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流通领域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通领域论文,优化配置论文,我国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优化资源配置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主要目的,但是在流通领域,对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流通领域资源配置不合理表现在流通企业建立的盲目性与竞争无序性引起的低效率,它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是导致当前我国流通秩序混乱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从分析我国流通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出发,探讨实现流通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一、我国流通领域中资源配置低效率状况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流通领域的资源配置同其他行业一样是政府行为。按计划经济的要求,政府建立起国营商业系统与物资系统,对消费品与生产资料流通实行垄断经营,排斥其他部门与所有制进入流通。
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国有商业物资系统一统天下的局面,资源在以往被垄断的流通行业重新配置。由于原先对流通行业生产要素投入不足,使经营流通一度产生较高的平均利润水平。工业资本、集体经济资本、个体私营资本以及各种混合资本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下纷纷加入流通行业,流通成为投资的热点。
但是在加快流通发展过程中,对流通领域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并未引起重视,其表现为:
1.在前十几年时间里,政府部门对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其重点在于增加流通企业与网点数量而不是优化结构;着眼点在于搞活流通而不是优化流通资源的配置。流通行业的发展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展的粗放型经营道路。
2.政府把流通行业作为解决社会就业的部门,安排和鼓励社会无业人员与其他行业下岗人员从事流通,对流通企业的建立缺少资格限制和适当的壁垒。由于对发展流通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意识与宏观调控的举措,流通领域出现机构膨胀、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
3.生产企业盲目向流通领域延伸,建立自己的销售体系。生产企业抱着“肥水不外流”的思想,力图把产品流通的一块利润居为己有,热衷于搞产品自销,忽略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效益,不注重比较自销与商业企业经销的成本高低。另外,生产企业也受到安置企业内剩余人员的压力,把建立自销机构作为消化多余人员的出路,较少考虑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的效率。
4.在部门分隔下,商业与物资流通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各地对整个社会商品流通既没有统管部门,又没有权威的行业指导机构,流通领域几乎没有进入壁垒,全国几次掀起全民经商的热潮,流通行业成为一个人人可以进入的投资领域,大量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则利用权力参与经商。流通行业内企业建立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某种经营方式有利便一哄而上,如84年大搞工贸中心,近几年大建豪华商场,流通资源的配置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效率低下,流通行业处于一种粗放型经营的状况,不注重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不考虑行业的内在经济,不计算整体投入产出比率,行业内资源投入总量不小但总体效益不高。旧体制的干扰进一步影响了流通领域资源配置的效率,当商品市场出现混乱时,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采取的对策往往不是深化改革,而是回到旧体制,恢复某些产品的垄断经营。
由于没有资源优化配置的意识与要求,流通领域形成了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这种状况使流通领域难以形成有效竞争,是导致流通秩序混乱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大量企业涌入商品流通领域,其数量超出流通本身的需要,造成行业的内在不经济。在商业资本超过实际需要的情况下,竞争更趋激烈,新加入企业在经营和渠道上一般都没有优势,面临生存困难,不择一切手段竞争,导致流通秩序更加混乱。
其次,大部分流通企业规模偏小,不能达到最小合理规模,从而无法体现规模经济效益,如一个城市有几千家经营生产资料的个体户已不足为奇。这些小企业在无法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获得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容易采取不正当手段从外部去获取;另一方面,小企业抗拒风险能力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稳定状态,倒闭频繁,由此引起企业间债务拖欠与信誉危机。
再次,大量生产资本进入流通,形成生产企业自销比重过大,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难以形成。产品好销时,生产企业希望全部产品自销,排斥专业流通企业,极力扩大自销体系;产品滞销时,生产企业自销机构大量闲置,流通企业也不愿为生产企业承担市场风险。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流通中工商关系不协调,形成资源配置上的浪费。
最后,大量行政性公司、翻牌公司的存在,使流通领域产生垄断行为。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和一些地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以牟取垄断性收益。在地方与部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地方政府在政策上设置障碍,排斥外来流通企业,不合理地保护本地企业;一些部门为了局部利益不愿搞联合,反对先进企业兼并本部门的落后企业。这些行为都大大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综上所述,由于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意识与措施,我国流通领域出现垄断经营与低水平过度竞争并存,市场竞争被扭曲,以权经商、贿赂经营以及种种不规范竞争行为丛生。
二、流通领域中资源有效配置的价值判断
什么是流通领域中资源的有效配置?对此必须进行必要的价值判断,结合流通的特点,资源有效配置应达到以下要求:(1)能导致资源在生产与流通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使流通部门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2)能在流通行业内促使资源的优化组合,达到行业内的合理结构和规模;(3)能促使流通企业利用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调整企业规模去提高效率;(4)能通过市场有效竞争实现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
