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教师论文,对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教师流失是困扰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外流一直显上升趋势。上海市1992年中小学教师流失2292人,比1991年增加1/3,1993年仅1~2月就又流失608人,又有新发展〔1〕。浙江省在1991~1992学年共流失教师1237人,而在1992年9月至1993年3月的一学期里就流失1687人,增长1.5倍〔2〕。1994年我国教师流失问题进一步严重,其中小学和初中教师的流失数分别比1993年增长8.5%和5.9%。〔3〕。
外流的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大,高学历者多,骨干教师多,男教师多。据国家教委统计,1984年7月至1987年7月,三年中培养了师范本科生72.5万人,专科生25万人。但在这三年中,中学本科学历的教师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1万人,专科学历的教师也仅增加7.7万人〔4〕。到1994年底,我国中小学教师中学历不合格者仍占很大比例:小学为13.41%、初中为36.16%、高中为46.62%〔5〕。青年教师的流失,造成中小学教师队伍出现人才断层,后继乏人。上海市在1993年45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还强,而31~35岁年富力强的教师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仅占5%、3.8%和4.1%。未达到其应占比例13%的1/3〔6〕。其他地区情况类似。
外流的教师集中在英语、中文、计算机等少数几个专业上,其中英语教师外流尤为突出。据有关调查,浙江省宁波市流失的教师中英语教师竟占到32%〔7〕。在上海市,甚至某些重点中学的英语教学也靠聘用退休教师或在阶梯教室上大课的办法进行〔8〕,长宁区娄山中学的三位英语教师竟不辞而别,致使七八个班的英语课没人上。
教师外流,给中小学教育教学造成了极大困难。在有些学校,有的课没人上,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计划的执行;在有些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不够,只好让未经训练的教师仓促上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据有关统计数字,我国近两年中小学代课教师已达到76.67万人,是1986年的2.1倍,且多数为不合格教师〔9〕。
留在学校内的教师,也在人心思动,发生着隐性流失,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教师资源没有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份在上海南汇县进行的调查显示,经常想调走或想离开教育岗位的教师分别占25%和62%〔10〕。在许多地方,中小学教师从事第二职业已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它实际上造成了教师精力分散,已威胁到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从农村流向城镇,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低收入学校流向高收入学校,又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而产生实际意义上的流失。
更为严重的是,潜在教师资源也在大量流失,使已十分短缺的中小学教师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中学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1995年浙江省某师范大学招生指标与实际填报志愿数之比竟为100:13〔11〕!尽管这几年国家在进行收费上学改革中仍保留和强化了对师范生的各项优惠政策,但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仍处于中下水平。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又千方百计不到中小学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在毕业时就流走了。据《信息日报》1994年3月31日报道,1994年我国师范院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到位率明显下降。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到位率由1992年的58.4%下降到53%,专科毕业生的到位率由89.1%下降到86.3%,中师毕业生的到位率由93.7%下降到90.7%。现在师范院校能够把大部分毕业生分配到中小学,并不都是毕业生自愿,许多时候是靠强制性措施,如不发档案,不发派遣证,强制退赔学费和专业奖学金等。试想,毕业生到了他们不愿去的地方,又怎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呢?这样又怎能搞好教育教学呢?
