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华 无锡市文化馆 无锡 214031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如果没有文化和品牌来支撑,那么这座城市就会失去灵魂和色彩。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并成为民众为这个城市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源泉。而音乐,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以其特有的方式记载着城市的历史与精神,承担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下,在国内各大城市纷纷打出文化牌,企图彰显城市个性的时候,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沉思:无锡,要凸显自己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独一性”,靠什么?在同打“吴文化”牌的苏南城市群中,要显现城市的文化个性,靠什么?在这样的追问中,音乐,特别是深植于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中的无锡道教音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本文就试图通过对无锡道教音乐的初步探究,阐明其对无锡城市文化个性形成和传播的价值所在及可持续能力。
一、无锡道教音乐的基本文化特征
无锡道教音乐发端于古代巫觋歌舞祭祀音乐,经千余年发展,至明清时期锡派道乐日臻完善,成为吴地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支脉。其音调以古朴典雅、兼具宗教韵味与江南丝竹传统的风格为世人称赞。
就内容而言,无锡道教音乐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腔口”音乐,即道教科仪进行中法师演唱的部分,按照斋醮不同内容、不同场合表现功能的需要,而有赞颂、步虚、咒、道、朗念等多种韵腔体裁,以及独唱、一唱众合、齐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如《救苦赞》、《清静自然香》、《赞礼玄元》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腔调。二是“梵音”音乐,即道家曲牌吹打,约有《桂枝香》、《醉仙戏》、《雁儿落》等笛曲曲牌百余首,在醮仪中多用于法事开始前的“发擂吹打”、“序奏”,以及法事过程中的舞蹈伴奏和演唱段落之间的过渡音乐,其慢、中、快鼓段的演奏极具特点,击鼓技艺堪称一绝。此外,也可作为独立的器乐曲演奏,用于其他娱乐性场合。三是“锣鼓”音乐,即苏南民间流行的“十番锣鼓”,虽然与“梵音”吹打同用于做道场,但在乐器配置、套路组合、演奏风格上并不相同。其细腻丰富、灵活多变的锣鼓敲击法(不同音色序列与节奏序列的组合),丝竹与锣鼓乐段相间的套曲结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道教音乐的表现力。其代表性曲目有《十八六四二》、《十八拍》、《下西风》、《翠凤毛》等。
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无锡道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其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体现了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一种审美追求。而与同是国家级非遗的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相比,无锡道教音乐吸收了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等成分,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像梵音(十番鼓)中单皮鼓的运用独具特色;而十番锣鼓又是一门截然不同的乐种,这都是无锡道教乐所特有的。可以说,无锡道教音乐是最接近民间的,也更富有生命力。
也正是这种更民间、更世俗的文化特质,令无锡道教音乐在城市文化个性的形成和对外传播时,有了更大机率的参与度和贡献份额。
二、道教音乐对无锡城市文化个性形成与传播的价值
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景观、形象、空间以及氛围、气质、灵魂,从而使城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尼采说过,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可见本土音乐作为文化的一大支柱,对城市文化个性的形成和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无锡城市文化呈现出典型的吴文化,其个性体现为:1、生活方式的艺术化倾向,历史上吴地人的生活,视、听、吃、读、感、玩,都充满了艺术气息,并进一步表现为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人生化;2、文化心态的开放兼容;3、文化情趣崇尚典雅自然;4、文化个性不尚奢华,内敛自适。
上述城市文化个性的形成,自然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但细究其核心内涵,则能品味出浓厚的道教文化底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在长期的宗教特定范式下,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和谐为处世原则的思想体系,其崇尚道德、传播慈爱、讲求奉献,向往和平的传统核心价值,深深影响了吴地文化。