要实现流通领域中的资源有效配置,首要是要建立一种适当的市场组织形式,在竞争中引导生产要素在流通行业合理流动和实现行业内企业结构的优化,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商品高效流通的目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商品市场的组织形式是完全垄断型,国营商业与物资系统分别是一个庞大的科层组织,在严密的计划下组织消费品与物资在全社会的流通,其他部门无权从事商品的流通活动。这种完全垄断型组织根据计划分配与调拨产品,经营中没有风险,不需要竞争。商业、物资系统与其说是流通企业,不如说是产品分配部门,缺乏真正的流通企业所应有的发现市场、开拓市场的功能,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规模与布局,效率自然不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我国商品流通发展的要求,垄断竞争型模式适合于流通领域的竞争特点与企业规模。流通领域中企业数量众多,各企业的经营活动任务基本类似,互相之间替代程度很高,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流通企业规模大小参差不齐、业态各异,既有专业性的流通企业,又有生产企业自销机构;既有批零一体化的企业,又有专门从事批发的企业;既有以买断方式经销的,又有以代理制方式代销的;既有综合经营各种商品的,又有专门经营某一种商品的。企业在定价、服务、声誉、促销手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从企业差别的意义上说,每个企业又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垄断竞争型市场是我国流通领域资源配置的最佳模式,在垄断竞争型市场条件下,资源可以在流通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流通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始终面临竞争的压力,经营不好就会被挤出该行业,这可促使它们不断加强经营管理,努力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服务质量;新企业加入该市场必须拥有某种优势或创新,否则在行业内较难立足;同时,经营有特色,声誉好的企业在短期内可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这又对企业产生刺激作用。垄断竞争型市场组织有利于流通行业内企业进行有效竞争和实现优胜劣汰。
实现流通领域资源有效配置的第二个方面在于优化行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流通行业应实现大中小相结合的企业规模结构,但目前来说发展一部分大型流通企业是当务之急。我国的现状是流通行业内企业规模偏小、数量过多。这种状况既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流通本身发展的规律。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的大量小企业形成资源配置上的重复和低效;另一方面,大量小企业为了生存则往往容易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引起流通秩序的混乱,进一步影响资源利用的效率。
从流通领域竞争发展的趋势考察,企业兼并和集中、出现一批大型流通企业是必然的规律。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效率的竞争,而效率的竞争除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外,企业规模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我国流通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在规模扩张道路上,规模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相当长时期内将出现规模效益递增的效应。生产的发展也对流通企业规模扩大提出了要求,我国物资生产企业中许多为大型企业,年产值几十亿元乃至几百亿元,只有资金实力雄厚、覆盖面广的大型流通企业才有能力组织这样的大型企业产品的流通。通过组建综合商社、企业集团和连锁企业发展一批大型流通企业,是实现流通领域中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实现流通领域资源有效配置的第三个方面在于实现专业化与社会化流通,处理好生产企业自销与流通企业经销的关系。
专业化流通企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体现着流通效率的提高与资源在整个社会的优化配置。但近年来,生产企业自销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自成体系、自我服务。从生产企业的立场看问题,搞一部分自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大量企业都搞自销,以为这样才是利益最大化,则是极大的误解。在大部分情况下,生产企业的自销效率低于专业流通企业。如果大量生产企业都搞自销体系,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其结果是一方面现有的流通组织能力闲置,另一方面效率不高的流通组织不断产生。从长远来看,成功的生产企业自销组织也将走向专业化与社会化。如果现在放任所有的生产企业都搞自销,实际上未来必将重复一次工商分工,这显然大可不必。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要求出发,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流通组织,实现流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建立和发展代理制、配送中心等新型的购销形式,同时适当发展生产企业自销。
流通企业提高效率将促使生产企业重新考虑自销的问题,即生产企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流通领域自建销售渠道是否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流通企业效率低下以及生产企业自销的边际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生产企业自建销售网是有利的,但假如这两者都发生了变化,生产企业把生产要素投入生产领域要比投入流通领域边际收益高,而专业流通企业比生产企业自销更有效率,这将导致生产企业放弃在销售上自我服务的体系。
三、实现流通领域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除了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外,还有赖于政府的第二次调节。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尚未建立,流通领域中的资源优化配置更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而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与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克服体制上的缺陷
