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战略变迁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跨国公司在华战略变迁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跨国公司在华策略的变化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在华论文,跨国公司论文,策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在双赢的诱惑下,跨国公司纷纷登陆中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全世界最大的500 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形成跨国公司间的竞争之势。 在中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市场更加开放的现阶段,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在华策略。这些变化标志着跨国公司与中国新一轮经济合作的开始。

一、跨国公司在华策略的变化

1.跨国公司在华深度采购,在国内配套率大幅度上升。过去很长时间,很多跨国公司增值率很高的产品,不在国内配套,而是大量进口本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中国只做非常低附加值的加工,然后再在中国国内销售或出口到国外市场。这种情况现在已发生很大变化。2000年,被认为全球最保守的日本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配套率已经达到51.3%。而美国和欧盟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配套率还要高,摩托罗拉在中国的产品本土化率达到69%。

2.技术转让更加积极。过去跨国公司往往不给中国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华的外资企业竞争加剧, 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调研结果显示,真正在中国市场使用母公司先进技术的只有13%。到2001年,这个数字急剧增长到41%。1997年,外资企业在中国合资生产的轿车中几乎没有可以被归入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2001年七成的合资企业的轿车进入这一档次。2002年下线的13款合资新轿车中至少10款是全球同步的。

3.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资。近5年来, 跨国公司的投资重点已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加工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档制造业产品已经是过时的中国投资策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很高的高端产品直接放到我国生产。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比制造业高1倍,高新技术出口增长率比总出口高出4倍。2001年,在中国总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占到1/4。

4.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研发重心由贴近本地市场的改进型研发向基础性技术创新转变。为了增强在华企业的竞争力,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在华投资研究开发项目。1997年,外资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只有24家,到2001年,外商独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达到124家, 真正面向全球的重要研发基地至少有16家。2002年,预计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新增的全球研发中心至少12家。

5.重视对服务业的投资。近年来跨国公司强烈要求我国开放服务业领域,使其能够进入银行、保险、电信、物流、批发、零售、外贸以及专业咨询领域。加入WTO以后,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开放, 许多跨国公司正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和发展空间。据上海市最新统计,今年1-4月,外商对上海服务业的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75.8%,远高于外商对农业、制造业的投资增幅。

二、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

企业是产业结构的载体,跨国公司在一国产业领域的投资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和频率。跨国公司在华策略的变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会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1.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演进。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产业领域的演变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阶段,二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化阶段,三是高新技术和服务业投资阶段。从目前来看,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已进入第三个阶段,投资重点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产品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贸易服务业等成为直接投资的热点。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中级阶段,第二产业产值超过50%。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太低。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还很重。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重点的转移,使我们能够通过利用跨国公司的投资发展的二、三产业,从而相对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推动产业重心沿着一、二、三次产业依次演进的过程。

2.推动工业结构内部升级。产业内部升级是产业不断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过程。研究发现,引进外资促进了所在国GDP的增长,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但不一定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 关键的问题是没能与本国的企业形成有效的关联。跨国公司于本土采购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成为其供给商,摩托罗拉1/3的供应商是中国企业。本土采购和配套产品国产化使这种关联成为可能。所谓关联是指外国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通过市场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供求关系。只有通过这种关系才能使大量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转移到当地企业,并最终通过关联效应推动产业内部升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跨国公司有把我国建成世界工厂的趋势,我国如能抓住机遇,尤其是能迅速发展起与跨国公司配套的企业,并迅速成长为其外包业务的合作伙伴,那么有可能在钢铁、造船、机械、电子、汽车等种技术和中高技术上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必将带来第二产业内部升级及产业整体的充分发展,而第二产业的发展既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又是增强国力大规模解决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3.推动产业技术升级。跨国公司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和拥有者,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越快越对东道国技术进步有利,由此产生积极的技术进步效应,跨国公司在本地购买零部件,一般会对零部件的供给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援,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工艺,或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跨国公司的参与加剧了国内竞争,同行业企业被迫采用新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跨国公司在人才上倾向利用本土现有科技人才,从客观上提高了当地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1998年摩托罗拉跟国家计委成立企业优化中心,主要工作是培训国内企业,目前已经培训了800多家摩托罗拉在中国的供给商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界的企业。不仅如此,摩托罗拉还积极向供给商推行“六个西格码”质量管理体系,从质上保证供给商高质量的产品。

4.拓展新的产业空间。确切地讲高技术产业是在外资的主导下发展起来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的64%是外商投资提供的,出口的84%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发明专利2/3是外商在中国注册的。

三、积极利用跨国公司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加快制定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政策。我们要扩大利用外资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放开第三产业,允许跨国公司进入。放宽在商业、外贸、运输、教育、医疗、金融、保险、电信及各类中介机构等服务贸易领域对外资的投资限制。外国直接投资进入这些领域,有利于打破这些行业的垄断地位,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带动我国整个生产体系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

2.通过建立跨国联盟发展高科技产业。如前所述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是在跨国公司的主导下发展起来的, 跨国公司拿走了高科技产业的近70%的利润。我国高科技公司应积极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在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共同开发高科技技术,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进行全球化经营,这有利于迅速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3.利用跨国公司对纺织、轻工、部分机械、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千方百计使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形成有效关联,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避免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迅速而传统工业增长迟缓的“两张皮”现象。以天津为例,2000年占全市90.8%的传统工业企业,比全市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低6.3 个百分点,比同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速低11.3个百分点。说明在高科技产品和传统产业缺乏有效的关联,传统工业仍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基础产业,如何建立两者的关联和互动关系,是加速工业化和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为此应加快制定鼓励外商参与中国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一步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机制,提高外商企业和国有企业间的配套生产与服务,大力发展龙头产品的配套产业,引导国内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配套网络,促进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4.完善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各项政策。近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策略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由其自身的战略利益驱动的。我们要扩大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必须准确把握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向和目的,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制定比较合理的引资政策和相应法规,真正实现双赢。

标签:;  ;  

跨国公司在华战略变迁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