作为道教哲学思想在音乐领域的具化,道教音乐曲调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庄子曾将音乐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这也是道教音乐所追求的意境,并为城市文化注入丰富的个性元素。而无锡道教音乐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更是不断吸收戏曲、说唱、小调、器乐等诸多民间音乐养料,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它的流布与存在,不仅是历史上无锡本地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且也是中国道教文化本土传播形式的有力见证,并孕育出阿炳和南鼓王朱勤甫等一批知名道长。
诞生于无锡道教音乐沃土上的《二泉映月》,就是无锡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张最著名的名片。《二泉映月》作者阿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道教音乐民间化了,同时又倾注了自己对自然、对情感、对神仙的理解,完全符合道教“至乐”的音乐理念,所以听起来既有点像安魂曲,又好像在讲述神仙故事。
南鼓王朱勤甫的演奏,则强烈时如惊雷灌耳、排山倒海;轻巧时如鲤鱼扑水,蝴蝶双飞。不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而且还会有一种“耳闻仙乐,眼观上界”的感受,真正达到悦神娱人的境界。1921年,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家、杰出的小提琴家爱希汉两度赴锡寻访朱勤甫,并在英文报上撰有专稿介绍。
另外,一代宗师杨荫浏先生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收集整理无锡道教音乐……上述的这些现象足以说明无锡道教音乐对城市文化个性传播的重要价值。正如无锡道教音乐的专职研究者钱铁民教授说的,像《二泉映月》可以走向世界一样,无锡道教音乐也可以走向世界,只是很多人还未意识到这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三、无锡道教音乐传承开发的对策建议
道教音乐在无锡城市文化个性的形成和传播上的价值无可质疑,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如“文革”的冲击致使传承中断等,无锡道教音乐的发展日趋式微:一是老道士“人亡艺绝”,被命名的无锡道教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传承人1人已于2009年去世,许多口口相传的腔口艺术面临失传;二是经费不足,大量道教音乐的大量材料散落在民间,收集、保护的经费严重不足;三是人才缺乏,从道教音乐的研究者、保护者到传承者,业余性质的居多,仅凭对道教音乐的情感支撑,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机制。
在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提速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传承道教音乐,并进行适当开发,使其为城市文化繁荣再助力,需各层面的大力支持。
1、政府——道教音乐文化基金会
缺乏资金支持,是目前无锡道教音乐保护传承的最大瓶颈。无锡是经济强市,就政府层面而言,可以成立一个“文化基金会”,作为无锡道教音乐发展、保护与传承的物质基础,同时政府还应进一步研究制订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多方位筹集保护资金,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如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无锡道教音乐保护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性循环和互动,促进道教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2.专家——道教音乐文化研究室
要使道教音乐成为无锡城市文化的精品,无疑需要一只具有高水准、高质量的专业团队,成立“无锡道教音乐文化研究室”,吸收宗教、文化、艺术及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为主要骨干,深入民间,到第一线做实地调查研究,全面提升无锡道教音乐的学术价值,成为名副其实的从事理论研究、创作演出、推广实验的研究中心。
3.教育——无锡道教音乐文化选修课
道教音乐的保护传承离不开“人”的代代相传。无锡道教音乐的发展要有更多的创造者、演奏者和爱好者,就应该从音乐教育抓起。现在无锡的一些学校已经把锡剧作为特色教育在抓。那么,能否复制这一模式,把无锡道教音乐作为某些学校特别是特色学校的选修课程加以推广呢?例如可以安排诸如“道教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知识与音乐文化课程,设置一些学习兴趣班,组建学校乐团等。这样不仅从理论方面增加少年儿童对无锡道教音乐文化的理解,又从实践的层次提升对道教音乐文化的热爱,并从中遴选出色人员列入传承人候选名单,以此逐渐培养出一批传承人。
4.媒体——道教音乐文化宣传专栏
保护与传承无锡道教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它与媒体及出版部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并存发展的今天,要让人们喜欢并关注到道教音乐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媒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如与无锡广电集团合作,开设专栏,播放优秀的音乐曲目;与目前日益发达的新媒体结合,通过多媒体手段,传播道教音乐精品等,使这些精品曲目得到广泛而持续的传播,提升本地居民对无锡城市文化认同感。
论文作者:王峰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道教论文; 无锡论文; 音乐论文; 文化论文; 城市论文; 个性论文; 民间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