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内在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试论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4)09-0111-006 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人心,得到人民群众内心而不是表面上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1](P426-427)因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内在机制的研究,进一步增强灌输的有效性,不仅是关于信仰生成机制问题研究的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乎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否获得广泛认同的重大的实践问题。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试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探查,并将其归结为理性认同机制、价值共鸣机制与精神激发机制等三个内在性依次上升的机制。 一、理性认同:基础性信仰内生机制 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是一个“从‘相信’到‘信念’再到‘信仰’”的渐进过程,一个“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感知、认同、尊崇与信奉的有机过程”。[2]可见,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再上升到高级感性阶段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其中作为第一个阶段的“感知”阶段是感性阶段,作为第二个阶段的“认同”阶段是理性阶段,而作为第三个阶段的“尊崇”与“信奉”阶段则是超越于理性阶段的高级感性阶段。毋庸赘言,“相信”是人们在生活中对某种事物所持有的一种最初步的思想倾向和态度;一种理论之所以为人所信仰,它必须首先在理性上为人们所相信或信赖。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生成是从由“相信”而引发“认同”的理性阶段开始的。在这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内生初始阶段中,人们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引发机制则是马克思主义理性认同机制。 在这里,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认同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真理性以及对其信仰有望获得某种利益的理性期许,能够诱发人们对其予以相信或认同的机制。据其诱发因素来源的不同,我们可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认同机制划分为内源机制与外源机制两种基本类型。 1.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源理性认同机制。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源理性认同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的科学性、真理性引发人们信仰的理性认同机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一种科学信仰,在于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是马克思进行长期科学研究的成果与结晶。对此保尔·拉法格颇有见地地指出:“马克思虽然深切地同情工人阶级的痛苦,但引导他信仰共产主义观点的并不是任何感性的原因,而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结果。”[3](P2)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信仰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因素,但又不限于感情因素;据其本质而言,它更是一种基于科学研究的科学理论。事实上,正是在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一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成的体系完备、逻辑严整的科学认知体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其无与伦比的体系完备性与逻辑严密性,阐明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演进的客观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并最终获得了人们广泛的理性认同。 2.马克思主义信仰外源理性认同机制。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外源理性认同机制,就是指信仰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运动以及制度能够带来利益的理性期许而诱发信仰的机制。正如马克思所言:“群众对这样或那样的目的究竟‘关怀’到什么程度,这些目的‘唤起了’群众多少‘热情’”,关键在于这些目的能否满足人们的利益,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P286)因而,人们对特定思想体系的理性认同与信仰,不仅在于其理论的科学性,而且更在于以这种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满足人们更多的需要,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马克思主义不仅自身是一个科学体系,而且它所推崇并推进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多现实利益的社会制度。其中社会主义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确立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之一,以期在其高级发展阶段中能够使“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的程度……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1](P336)而在作为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所生产出产品丰富到完全“可以组织分配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5](P242)的程度,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进而引发他们的理性认同。 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内源理性与外源理性分别代表着其理论的科学性与指导实践的有效性,因而二者是密切关联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备科学性,才能做到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只有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才能充分体现出其科学性。二者的这一关系决定了内源机制与外源机制的交互性。事实上,正是在两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马克思主义才得以赢得人们的理性信仰。鉴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性认同“支配和主宰着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以及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取向”[6]这一事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性认同机制构成一种基础性的信仰内生机制。 目前,由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与冲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教育,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同时,还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对于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推进社会变革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惟其如此,才能充分激发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内源理性认同和外源理性认同,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理性认同机制。 二、价值共鸣:过渡性信仰内生机制 所谓马克思主义信念得以产生的价值共鸣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借由其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引起人们的价值共鸣进而对其产生信念的机制。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科学体系,而且尤其是一个品格高尚且内涵丰富的价值观念体系。据其价值取向的倾向性,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共鸣机制分为终极价值共鸣机制与现实价值共鸣机制两种基本类型。 1.终极价值共鸣机制。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终极价值共鸣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其终极价值的人民性而引发人们价值共鸣进而信仰的机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与资产阶级价值观正相对立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敏锐指出的,“对资产者来说,只有一种关系——剥削关系……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7](P480)而“工人存在的全部价值只不过在于他是一种生产力而已”。[5](P227)可见,资产阶级价值观是一种物本主义的价值观,是以物为终极价值取向的;在它那里,人没有价值。与之相对,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在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294)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将其终极价值关怀置于人,将价值旨归置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契合了人们渴望自由与解放的价值期盼,必然会引发人们的价值共鸣。 2.现实价值共鸣机制。