。

现行的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教学论”和“进步教学论”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所谓“传统教学论”,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学理论,它的主要特征为: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所谓“进步教学论”,是指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教学理论,它的主要特征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各种活动为中心。现行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之间,在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的范型和样式。“以教师为主导”,这是传统教学论的精华,“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当代教学论的著名论点。

目标教学模式则是两种教学论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目标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中构建了一条可以跨越的桥梁。

在目标教学实验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达标情况的反馈——调控上,教师对教学实施控制的重点在于通过多种形式的诊断测试,及时反馈学生对目标教学的掌握情况,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进度、要求等,对未达标学生及时补救矫正,直至绝大多数学生达到目标为止。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应尽量少讲、精讲,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

3.结合实际,加强情感领域的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德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使命。在教学中结合化学教学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是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比如讲授铁的性质时,通过挖掘课文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1)春秋战国时期;(2)公元1世纪;(3)新中国成立以后这3个时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在人类文明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四、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化学科学本身的发展与化学教学本身的特点来考察,都体现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化学的规律、理论都源于实验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因此,离开了实验就不成其为化学。我国著名化学家对此都有精辟的见解,傅鹰教授讲得好:“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戴安邦教授认为: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可以说,化学教育要靠实验来育人。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1.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思考是提高能力的诀窍。赞可夫曾经说过:“观察在认识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因此,教师在做每一个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时,必须交待清楚:学生要注意什么?观察什么?观察点在哪里?等等。

比如: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强调要观察的是用砂布砂亮过的那一部分铁丝,在放入硫酸铜溶液前后的颜色的变化。说明了其观察点不仅是铁丝,而且是已砂亮的那一部分铁丝,观察的是颜色的变化。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教师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运用实验方法,完成各种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方法有:①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或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实验、归纳,得出结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等;②做好教师演示实验,做到实验操作规范,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③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模仿练习相结合;④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规范操作,具有代表性的错误操作,还要将其作为典型,向全体学生讲述应该如何操作才是正确的、规范的操作。

例如:通过增加镁、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三个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启发学生的思维,经分析、归纳、综合,得出铁的化学性质是比较活泼的这一科学结论。

总的来说,在进行目标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对于每一节初中化学目标教学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都要提出较具体要求;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特点,还要以目标教学的模式为基础,充分体现目标教学的教学特点。这样的课型,才可谓之以目标教学的课。经过广大实验教师的努力,相信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就是我们进行目标教学研究的目的。

标签:;  ;  ;  ;  

初中化学目标教学设计研究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