2
造成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些因素又相互牵制、互相影响。
1.待遇低是导致教师流失的根本原因。
对任何社会职业,它的劳动报酬应与其劳动价值相符,否则就会使这一职业的劳动力供求失去平衡。可以这样说,教师流失是教师报酬低于教师劳动价值的必然结果,是教师待遇长期偏低对教育的惩罚。
在我国,教师待遇低既是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个绝对的问题。相对而言,与其他行业比,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比,教师待遇都太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关于教师地位问题政府间特别会议”通过的建议中指出,鉴于“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教师这种职业对人类和近代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因而必须确保教师应有的地位。”然而,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2年在我国12个行业中,教育系统职工工资排在第10位,倒数第3〔12〕。1993年上海市12个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4250元,而中小幼教师平均工资只有3600元〔13〕,与教师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极不相称。
这几年,教师工资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有些地方,已与机关职员的工资水平相仿。但同时应该看到,在工资以外的收入方面,机关职员远远优于教师。机关虽不象金融、外贸等部门那样发彩电、发空调,但是发日用生活品、土特产品、四季鲜果则是极普遍极平常的事。更不用说公务人员可以利用工作之便用公款吃尽山珍海味,游览名山大川了。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也比教师优越得多。企业职工,由于从企业改制中获利不小,实际收入也在教师之上,且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有关资料显示,广州市1994年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在广州12个行业中居第7位,而在1992年还是第5位〔14〕。
我国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工作量大、责任重、时间长。在许多地方,他们每天早晨六点多就得离开家门往学校赶,一直到晚上六点左右才能离开学校回家。在学校里既要教课,又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有的还要管学生的生活;回到家里还要批改作业、备课等。许多教师因不堪重负而离开了学校。超负荷的工作量越发显得教师劳动贬值,经济待遇低下。
绝对而言,教师的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还远没有到位。有些地方给教师的医疗费定额过低,无法满足正常的医疗需要,许多教师有病只好忍着,一些教师因治疗不及时而英年早逝;在有些地方,名义上讲医疗费可以报销,但由于没钱,先要教师个人垫付,什么时候报销,不知道!1994年浙江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反映医疗费不足或严重不足的教师占62.5%,竟有37.5%的教师反映从未体检过〔15〕。到1993年底,全国城镇中小学教师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98平方米,低于全国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5平方米的水平〔16〕。由于收入低,住房差,致使许多青年教师婚恋难,而一些老教师老少三代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过低的经济待遇导致教师职业对从业者缺乏吸引力。一些教师说:“刚一参加工作时,还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但一接触实际,便觉得反差太大,再牺牲下去不值得。”许多教师因不满过低的经济待遇而离开了教师岗位。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经济待遇低导致教师的实际社会地位也很低,作教师成了没出息、挣不到钱的代名词,被人瞧不起。在广州市进行的一项调查中,让市民回答“是否羡慕教师职业”,结果选择“否”、“从不”、“永不”三者合计为61.43%〔17〕。许多教师就是因受不了低人一等、被人白眼的境遇而离开学校的。一些教师甚至表示即使教师的工资比其他职业高,也不愿当教师〔18〕。
2.管理不善引起学校内部矛盾激化是导致教师流失的直接原因。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把眼睛向外,盯住社会大环境,希望通过国家和政府的努力,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来稳定教师队伍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校内部的科学管理,致使各种矛盾激化,使本来就已承受着清贫的心灵又雪上加霜。学校内部矛盾的激化,往往是引发教师对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不满,离开学校的导火索。
中小学里容易激化并可能引发教师流走的矛盾主要有:收入分配,特别是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的奖金分配问题。各地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存在奖金分配对教师不公或向教学人员倾斜不够的问题,教师地位、待遇问题在学校内也没有得到落实;干群关系问题。学校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管理上理应更民主,但许多学校的领导却采用行政的办法管理学校,工作布置、教学指导凭长官意志,忽视教师自主和自尊的要求,加之检查多、评比多、活动多,许多教师感到压抑;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的关系也比较紧张。
在所有这些矛盾中,青年教师处在矛盾的焦点位置,这也是为什么青年教师流失多的原因之一。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敢想敢做,但由于经验不足,办事难免毛草,在中老年教师看来,他们是“不知天高地厚”。认识上的代沟,利益上的矛盾,使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常会产生磨擦。而在这时,学校领导出于对升学率、保证教学质量的考虑,常会站在中老年教师一边。现在的青年教师也有一些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多数没有经历过艰苦环境的锻炼,与中老年教师相比,意志力比较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如果学校领导对他们缺乏理解与支持,总是盯着他们的不足,动辄训斥;如果再与中老年教师产生隔阂,他们就有可能产生退却心理,失去在学校工作的信心与决心,一走了之。作者通过在北京进行的调查发现,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3.教师在教育内部的不合理流动是导致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这里所说的教师在教育内部的不合理流动是指教师从低收入学校流向高收入学校,从农村、不发达地区学校流向城镇、发达地区学校。深圳市的中学,外来教师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广东中山市,外地教师占到40%~50%。而且流入高收入学校、城镇、发达地区的多为具有较高学历和素质的优秀教师。1992年,广东东莞市面向全国公开招聘500名教师的广告一登出,竟有2万人应征,40:1〔19〕!这种流动,造成在高收入学校、城镇、发达地区教师人才济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在低收入学校、农村、落后地区骨干教师又严重不足,缺少必要的学科带头人,形不成群体优势。这些,就实际上造成了教师资源流失。