值得称道的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是单一维度的价值观,在其中人的价值是终极价值而不是唯一价值;它在强调人的价值的终极性的同时,还赋予自然与社会特定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与将自然视为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可以肆意侵夺的对象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相对,马克思主义在珍视人的终极价值的同时,还强调自然界对人类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将其视为“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8](P222)以及“人的无机的身体”,[5](P45)并断言“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8](P384)因而直接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P45)出于这一认识,恩格斯警告人们,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8](P383)对自然进行肆意侵夺与破坏;而必须对其予以必要的道德关怀与伦理尊重,着力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另一方面,与将社会视作个人实现自身目的之工具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充分肯定社会对于人的价值与意义。在它看来,人之“生命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5](P80)“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9](P2)因而,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才有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解”。借由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两大和解”,马克思主义所希冀实现的就是“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以及“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两大和解”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中,不仅自然与社会被赋予了应有的价值,而且还通过对二者价值的尊重而赋予人的终极价值以现实性,从而势必会赢得人们的价值共鸣。 可见,终极价值与现实价值是相互统一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就必须尊重包括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内的现实价值;而只有确立人的终极价值,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才称其为价值。与之相对应,终极价值共鸣机制与现实价值共鸣机制也是协调一致的。正是在终极价值共鸣机制与现实价值共鸣机制的交互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信念才得以在与人们价值共鸣中现实地确立。值得强调的是,“只有那些具有极高乃至最高价值的信念,那些在精神领域占有主导和统摄地位的信念才是信仰。”[10](P22)因而,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产生还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终形成,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共鸣机制是一种过渡性的信仰内生机制。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人们的价值追求。鉴于这一状况,我们就必须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情怀和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取向,从而激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共鸣。同时,还要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现实价值理念的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性。在当代情势下,要促使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价值共鸣机制,就必须在加强以人为本理念教育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理念和社会和谐理念教育的培养。 三、精神激发:终极性信仰内生机制 特定思想体系信仰的精神激发机制,就是指信仰客体凭依自己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以及对其信奉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感受与内心体验而引发人们信仰的机制。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精神激发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因素激发出人们共产主义意志的机制。据其所重视的马克思主义精神特质维度的不同,我们又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精神激发机制进而分为必胜信念激发机制与崇高精神激发机制两种基本类型。 1.必胜信念激发机制。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在生成的必胜信念激发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其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引发精神信仰的机制。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理想,而且是一种基于历史必然性、从而有着极大现实性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坚信,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社会历史必然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取代。这一历史进步论,无疑是破除资产阶级历史循环论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坚持“历史的终结”或“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历史发展已到了终点,已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历史循环论意在说服人们放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努力,消磨人们推动历史前进的斗志。就此而言,共产主义信念是破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鼓舞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的坚强信念。当然,马克思主义主张以共产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并不是坚持在较高层次上实现历史循环。在它看来,“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5](P87)而正是在共产主义现实运动中,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并不断发展,人类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得以持续张扬。 2.崇高精神激发机制。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在生成的崇高精神激发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其理想的崇高性而引发人们精神信仰的机制。毋庸赘言,自由、民主、平等等理念是长期以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这些社会理想的实现程度却不同。不可否认,与有着森严等级的封建专制主义相比,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治上的某些自由、民主、平等,有着巨大的进步性。然而,这一进步性毕竟是有限的。这是因为,根据唯物史观,社会的政治状况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尤其是两大对立的阶级——的经济地位是极为不平等的,资产阶级依凭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而掌控着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而无产阶级却一无所有,只能服从于资产者的生产计划,只拥有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这个或那个资本家的自由。而在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活动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5](P237)的,并“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5](P243)并在经济平等与民主的基础上,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保障的社会财富涌流的条件下,每个社会个体得以平等地自由而全面发展。可见,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实现终极意义上的自由、民主与平等的社会。就此而言,我们说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崇高的理想。这一理想的崇高性势必会引发人们的钦佩与信服,进而生发出精神信仰。 不难看出,激发人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精神因素代表着精神的两个维度:其中必胜信念代表着精神的理性维度,而崇高精神则代表着精神的价值维度。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生的精神激发机制构成了理性认同机制与价值共鸣机制的合题。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精神激发机制是一种终极性信仰内生机制。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愈益凸现,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这导致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淡漠,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着力于做到如下两点:一方面,结合学生理性认同机制的建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共产主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与历史必然性,从而增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心;另一方面,结合学生价值共鸣机制的建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科学性与崇高性,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精神感召力。 总而论之,马克思主义信仰内生的理性认同机制、价值共鸣机制与精神激发机制共同构成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内在生成机制体系。其中,理性认同机制是基础,价值共鸣机制是过渡,精神激发机制是终结。事实上,正是在这三种内在机制的交互作用与统一协调下,完全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终得以形成和确立。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内在机制_社会价值观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内在机制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