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哲学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的提出,学术界对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发表和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哲学精髓的研究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精髓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它自身的内容、它的思想来源以及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龚育之首次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二十题》一书中,他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李君如在《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文中引用邓小平的名言“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指出:实事求是要求把革命实践作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基础,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以这种实践论的哲学观点为基础的。杨春贵在《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只有深刻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才能深刻理解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才能在实践中正确贯彻这一理论,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庞元正在《邓小平理论精髓》一书中认为,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基本问题说,认为实事求是体现了毛泽东、邓小平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二是唯物主义说,认为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和实质是唯物主义。三是认识论说,认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也就是认识路线,是与主观主义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四是多种涵义说,或称综合说,即把实事求是理解为一个总体的综合的范畴,认为它有多方面的涵义,其中以三涵义说和四涵义说为主。前者认为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统一的范畴,后者则认为实事求是的涵义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主要内容,即包括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思想。除以上四种观点外还有以下几种值得注意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实事求是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总体性范畴。第二种观点认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用以表述中国共产党人所应当树立的正确学风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实事求是的理论支点是《实践论》《矛盾论》中所阐明的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第四种观点认为,实事求是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由实然、必然、应然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陈志良、杨耕在《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一书中认为,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巨大贡献,便是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指出了各种精神枷锁对人的精神的禁锢作用,强调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条件、主体素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的体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靳辉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一书中认为,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关键,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内容,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是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源泉。王东在《邓小平理论与距世纪中国》一书中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大道、世界哲学发展大道来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思想实质在于倡导主体性与客观性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原则。比较而言,“解放思想”着重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实事求是”固然也包含着人的主体性,而强调的重点则在于世界的客观性。
(四)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理论的阐述和发挥
杨春贵在《邓小平哲学理想研究》一书中指出,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全面阐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第三,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第四,深刻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庞元正也持类似的观点。此外,还有以下几种观点值得注意。第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主要体现在他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点的论断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二是“新”,主要体现在他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的完整表述,体现了它的鲜明的时代特色;三是“深”,主要体现在他把对思想路线的系统表述同认识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联系起来。第二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六个阐发”和“五个升华”。“六个阐发”是指:一是针对“两个凡是”,着重阐发了坚持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二是针对在“高举”问题上的糊涂观念,着重阐发了毛泽东思想的实质和真谛即在于实事求是;三是针对真理标准讨论中遇到的思想障碍,着重阐发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世界观意义及其与政治路线的关系;四是针对离开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着重阐发了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正确地解放思想;五是针对在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中出现的偏向,着重阐发了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评价领袖人物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本原则;六是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究竟走什么道路的问题,着重阐发了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科学地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五个升华”是指:一是首次把实事求是明确规定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二是首次对实事求是作了完整的表述,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是首次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作了科学的深刻的阐述;四是首次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把解放思想作为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进一步丰富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五是首次提出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与开展两条战线上的反倾向斗争联系起来。第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阐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阐述思想路线的基本精神,把思想路线明确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在强调正确处理“三大基本关系”(即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领导与群众的关系)的同时突出“三个标准”(即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进一步拓宽了思想路线的哲学内涵。第三,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特点作了新的分析,引出了新的结论。第四,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阐述了社会主义时期坚持实事求是同发展政治民主的统一。