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人民医院 四川安岳 642350
【摘 要】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动脉硬化患者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采用B超技术从80例高血脂症的患者中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和形成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0.1g/d,治疗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次/d,连续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消退斑块形成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复方丹参滴丸;阿托伐他汀钙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 on theeffects of atherosclerosis i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Method:used b Super technology from 80 cases high lipid syndrome of patients in the detection neck artery within film-Middle increased thick and formed spot block of patients,random into treatment group 4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control group used Atto cutting he Ting calcium,0.1g/d,treatment group oral compound Salvia drops pills 10 grain/times,3 times/d,continuous treatment 3 months for a course,observation effect.Results:Group of 23cases,effective 8,7,2 case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95%;cured 1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effective 12 cases,effective,3,9,the totaleffective rate of 77.5%.Treatment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index chang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 intreatmen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and regression ofatherosclerosis plaque formation,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Atherosclerosis;C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Atorvastatin calcium Ting
动脉粥样硬化在血管类疾病中属于常发病症,不同种类的动脉硬化可以引起不同的疾病,然而,血脂是检测影响动脉硬化患者病症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1]。他汀类药物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高效降脂药,已经应用于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但同时也具有严重的毒性副作用,给药物过敏者带来极大的痛苦[2]。复方丹参滴丸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研制出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药物制剂,可以通过调节机体脂质代谢、抗氧化、抗炎、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功能等方面来发挥重要的作用[3]。我们采用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进行对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取自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中,经B超检查确诊患有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55~85岁(64.59±8.76);对照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56~87岁(61.27±8.51);两组患者间在性别、年龄及临床情况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50111,27mg/粒)10粒/次,3次/d,连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021,0.1g/片),0.1g/d,连续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疗效。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置探头频率4~10MHz检查周围血管,首先对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ECA)、颈外动脉(ECA)和颈内动脉(ICA)进行检查,尽量观察颈动脉的最高位置,之后90°转动探头,对血管进行横向扫式检查,观察动脉的内膜有无增厚、是否完整、斑块的位置、回声特点及大小,本研究的内膜-中层厚度(MT)≥1.0mm且≤1.3mm判定为血管内膜增厚的局部隆起增厚向血管膜内突出,MT>1.3mm判定为形成粥样斑块[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临床疗效 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连续1个疗程(3个月)的治疗,临床疗效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大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5%,可以认为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优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的效果,结果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表
组别 n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组间比较
治疗组4023 8 7 2 95.00?2=8.111
对照组4016 12 3 9 77.50P=0.044<0.05
指标变化 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测定指标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钙使低密度脂蛋白(LDL-C)值和总胆固醇(TC)值降低的效果显著,但其对于高密度蛋白(HDL-C)值的升高及三酰甘油(TG)值降低的效果不显著,复方丹参滴丸使TC值降低、TG值降低、LDL-C值降低及HDL-C值升高的效果较好,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变化结果表(?x±s,mmol/L)
组别n时间 TC TG LDL-C HDL-C
治疗组40治疗前5.73±0.98 2.91±0.61 3.61±0.74 0.98±0.20
治疗后3.62±0.96△*2.22±0.7 2.53±0.83△*1.01±0.31
对照组40治疗前5.77±0.95 2.88±0.62 3.87±0.65 0.92±0.29
治疗后3.80±1.01△*2.24±0.74△*2.50±0.97△*1.44±0.30△*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 P<0.05。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脂质代谢异常、血小板粘附、释放、聚集生物活性因子,血栓的形成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等。其中高血脂症是使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原因,它将直接影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病情与脂质的异常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常采用降脂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突
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目前常用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为他汀类的降脂药物,但他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给药物过敏者带来极大痛苦,并且对瘦弱、高龄及多种药物联用患者有一定危险,还可能使肝功能出现异常。复方丹参滴丸是由丹参、冰片、三七三味中药材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丹参为君药,具有活血化瘀、调节脾胃的功效,现代药理证明,丹参入制剂可以恢复肝脏损害的功能;三七为臣药;冰片为佐使药,具有引经上行的功效;三药合用,共奏镇痛、调节血液循环、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聚集等功效[5]。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动脉硬化患者在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个疗程后,检测其蛋白(LDL-C)值、总胆固醇(TC)值、高密度蛋白(HDL-C)值及三酰甘油(TG)值,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可以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流,疗效优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吕树铮.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诊断和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邓建伟,郭栋,周宏灏.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12(8):850-858.
[3]王少青,刘朋,刘颖,等.复方丹参滴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15):1765-1768.
[4]Prisant LM,Zemel PC,Nichols FT,et al.Carotid plaque associations among hypertensive patients[J].Arch Intern Med,1993,153:501-506.
[5]余伟云.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3):119-121.
论文作者:高小林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
标签:丹参论文; 动脉论文; 复方论文; 粥样论文; 对照组论文; 滴丸论文; 患者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