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青海 海东 8106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尿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5月-2016年9月我院应用常规方法进行尿液检查,随机抽取345例尿液样本为对照组,统计样本不合格数量并分析其原因;2016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在尿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干预,随机抽取345例尿标本为观察组,统计其不合格数量。结果:对照组345例样本中,有49例样本不合格,其主要原因为样本被污染、样本量不足、送检超时、容器问题等。而观察组345例样本中,只有2例样本不合格。结论:在临床尿常规检验中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可以有效改善样本质量,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分析前质量控制;尿常规;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168-02
尿液是人体重要的排泄物之一,其成分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反映泌尿系统疾病或其他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因此,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然而,在实际检验中,检验仪器与试剂、操作步骤及检验样本质量等均会影响到尿常规的检验结果,从而干扰临床医生诊治。我院为进一步提高尿液样本的质量合格率,于2016年10月-2017年2月在尿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干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5月-2016年9月我院应用常规方法进行尿液检查,随机抽取345例尿液样本为对照组,其男女占比为181:164,年龄28~59岁,平均(41.38±6.41)岁。另于2016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在尿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干预,随机抽取345例尿标本为观察组,其男女占比为183:162,年龄26~58岁,平均(41.24±6.80)岁。经对比,两组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尿液检查,即在检验前做好仪器及检验室内环境的消毒工作,并检查仪器运行情况,准确设置参数。
观察组在尿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干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先分析对照组样本不合格的数量及其原因,再针对性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干预措施,具体为:(1)加强沟通:①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告知尿常规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严格规定尿液标本采集、运送、验收等方法,如要求医护人员规范填写检验单,尽量补充患者基本信息、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及诊断等;统一采用一次性集尿容器,采集尿量至少30ml;若尿液样本收污染,应立即作废重新收集;样本收集完成后准确贴上标签并立即送检,如果无法保证在2h内完成尿常规检验,则合理应用甲醛防腐、;②加强患者沟通:在采集尿液样本前,先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留取样本的方法、时间及相关注意事项,并询问患者近期是否进食影响尿液结果的药物或食物,对女性检验者还需询问其是否处于月经期。(2)加强样本质量控制:在检验过程中,需要先观察尿液的颜色,一般正常尿液无浑浊,呈淡黄色至深琥珀色不等,而病理状态的尿液通常呈绿色、红色等。因此,对于尿液异常的标本应予以高度重视,做好特殊标识;对检验结果严重异常者,应及时与临床科室联系,并进一步进行显微镜检查或重新采集样本复查。(3)加强检验室质控:每周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对检验室的仪器、环境进行详细检查,若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则马上进行改进和监督。(4)加强检验人员的培训:组织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尿常规检验培训,每月2次,严格规范检验人员的操作,并就检验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定期考核。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记录两组尿液样本不合格情况,并分析样本质量不合格的原因。其中样本被污染:样本被月经、白带等物质污染;样本量不足:尿液样本量≤15mL;送检超时:标本送检时间≥2h或标本冷藏时间≥6h;容器问题:样本采集容器过小或容器内存有异物等[2]。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9.0软件,计数数据以(%)表示,经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345例样本中, 49例(14.20%)样本不合格,其中样本被污染10例(2.90%),样本量不足8例(2.32%),送检超时12例(3.48%),容器问题9例(2.61%),样本标记不当10例(2.90%)。
观察组345例样本,只有2例(0.58%)样本不合格,其原因分别样本被污染1例,送检超时1例。经比较,观察组尿液样本不合格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6.771,P=0.000)。
3.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尿液样本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样本被污染,样本量采集不足15mL,送检超过2h,标本采集不规范等,其均可直接决定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尿液检验过程中,加强尿液样本的质量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院为进一步提高尿液样本质量的合格率,保证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开展了一系列分析前质量控制干预措施,通过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以规范样本采集的步骤,确保尿液样本在采集、运送、储存等各个环节顺利进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争取获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有助于减少采集时间不当、样本被污染等事件发生;同时通过样本质量控制管理、检验人员培训等措施来提高检验人员的职责意识,促使检验流程规范化,进而有助于确保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也显示,实施分析前质量控制的观察组其尿液样本不合格率为0.58%,显著低于对照组14.20%(P<0.05),与刘文俊[3]的研究报道基本吻合,进一步证实在临床尿常规检验中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可以有效改善样本质量,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查卫琴.分析前质量控制对尿液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199-1200.
[2]任江红.临床尿常规检查分析前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3):385-387.
[3]刘文俊.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1):4423-4424.
论文作者:王志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样本论文; 尿液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不合格论文; 尿常规论文; 标本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