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城流动人口对大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分析——以京、津、沪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城论文,流动人口论文,为例论文,大城市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中国大城市的人口转变超前于农村和全国平均状况,北京、上海和天津是中国率先完成人口转变的区域,其生育率在60年代初期就开始下降,比全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间以及生育率开始明显下降的时间提早了10年左右;生育率在70年代初期就达到更替水平,比全国平均值早20年;自70年代以来,三大城市的生育水平始终在更替水平以下,上海户籍人口自1993年以来连续10保持负增长,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增长率正在接近零人口增长;三大城市在90年代已经处在绝对的超低生育水平。
2.虽然上海、北京和天津的人口转变已经彻底完成,人口在超低生育率的轨道继续前行,而且,现行的生育政策已经放宽了家庭生育孩子的数量限制,允许“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婚配,可以生育二个孩子”。但是,无论是生育意愿、还是实际的生育行为,都没有丝毫的迹象显示未来的生育率水平有明显回升的可能。
3.大城市已经经历20-30年的低生育水平,如果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和低生育率水平继续下去,发达国家目前面临的低生育率综合症,如高度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甚至总人口不足等,就将是中国大城市必然重蹈的前车之辙。事实上,低生育水平所引发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症候已经在中国的大城市初露端倪,防患于未然,应该重视和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因为本国居民长期维持低生育水平,发达国家采取国际迁移、福利政策改革、家庭激励等手段解决低生育水平综合症,但是最有效的处方似乎是国际迁移,有选择地吸收国际移民,以补充本国劳动力不足、缓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解决工业化国家低生育水平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UN,2000)。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超级大国,依靠国际移民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本国人口的迁移和流动,解决区域性人口分布和结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乡城流动人口恰恰起到了缓解城市老龄化进程和增加劳动力的功效。然而,任何问题都存在两面性,流动人口在解决城市低生育率人口问题的同时,流出人口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又出现了劳动力女性化、老年化和年轻化并存,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这虽然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却是一个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中国城市事实上存在的大规模乡城流动人口,掩盖或者弱化了城市长期低生育水平带来的隐患,这也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4.乡城流动人口无疑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政府应该在户籍、住房、就业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促使城市业已存在的流动人口真正转变为城市人口,既有利于解决(至少缓解)城市低生育水平综合症,也有利于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从人口学的角度,如前面分析的,流动人口减缓了城市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减轻了城市人口的老年和少年人口负担系数,增加了城市劳动力。但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农村流动人口为什么只能是“暂时”迁移人口?他们为什么不能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流动人口孩子为什么不能在城市上学?等等。这不仅需要政府在制度上进行变革,如打破城乡户籍壁垒,消除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差别待遇,针对流动人口大量存在的事实,创新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一系列制度,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利。同时,城市居民和农村流动人口都需要改变彼此的观念和行为,城市居民应该少点敌视和歧视,多点宽容、理解和尊重;农村流动人口需要改变农村生活方式,特别是抛弃许多陋习,使自己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城市接纳农村流动人口,从近期看,既增加了城市劳动力的供给,又减缓了城市老龄化速度,还可以减轻城市抚养比;从长远看,可以优化和调整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改善未来人口发展的条件,因为人口年龄结构是决定未来人口数量、结构发展变化的基础。只有当暂时性的流动人口变为永久性的迁移人口,最终成为城市居民,他们对城市人口结构的改变才能彻底和持久。
摘自《人口学刊》(长春),200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