第四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四种表述:一是从理论地位上,指出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精髓和哲学基础;二是从认识规律上,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是从基础范畴上,指出思想路线“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明确地把历史唯物主义也作为思想路线的基础之一并加以阐发;四是从内在联系要求上,把思想路线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五)如何贯彻和实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冷溶在《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问题》一书中认为,邓小平本人就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十几年来,邓小平力求我们国家的政策和实行这些政策的步骤和方法合乎我们自己的实际。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一切方针政策都不是从书本、从主观愿望,而是从实践、从基层提出,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二是改革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对不对,要由实践检验,“拿事实来说话”;三是强调及时总结经验。从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他所以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因为始终坚持两条:信念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并把二者统一起来。邵华泽认为,邓小平在坚持实事求是方面,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第三,坚持真理与纠正失误相结合。陈先达在《心中有群众才能实事求是》一文中指出:心中有群众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当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调查研究,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等等。这是属于认识问题。可要做到实事求是,同样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离开了群众和群众路线,是很难做到实事求是的。我们应该懂得一条简单道理:在社会生活中,尊重实际、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一致的。
(六)海外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精髓的不同理解
俄罗斯学者费奥克蒂斯托夫认为邓小平的方法论“可归结为这样一个论点:在解决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时,必须考虑中国社会生活实际”。这一句话按中国学者的归纳可以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必须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毛泽东的著作和思想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这一句话按中国学者的归纳可以是“解放思想”。美国学者戴维·W·张认为:“邓小平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讲求实用的观点,所以新的领导机构坚持‘实事求是’,这种全面的求实态度本身,就是根据中国历史传统的独特情况灵活地和实验性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保证”。日本学者渡边利夫认为,邓小平思想的精髓是“实验主义的实用主义”,就是反复实验,取得成功。联邦德国前驻华大使埃尔维因·魏克德认为:“邓小平不是乌托邦式的人物,他认为人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方针政策,找出前进的方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是有价值的。”匈牙利学者巴拉奇·代内什在《邓小平》传记中写道:邓小平把实践提到首位。在判断理论是非时:客观标准是什么?衡量的尺度是什么?邓小平的回答是:实践……这就是1978年转折的基础。
二、关于邓小平理论哲学方法论的研究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方法论有什么特点?如何研究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方法论?这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的另一个方面。
(一)五种不同的研究视角
李长福最早从矛盾同一性角度出发,认为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的同一性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基础,在于成功地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并以此为成功的范例,纠正了我们以往的“斗争哲学”的错误倾向。袁贵仁最早从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角度出发,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处处闪耀着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光辉。作为理论家,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作为哲学家,邓小平同志在提出、说明和论述问题的过程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形成了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陈志良、杨耕、郭建宁等人从哲学思维方式角度出发,认为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及主要特点是:第一,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第二,战略性、宏观性的思维方式;第三,实践性的思维方式;第四,主体性的思维方式。乌杰最早从系统论角度出发,认为邓小平同志是借鉴和运用现代系统思想的一个光辉典范。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整体综合性、结构层次性、动态开放性、进化发展性和功能目的性的高度统一。王东最早从哲学智慧角度出发,认为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典型特征,是活生生的具体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系统辩证法,是改革哲学、开放哲学、现代化哲学,是富于时代精神、中国神韵、个性魅力的哲学智慧。
(二)邓小平哲学方法论的特点
袁贵仁、宫敬才在《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研究》一书中认为,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特点是:开放性、人民性、辩证性、策略性、经世致用性。乌杰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特征和方法论特色》一文中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特色在于它的实践性、系统性和多样性。周振国等在《邓小平改革方法论》一书中认为,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特征在于: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想路线与工作路线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应用与创造的统一、普遍原理与民族形式的统一。金羽在《邓小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书中认为,邓小平的思想方法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方法、辩证的思想方法、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创造性思想方法、预见性思想方法、开放性思想方法、循序渐进的思想方法。王东在《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中国》一书中认为,邓小平辩证法的主要特点在于:主客体统一的世界观;知行统一、共殊统一的特色观;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名实统一的社会主义观;与稳定、发展统一的改革观;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的机遇观;渐进性与革命性统一的生产力观;与科技革命时代统一的科技观;综合与创新统一的文化观;义利统一的价值观;中外统一的世界史观;分合统一的大系统观。
(三)海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
海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主要可分为两类观点:持肯定态度的观点和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持肯定态度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的哲学方法论就是实验主义的探索观。以日本学者渡边利夫、矢吹晋为代表。第二种观点认为,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是一场“和平的渐进革命”。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美国学者戴维·W·张和费正清、英国学者卢西思·派伊等人。第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的哲学方法的特点是继承和改革的统一。俄罗斯学者杰柳辛和季塔连柯就持这种观点。第四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是一种全面的改革观。以新加坡学者林住君和俄罗斯学者纳戈尔内·齐鲁拉科夫为代表。
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总体上可概括为“极权主义论”。第一种观点称邓小平理论是“列宁主义的极权主义”,以美国学者巴莱特L·麦克米考克(Barrett L.McCormick)为代表。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当代的极权主义是列宁主义的极权主义和中国传统儒教极权主义的结合,是“儒教-列宁主义”,以美国学者爱德华·弗里德曼(Edward Friedman)和西班牙驻华使馆参赞凡胡尔为代表。第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所反映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实质上是“国家社会主义”,还有人认为是“不完全的国家社会主义”,以1996年闵心·派(MinxinPei)在《共产主义和后共产主义研究》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微观基础和经济模式的转折》的文章和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乔·麦格达尔主编的《国家权力和社会动力:第三世界的主导和转折》中发表的维维勒·舒(Vivienne Shue)的题为《中国的国家权力和社会组织》的论文为代表。海外学者的这种观点完全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