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参与国际价格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价格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受资源瓶颈的约束,我国不仅是全球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大国和进口大国,同时也成为能源、原材料国际价格上涨的最大受害者。因此,我国应从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或调控者。
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是在国际市场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甚至不如印尼和韩国。
多年来,由于我国对外采购管理体制的缺陷以及期货市场的不健全,形成了我国多家采购、内部竞争、互相抬价、外商获利的局面。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只知道到国际市场去找商品,只能被动的接受国际价格,而从不主动参与和调控国际价格的状况,从而陷入了“高买低卖”的价格陷阱,给国家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无论是目前还是未来10~20年,我国都将是原油、铁矿石、铁矿砂、钢坯、氧化铝、铜、铝、天然橡胶、木材、大豆、棉花等传统大宗商品的全球最大购买者。
这意味着,我国必须在国际贸易中学会如何化解市场风险和保护自己的利益。
国际价格上涨的“中国因素”
2003年,我国GDP总值虽不足世界的1/30,但是,原油消耗却达2.5亿吨,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煤消耗15.8亿吨,占世界消耗量的1/3;钢材消耗2.7亿吨,占世界消耗量的1/4,比美、日、英、法等国家总和还多;水泥消耗8.4亿吨,占世界消耗量的55%;铁矿石消耗占世界的30%;铝材消耗占世界的17%;天然橡胶消耗占18%。过多过快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使得进口数量急剧增加,使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经成为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初级产品贸易逆差由1998年的23.5亿美元,增加到2000~2003年年均200亿美元的水平。
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单位GDP石油消耗比美国高30%,是日本的2倍多,目前已成为世界石油消耗增长最快的国家。从2001年始,我国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已超过了30%,目前石油依存度已达3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预计,2004年我国石油进口将会超过1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石油进口将分别达1.6亿吨和2.5亿吨,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将分别超过50%和58%。我国铜消耗量在过去10年中的年均增长率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新增铜需求量占世界新增铜需求的75%,进口铜占国内消费达45%。今年前两个月,精铜进口较上年同期猛增52.4%。目前,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需求国。同时,我国钢材消耗量今年将占世界9.4亿吨消耗总量的31%。据有关部门对今后20年预计,我国将进口30亿吨铁、5~6亿吨铜和1亿吨铝。
我国进口商品量的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国际价格的上涨。尽管国际价格上涨有世界经济复苏、各国需求增大等多种原因,但是,我国2~3倍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以及能源、原材料进口的强劲需求和未来预期,是推动能源、原材料国际价格上涨的一个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
一些国际机构认为,1995~2003年以来的传统大宗商品的国际价格上涨是由中国带动的。尤其是2003年10月份以来,我国能源、原材料进口量剧增,有些商品进口甚至成倍或几倍增长,使得国际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普遍大幅攀升,特别是原油、钢材、有色金属、天然橡胶、聚氯乙烯、木材、棉花、小麦、大豆等涨幅最大。目前国际期货市场的大部分期货合约价格都已创出历史新高,铁矿石、石油等价格也升到13年来的最高点。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在我国24种主要进口商品中,已有20种商品价格上涨,涨幅平均在50%以上的有原油和天然橡胶,涨幅平均达到40%以上的有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大豆、棉花、木质胶合板等。今年1月份,氧化铝平均单价上涨了110%,铁矿砂平均单价上涨了105.4%,钢坯平均单价上涨了26.3%,其它能源、原材料等价格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对中国经济影响重大
有关部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规模计算,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46亿元人民币,并直接影响我国GDP增长0.043个百分点。
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上扬以及我国资源进口依存度快速增大,使我国进口商品金额大幅增长。2003年,我国进口总额达4128亿美元,增速同比增长39.9%。2004年一季度,我国进口额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同比增长42.3%。
由于在我国主要进口商品中,有83%是国际价格上涨的商品,并约占我国进口总额的1/4,所以仅因国际价格上涨因素,2004年我国将损失200~300亿美元。2004年1~2月,仅因燃油价格上涨,我国就损失了20亿美元。
能源、原材料国际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影响重大。不仅对我国制造业、房地产业、航空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造成了直接的冲击,使其产业链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巨大压力,甚至有些企业的承受能力已接近极限,而且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长此下去,将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主动融入全球定价体系
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在国际市场中消费大国的强劲需求优势,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定价体系,力争拥有参与权、发言权和调控权,并应逐渐成为全球定价中心,以影响国际价格,摆脱被动接受价格的局面。
