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三境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学校管理论文,背景下论文,三境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6-0090-02
俗话说:“一个好的校长,带领一批好的教师,就能实现学校的优化发展。”好校长的领导作用,是通过广大教师的合作与尽心奉献而实现的。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强化学校管理,这也是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佛家悟禅有三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笔者个人认为,对于学校之管理,也可以用上述三种境界来进行概括。何谓境界?简要说,境界是人对事物认知所达到的程度。放之于管理,若只做到第一种境界的人,充其量只是个优秀的管理者,即所谓有能力肯实干的管理者;若懂得激励、远景规划、激励、理念加上智慧、好的EQ,便是具有影响力的领导,即所谓佛家悟禅的第二种境界;若是以实在的行动、优良的人格、人性的魅力作为形象化身去感召,便是领袖,即佛家所谓悟禅的至高境界。
一、见山是山——实干型的校长
观课议课是学校常规工作,一线教师、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分管副校长、校长,都经常观课议课。校长的观课与其他人有何不同?一线教师和教研组长更多关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效;教导主任、分管副校长更多关注的是课堂管理和教师行为是否规范;校长应更多关注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是否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教学理念是否契合学校价值观和学校精神。比如,某校学校精神是“善思笃行,自我更新”,办学理念是“培养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在观课时,就应有意识地观察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否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是否在学习、工作中体现了善于思考、坚定行动,不断创新的学校精神。校长如果能用办学思想引领全校工作,就能凝聚人心,办好学校。
二、见山不是山——智慧型的管理者
达到此种境界的校长属智慧型、研究型校长,其特点在于“务虚”,即:对政策和上级指令有自己的看法和执行措施,对学校管理有自己独到的艺术手法,驾轻就熟,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管理智慧、良好的个性气质和修养,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会经常地冒出智慧的火花,运用灵活的管理艺术,使教师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从而逐步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最终真正带领全体教师达到理想的工作目标。
目前,领导者在对学校的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三个误区:
第一,管得越细越好。即凡是学校里的事情,事无巨细,校长都事必亲躬,由于操心太多,常常被大大小小的问题缠得喘不过气来。王蒙说:“一个事无巨细都操心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事必躬亲,是当今校长之大忌。
第二,管得越严越好。即学校的管理模式是以约束人、制裁人为主要特征的“刚性管理”,而非关注人、服务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管理模式。
第三,管得越“花”越好。近几年来,特色成了学校的时尚用语,学校的管理特色也成了新的“亮点”。一些学校及校长为了在管理上多创工作特色,常常不重视常规管理,只重视“时尚管理”,昨天一个新花样,今天一个新举措,弄得教职工无所适从,搞得学校难以稳定发展。
对于一个智慧型的学校管理者,其在对学校的实际管理中,就能走出上述三个管理误区,灵活运用管理方法,主要表现为:
1.引导。按条文办事是谈不上引导的,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引导?真正智慧的校长应该做到“三个弄清”:首先,弄清学校领导的本质。毛泽东讲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这说明,领导的主要任务不是办理琐事,而在于引导、用人。其次,弄清层次性。领导者将主意、指令、任务、目标下达后,主要由管理层进一步贯彻落实,领导者不宜过多干扰下层工作,否则就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该管的事情丢掉了,耽误了本职工作;二是干扰了正常的管理程序,影响了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再次,弄清中层干部心理活动。学校的中层干部无一不希望把事情办好,做出成绩,得到认可;无一不希望自己有权、有时间、有空间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无一不希望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工作不受干扰。领导者只有充分满足中层干部的期望、需要,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弄清楚上述三个问题后,一个真正有智慧的管理者就能相对应地做到“三个摆正”:摆正以身作则与亲自带头办的关系;摆正分层管理与总目标的关系;摆正校长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2.机智。管理机智是校长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学校管理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与人系统,它充满“变数”,任凭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过程问题。管理机智就对其实质而言是一种转化学校内在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学校管理和教师操行矛盾的技巧,其要诀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的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常常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处事待人,刚柔相济,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3.绝招。绝招是管理特长中的特长,是对管理方法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出色的管理者每到一所学校在一两年的时间里,就能营造出浓厚的教研氛围,造就一批研究型的教师,学校处处显示着校长的个性和特长烙印,校长的幽默风趣和令教师叹为观止的行为语言,很快就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三、见山还是山——领袖型校长
这种类型的学校管理者主要特点是:虚实结合,即在对学校的实际管理中,既“务实”,也“务虚”。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学校管理者,往往能达到“领袖”的境界,其影响力不是来自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而是依靠个人魅力去影响他人。作为领袖型的管理者,除领导者所具有的大智慧、大气魄外,更主要的是拥有大胸怀。
笔者个人认为,校长在实际治校中有“五忌”:忌伪、忌专、忌疑、忌狂、忌躁。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管之管。如何达到这个最高境界?拙以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完整地具备以下十种“精神力量”:超前的战略意识;宽容的民主作风;深切的人文关怀;公正的做人品格;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突出的创新能力;科学的决策能力;有效的合作协调能力;坚强的意志性格;完善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言,以上三种境界只是从理论层面抽象对校长素质和管理水平分类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这种分类之目的在于为了给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努力方向,把科学管理和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在高层次上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具有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更加重视人的尊严,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使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同时体验到工作更有价值和更有尊严,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