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物油进口特点及替代分析_植物油论文

我国油料、植物油的进口特征及品种间的替代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植物油论文,油料论文,特征论文,品种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加入WTO关于植物油贸易的承诺

我国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来,一直遵守WTO《农业协议》的规定,按照“与货物贸易有关规定”的内容,实现以下承诺:

1.市场准入。按照WTO《农业协议》的规定,成员必须为农产品提供最低市场准入机会,即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加入WTO后,我国对大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实施关税配额管理,即以1995~1997年作为基期计算农产品关税配额量。2002~2005年,我国植物油关税配额及其使用情况见表1。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植物油关税配额限制,实行9%的单一关税。大豆仍实行3%的单一关税;油菜籽关税由2001年的12%降至9%,没有配额限制。

表1加入WTO后我国植物油关税配额情况

指标2002年2003年

2004年2005年

大豆油配额量(万吨)

251.8281.8311.8 358.7

实际进口量(万吨) 87 188 252

169

棕榈油配额量(万吨)240 260 270 316.8

实际进口量(万吨)222 332 385.7 433

菜籽油配额量(万吨)87.9101.9112.7 124.3

实际进口量(万吨) 815

3618

国营贸易比例(%)

34

26

1810

配额内税率(%) 999 9

配额外税率(%)52.4 41.6 30.7 19.9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税则》(2002~2005年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2~2004年历年);2005年的植物油进口数据来自中华粮网(http://www.cngrain.com)。

2.逐步放开贸易权。根据WTO法律文件中规定的基本义务,我国将遵守关于国营贸易的规定,逐步放开贸易权。目前,我国对企业的对外贸易经营权实行审批制,而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企业在依法注册后就可以获得进出口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入世议定书》,我国在2004年取消对外贸易经营权审批制,所有在我国的企业经过登记后都可以获得对外贸易经营权,但国营贸易和指定经营的产品除外。从表1可以看出,2002年,我国植物油进口的国营贸易比例下降到34%;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0%。2006年1月1日,我国取消植物油的国营贸易管理,进口完全实行市场化自由竞争。

3.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按照《中美双边贸易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入世议定书》的规定,从加入WTO时起,我国取消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棉籽油、玉米油、芝麻油等植物油的进口许可证。按照新的配额管理办法,企业可以根据申领的关税配额数量签订进口合同,然后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授权机构领取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证,而不再到商务部换领进口许可证。

二、加入WTO后我国油料和植物油进口的基本特征

(一)植物油进口量快速增长,国内自给率不断下降

我国进口的油料主要是大豆和油菜籽,进口的植物油主要是大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植物油的消费与日俱增,国内呈现供求缺口越来越大的局面。据统计,加入WTO以来我国植物油进口急剧增加,进口量甚至超过国内生产量,我国植物油自给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见图1)。2001年,我国直接进口植物油163.7万吨,进口油料折油320万吨。2002年,我国直接进口植物油上升到316.9万吨,比上年增长近1倍。2003年,我国植物油总进口量超过国内生产量,植物油总进口量达到916万吨(包括直接进口植物油和进口油料折油)。2004年,植物油总进口量上升到1053.8万吨,而2004年我国植物油国内生产量仅为971万吨,自给率仅为48%。

同时,国内植物油消费增长的空间很大,在我国居民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植物油脂的人均占有量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70%(王汉中,200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还将进一步改善,再加上人口的增长,国内市场对植物油脂和蛋白质饼粕的需求仍将大幅度增长。预计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14亿,按人均植物油占有量13.6公斤计算(相当于1998年世界人均植物油占有量),年需植物油1900万吨(王汉中,2004)。国产植物油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油脂原料或产品。这说明,我国植物油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进口油脂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油脂供给已成为影响我国食物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大豆类产品进口增多,油菜籽类产品进口减少

加入WTO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急剧增加,引起了政府和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大豆是我国向国际市场放开较早的农产品之一。2000年以前,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并不多,199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仅为413.8万吨。2000~2002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也就在1000万吨左右。2003年,大豆进口量突然上升到2074万吨。2005年,大豆进口量上升到2659万吨。短短6年内,大豆进口量增长了5.28倍,而2004年国内大豆生产量仅为1805万吨。对于大豆进口急剧增加的态势,研究人员认为,我国大豆加工业膨胀,导致对原材料需求旺盛,是直接原因。我国大豆油进口量在1994~1999年之间保持高位之后,在2000年出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到2001年,大豆油进口仅为7万吨,是近10年来的最低点,随后又出现恢复性增长。到2004年,我国进口大豆油251.6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大豆油进口量下降到169万吨。如果算上当年大豆进口的增长量,2005年,大豆类产品的进口量仍比2004年有所增长。大豆类产品的大量增长已经改变了国内植物油的消费结构,从传统的“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的消费格局转变为“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的消费格局。