同时,这种不合理流动又加剧了教师的外流。因为其一,由于容易得到教师,所以往往并不珍惜;其二,城镇、发达地区的教师虽然绝对工资比农村、不发达地区高,但与当地其他行业比较,相对工资仍然很低,甚至比农村、不发达地区教师的相对工资还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教师的相对工资就很低。可以说,教师从农村、不发达地区学校流向城镇、发达地区学校,是因为城镇、发达地区有吸引力,而不是教师职业。对教师待遇不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可能在新条件下进一步激化;其三,城镇、发达地区的经济繁荣,就业机会多,为教师离开学校,寻找其他谋生出路提供了便利条件。于是出现了下面两条教师外流路线:农村学校→城镇学校→离开学校;不发达地区学校→发达地区学校→离开学校。
3
教师流失问题到底能不能得到解决?作者目前还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确切结论,只能对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提点建议。
1.大幅度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
控制教师流失的关键是要落实教师地位,而落实教师地位的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经济待遇偏低问题。
要想真正解决教师经济待遇偏低问题,必须改变教师在社会各业中相对收入处于下游水平的状况,使教师收入达到社会各业的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从更具体的参照系而言,教师工资水平应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
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必须下定决心,尽快到位,否则越拖越疲,积重难返。这几年教师经济待遇时好时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90、1992、1994三个年份里全国公款吃喝开支分别为400亿、800亿和1000亿元〔20〕,均超过当年国拨教育经费数。每年用于购买小轿车、建楼堂馆所的公款也数以百亿计。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果下定决心采取措施,教师经济待遇问题完全可以在短期内解决。
同时,作者建议,要把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看成是一种很平常的事来办,不要大张旗鼓搞宣传。否则,说得多,做得少;或教师明调一级,而其他行业却暗补两级。巨大的心理落差,可能使教师产生被愚弄的感觉,反倒不利于稳定教师队伍。
2.改善学校内部管理。
现在中小学管理普遍采用了目标管理法,这种方法对像教育这样的复杂社会系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认真解决好,管理学校不能只靠几个硬指标,要注意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对青年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多理解;要注意协调好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学校内人际磨擦。
3.平衡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教师的跨地区调动。
在许多发达国家,为了防止同类教师之间工资差别过大造成不良后果,对教师工资的变动幅度有严格的限制。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考虑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可以不规定全国统一标准,但应分地区制定地区标准,同一地区的各学校间不应突破地区标准。控制教师跨地区流动,可以参照体育俱乐部的会员制作法,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教师“转会”机制。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从国际上的普遍情况看,没有一个国家教师的工资在各行业中是最高的。对于我国教师待遇的期望,也不能过高,否则失望越大。为了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除了靠提高教师待遇,还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启发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使他们能从民族发展的利益出发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注释:
〔1〕〔6〕〔8〕杨国顺:《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师资队伍管理体制》,载《上海教育》(中学版)1993年第11期。
〔2〕〔7〕故俊娟:《教师流失问题辨析》,载《中小学管理》1994年第2期。
〔3〕〔5〕《关于1994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统计公报》,载1995年3月29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
〔4〕邓云洲:《提高广州教师待遇的总体考察》,载《教育与经济》1995年第3期。
〔9〕马书义:《如何解决教师代课问题》,载《教育情报参考》(中央教科所)1995年第14期。
〔10〕顾勤国:《中学青年教师现状与对策》,载《中小学教育管理》(上海师大)1995年第3期。
〔11〕朱柏铭:《教师收入偏低问题研究》,载《教育与经济》1995年第3期。
〔12〕张小敏:《教师节的咏叹》,载《中小学管理》1993年第5期。
〔13〕张复:《上海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载1993年6月24日《光明日报》第6版。
〔14〕〔17〕邓云洲:《提高广州教师待遇的总体考察》,载《教育与经济》1995年第3期。
〔15〕马书义:《侵犯教师权益现象扫描》,载《教育情报参考》(中央教科所)1995年第28期。
〔16〕魏东:《汇纳百川,有容乃大》,载《广东教育》1995年第7期。
〔18〕《珠洲三角洲中学教师转换工作意向的调查与思考》,载《教育导刊》1995年第2、3期。
〔19〕魏东:《汇纳百川,有容乃大》,载《广东教育》1995年第8期。
〔20〕《公款吃喝一年吃掉一千亿》,载《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