●建立和完善我国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的方式降低价格风险。
当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到每桶近40美元时,有些国家的油价成本每桶却不到20美元,而我国每次却仅因油价上涨而损失几十亿美元。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石油期货市场,缺乏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的功能。石油商品尚且如此,其它进口商品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因初级产品数量和质量容易标准化的特点,国际上普遍利用期货市场来锁定其交易价格,以规避价格风险。全球商品期货市场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目前期货交易所已发展到100多家,共有商品期货和期权93类商品267个上市合约品种。如今,世界期货市场已初步形成了3个价格中心的格局。即农产品价格看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有色金属价格看英国伦敦商业交易所(LME),金融衍生品价格看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和英国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LIFFE)。这些期货交易所之间,目前都已打破国界,大力发展各国会员,实施全球化联网交易,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仅有6个期货品种。期货市场和上市品种过少,不仅与我国资源需求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而且严重制约了期货市场经济功能的发挥与对国际价格的参与程度。作为进口大国,我国产品价格融入全球定价体系已是大势所趋,并且我国完全具备建立和完善本国期货市场的条件和优势,其发展必能在国际期货市场拥有一席之地。目前,我国上海铜、大连大豆、郑州小麦三大期货交易所已经开始逐步参与全球定价。在此基础上,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类大宗商品的期货交易市场,发展避险工具,通过远期合同化解价格风险。不仅应不断完善已有的期货交易市场,还应加快恢复石油期货市场,建立铁矿石、钢材等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并应建立合理、高效的品种上市制度,理顺期货品种上市程序,适度增加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使我国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能加快融入到国际定价体系中,并参与全球定价和成为全球定价中心。
●建立国际采购的协调机制,通过国内企业联手采购降低产品价格。
鉴于市场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特性,我国应充分发挥资源需求大国的优势,争取国际谈判中的主动权。国际市场竞争中主动权的获得,绝不仅仅是没有资源就没有发言权。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拥有充足的资源,犹如日本不生产任何能源,石油需要100%的进口,但是日本却能利用消费大国的优势控制亚洲能源交易价格,尤其是对石油价格的参与权重比我国高得多。
我国应深入探索和研究日本的经验,并应认真总结过去我国在国际采购中散兵游勇、分头并进、竞相抬价所造成的高进低出的教训。国家应加快建立有效的国际采购协调机制,协调好国内各大进口商的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以中国大客户的统一身份,通过联手采购影响和压低国际价格,以使我国获得与进口需求相匹配的国际价格的参与权重。最近,宝钢、攀钢等十余家中国钢铁企业所组成的采购联盟,与国外铁矿石供应商共同谈判,就是我国参与国际价格对话的良好开端。同时,我国还应建立“风险采购”机制。国家每年可从进口商品总量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由专门在国际市场上从事风险运作的大型国际贸易公司,通过到国际期货市场上“高抛低吸”,以及与国际垄断资本建立多角化的战略联盟等风险投机运作的方式进口商品,以规避国际投机者操纵价格的风险。
●打破国内市场的垄断行为,加速形成统一开放通畅的能源、原材料市场。
目前,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市场中的某些产品由于受部门垄断、地区封锁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开放、通畅、有序的市场。国内尚且如此,何谈参与国外市场竞争。因此,政府应从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真正放开石油等产品价格。并应尽快将分别隶属于铁路、交通、民航、农业、林业等各系统的石油专项用户的油品供应系统剥离出来,组建独立的石油购销部门,并享有石油进出口权,使之成为真正的石油市场主体。同时,应鼓励其他社会资金进入石油等流通领域。
●尽快建立重要能源、原材料安全保障体系。
石油等战略性能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一个国家内部或许可以用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供求关系的影响来解释其价格,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却很难用这一标准来判断,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政治、军事等方面影响的制约。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一些权威的预测机构屡屡错误地预测石油价格,甚至其预测价格往往与实际相差甚远的原因所在。但是,有一种趋势是世界公认的,即石油资源将逐渐枯竭,人类社会对石油消耗量将急剧增加,石油价格总体呈上升态势。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说,建立重要能源、原材料安全保障体系刻不容缓。如今,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已不仅仅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产出能源以及能产出多少能源,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保障供应。美国和日本的石油进口分别达到62%和100%,但是美、日两国的石油安全状况却比我国要好得多。其主要原因除了它们具有成熟的期货市场外,还具有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发达国家不仅有现货储备,还有期货储备,不仅有商品期货市场,还有金融期货市场,不仅有应对供求失衡的办法,还有应对对冲基金等市场投机行为的措施。这些战略都是国外政府始终关注、重视并支持的,也是我国政府应进一步总结和加强的。我国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期货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的重要能源、原材料的安全保障和风险监控机构,以应对随时可能降临的各类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