1999年和2000年是我国油菜籽进口的鼎盛时期。1999年,油菜籽进口量为260万吨;2000年,油菜籽进口量上升到297万吨,创下我国油菜籽进口的最高记录。同期,由于油菜籽进口量增加,菜籽油的进口量就相应减少。1999年和2000年,我国菜籽油的进口量在7万~8万吨之间。2001年,油菜籽进口量下降到172万吨。此后,由于国际市场上油菜籽的主要出口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受自然条件影响,其国内生产量和库存量大量减少,国际市场上油菜籽和菜籽油的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受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油菜籽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油菜籽供给量增加。因此,我国油菜籽类产品进口量下降较快。2005年,油菜籽进口量只有29.6万吨,菜籽油进口量仅18万吨,与当年菜籽油进口配额量124.3万吨相比,有较大差距。

(三)进口植物油的品种之间替代关系明显,棕榈油进口量超过原始配额量

加入WTO以前,我国棕榈油进口量一直保持在152万吨以内。但是,2002年,我国棕榈油进口量超过222万吨,比2001年的152万吨增长46%。2003年,我国棕榈油进口量继续增加,在上年度的基础上增长50%,达332万吨,棕榈油进口量首次超过配额量(当年我国棕榈油进口配额量为260万吨)。2004年,我国棕榈油进口继续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进口量为385.7万吨,远远超过当年的配额量270万吨。2005年,我国棕榈油进口量上升到433万吨。造成我国棕榈油大量进口的主要原因是进口植物油品种之间的替代效应。国内植物油需求旺盛,棕榈油相对其它植物油而言价格低廉。2005年,24度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到岸价格最高为440美元/吨,最低为380美元/吨,而同期美国毛豆油的到岸价格在490~560美元/吨之间,加拿大菜籽油的到岸价格在560美元/吨左右。因此,通过比较,棕榈油在进口价格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从品质和成本上考虑,国内食品加工企业更愿意使用棕榈油。另外,棕榈油的熔点比较高,受消费偏好的影响,一般居民很少购买棕榈油直接食用,但在城乡粮油批发市场上,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销售商在豆油、菜油等食用油中掺兑少量棕榈油(柯炳生,2005)。因此,一般在5~10月,我国棕榈油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我国棕榈油进口稳定增长的态势将导致国内植物油消费结构的再次转变,从“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的消费格局转变为“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的消费格局。

三、进口油料以及进口植物油品种之间的替代性分析

(一)进口农产品之间替代弹性的经济学分析

如果同一市场上的两种产品是可替代品,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势必会影响另一种产品的价格。因此,查明这两种产品以往价格的变动情况,可以确定它们相互替代的程度。如果它们价格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是相同的或者平行的,这种相同的价格变动就可以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在审查两种产品以往价格的变动情况时,特别应当考虑价格水平的相似性。价格水平的相似性是指,如果两种产品的以往价格相同或者非常相似,消费者则认为它们是有效的替代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这两种产品产生了价格差异,消费者就可能从消费一种产品转向消费另一种产品。

当然,价格分析仅仅是判断两种农产品之间是否存在替代关系的一种简单分析方法,而两者之间的替代程度到底有多大仍是一个未知变量,这种分析无法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精确的分析基础,因而还需要进行交叉价格弹性分析。

按照国际贸易理论,进口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进口价格变动引起商品进口量变动程度的指标。商品之间的替代性一般采取交叉价格弹性来表示。交叉价格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X的进口需求量对农产品Y的进口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计算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是用农产品X需求量Q[,x]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农产品Y价格P[,y]变动的百分比。通常,E[,xy]若是负值,表明农产品X与Y是互补商品,该负数的绝对值越大,则互补性越大;E[,xy]若是正值,表明农产品X与Y是替代商品,正值越大,则替代性越大;E[,xy]若接近零,表明农产品X与Y之间没有多大的相关性。

(二)我国进口油料及进口植物油品种之间替代性的实证分析

1.进口油料及进口植物油品种之间的替代关系的判断。根据上述理论,首先从几种进口油料及进口植物油的价格变化来判断它们是否存在趋同性和相关性。

通过测算进口植物油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1992~2004年,大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的进口价格一直是高度相关的,这表明,它们之间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这三种植物油的进口需求存在极其明显的替代关系。但是,该时期大豆进口价格与油菜籽进口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笔者研究的时间区域内,我国大豆市场的开放时间较早,而油菜籽市场的开放时间较晚,油菜籽进口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进口大豆和进口油菜籽价格的相关系数达到0.9996,表明大豆和油菜籽进口价格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也显现。

表2我国进口油料及进口植物油品种之间的价格相关系数

大豆与油菜籽 大豆油与菜籽油 大豆油与棕榈油 菜籽油与棕榈油

价格相关系数(1992~2004年)0.6188 0.9445 0.9352 0.9041

价格相关系数(2001~2004年)0.9996 0.9875 0.9873 0.9999

资料来源:同图2。

2.油料和植物油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的测算。通过比较进口油料及进口植物油各品种的价格变动趋势,能够得出油料及植物油各品种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替代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本文利用1992~2004年我国油料及植物油的年度进口量和价格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根据需求函数的对称性,进口植物油x与进口植物油y之间的交叉价格弹性E[,xy]应等于E[,yx]。模型设置如下:

模型(1)和模型(2)组成联立方程组1,用来分析我国大豆、油菜籽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替代关系;模型(3)、模型(4)和模型(5)组成联立方程组2,用来分析大豆油、菜籽油与棕榈油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替代关系。联立方程组均采用似然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分析方法来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我国油菜籽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6.61,表明国际市场油菜籽价格上升1%,油菜籽进口量下降6.61%。大豆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4.74,表明即使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升,我国大豆进口量仍增加,这是“短缺”经济的明显表现,即在卖方市场下,国内大豆供不应求。从油菜籽与大豆的交叉价格弹性来看,油菜籽价格上升1%,大豆进口量上升2.65%。事实上,在我国进口的油料中,大豆与油菜籽的替代关系越来越明显。2002~2003年,在世界油菜籽产量和库存量下降的同时,其替代品大豆的产量却快速增加,以致国际市场上油菜籽与大豆的价格比高于合理比价,菜籽油与大豆油的价格比也超出合理比价。因而,近几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增长较快,而油菜籽进口量下降。实际上,大量进口的大豆一部分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增长,另一部分是用于对进口油菜籽的替代。

从各种植物油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来看,菜籽油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1.61,大豆油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0.12,棕榈油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0.93。这说明,在我国进口的植物油中,菜籽油对国际价格最为敏感,国际市场菜籽油价格的变化对我国菜籽油进口量的影响最大。从植物油各品种之间的替代关系来看,大豆油与菜籽油之间的替代性最高,其交叉价格弹性为4.25,表明菜籽油的进口需求量不仅受自身价格的影响,主要也受国际市场大豆油价格的影响。另外,菜籽油与棕榈油之间也存在替代性,其弹性值为1.01,表明我国进口棕榈油和菜籽油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

四、结论与评论

通过对加入WTO以来我国油料和植物油进口特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进口大豆与进口油菜籽之间以及进口大豆油、进口菜籽油与进口棕榈油之间的替代关系,本文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油料和植物油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口中最大宗的产品类别,这种趋势将继续保持下去。如果国内油料生产量增长有限,则油料和植物油进口仍将增加。油料的进口将继续以大豆为主,其原因是,一方面,在所有进口油料中,大豆的进口关税最低,为3%,而油菜籽为9%,花生为15%;另一方面,世界大豆产量是油菜籽产量的5倍,国际贸易中大豆贸易量是油菜籽贸易量的10倍。不过,2005年,我国进口大豆已经达2659万吨,占世界大豆出口量的1/3;况且,自2003年以来,我国油脂加工企业扩张过快,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加工利润下降,油脂加工企业全面亏损。因而,我国大豆进口增长的空间有限。

第二,进口大豆与进口油菜籽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进口大豆油与进口菜籽油、进口菜籽油与进口棕榈油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在进口油料中,油菜籽与大豆的替代效应十分明显,国际市场油菜籽价格的变动,显著地影响我国的大豆进口量。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增加,与油菜籽进口大量减少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在进口植物油中,棕榈油替代菜籽油,其进口量大大增加。例如,2002年,加拿大菜籽油的到岸价格为505美元/吨,远高于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到岸价格382美元/吨,当年菜籽油进口量只有7.78万吨,而棕榈油进口量从上年的151.74万吨上升到222.06万吨。因此,考虑到我国进口油料之间以及进口植物油之间的替代关系,在制定油料及植物油发展政策时,不能仅考虑我国大豆进口对国内大豆生产造成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它对国内油菜籽生产的影响,不然就会造成政策效果的顾此失彼。

第三,我国大豆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正值,表明即使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升,我国大豆进口量仍增加,这是“短缺”经济的明显表现,即在卖方市场下,国内大豆供不应求。其原因主要是,国内油脂加工业膨胀,油料需求增长较快,而国内生产量不能满足加工需求。即使国际市场油料价格小幅度上升,对我国大豆进口影响也不大,这可以从近年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升,而我国大豆进口量不减反增的事实得到证实。

第四,新一轮WTO贸易谈判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均涉及到农产品关税削减问题;另外,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巴西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均涉及到植物油的贸易,这些都将影响我国植物油进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动。植物油进口关税削减,将进一步扩大国产植物油与进口植物油的价格差,这将直接导致我国油料和植物油进口量的增加。2006年,我国进口大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的关税均为9%,如果关税削减,考虑到油料之间以及植物油之间的替代关系,再加上棕榈油价格低廉,棕榈油进口将大量增加,最终导致国内植物油消费结构的变化。

标签:;  ;  ;  ;  ;  ;  ;  ;  

我国植物油进口特点及替代分析_植物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