从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出发,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的任务主要是实现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逐步消除旧体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市场机制实现流通领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体制上的缺陷造成了流通领域投资主体的紊乱与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封锁与部门垄断,明确经营主体的身份,消除以权经商是保证资源配置机制转换的前提。只有当生产要素可以在流通领域自由流动、企业资产能自由重组时,流通领域才有可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投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的效率。流通企业应该制定科学的投资决策并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是流通领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微观基础。
在企业内重建激励机制,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关系到流通企业对资源利用的效率。当前我国流通企业效率上的不足不仅仅表现在企业规模狭小,而且表现在企业经营上过分强调划小核算单位,采取内部层层承包的办法,把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指标落实到每个部门甚至个人。这种利润承包的经营方式短期内能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销售目标的实现,但长期效果则是使企业原来尚存的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减弱。流通企业内划小核算单位,建立部门或个人利润中心使分工倒退,企业职工在承包制下各自为战,每人寻找自己的交易对象,大量工作重复,整体优势进一步丧失。
2.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流通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机制不完善必然导致流通行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不完善造成某些商品供求波动过大,价格大起大落。在商品供不应求时期,众多经营者加入流通行业,屯积居奇、倒买倒卖,使商品流通环节增加;在商品供过于求时期,各生产企业则不得不组织起自己的流通队伍四处出动推销产品,流通企业的增减频繁与市场波动大直接有关。
改变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尽量减少对价格的人为干预,坚决制止少数大户联手操纵商品市场价格,使价格能够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这将有助于流通秩序的稳定。
竞争机制不完善使流通领域中竞争扭曲,企业间的竞争处于不平等状态,不少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采取非法手段竞争,如依靠送回扣推销商品,靠偷税漏税降低费用;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参与流通、政企不分,依靠垄断经营,用行政手段阻止其他企业加入。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是部分流通企业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其效应是诱导更多的企业加入流通,使流通行业更加拥挤,反过来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无序。行业内不能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资源配置效率受到损失。
完善市场机制有利于抑制流通领域中的过度投机,有助于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形成正常的利润水平,消除劣胜优汰的不正常现象,实现流通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以此导致流通企业与整个行业效率的不断提高。
3.制定流通政策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并非万能,流通行业不能及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或因内部的不协调会造成“市场失败”,这使政府有必要制定流通政策来对市场机制加以矫正与弥补。流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促进流通领域的竞争来实现有效配置流通资源,通过降低流通费用来提高流通效率、实现流通活动的合理化。
我国的流通政策要实现垄断竞争型市场组织的目标,确保流通行业既存在正常的竞争,让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而不是依靠垄断与政府特许,又要求企业间有所差别,体现各自的特点与优势,而不是低水平的过度竞争。
流通行业要鼓励多种经济成份,企业的经济成份不应该成为流通行业内资源配置中的制约因素,换句话说,流通领域没有必要强调国有经济保持比例上的优势,没有必要机械地规定国有商业、国有物资部门的市场占有率,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都有平等权利进入流通领域参与竞争、合法经营。谁的效率高、那种经营方式有效,谁就可在这个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流通政策要使商品流通尤其是物资流通从部门化走向社会化,这是流通领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前提。
流通政策要使流通产业实现一定的市场集中度,扭转流通领域中企业微型化、一般散沙的状态。同时,应该鼓励流通领域出现一批大型的企业集团与综合商社,作为现代化流通组织的龙头以及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企业加入流通行业设置一定的条件,对流通主体进行较为严格的资格限制,对投资方向予以引导。拆除各种所有制、部门和地区壁垒,扫清各种旧体制的障碍,支持企业间的联合、兼并与资产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加快发展。
4.建立高效的流通渠道与新型的购销关系
高效的流通渠道应该是多种经营方式、多种购销渠道并存,从流通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出发,要实现专业批与厂批的合适比例,专业批仍然是批发业的主体,要实现大型批发企业的主导地位;厂批则应完善体系、提高效率;有条件的大型零售集团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批发业务。
根据流通发展需要建立组织化程度高的商品交易市场与商品交易所是提高流通效率、实现流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之举,交易市场与交易所信息量大、交易效率高、具有价格发现机制、它的运行将取代大量低效的流通组织与落后的交易方式。
代理制体现最直接、最方便、最快捷地将商品由生产企业送达用户的原则,有利于改变流通企业过多、流通环节过长的局面。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让流通企业代理,省却了自己到市场上交易所需的寻找信息、谈判、资信调查、签订合同、承担风险等费用,可以获得一条安全稳定的销售渠道。对流通企业来说,可避免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高低买断生产企业产品时的不确定性,可以保持一批长期固定的客户。代理制遵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体现了工商之间长期稳定合作的关系。实行代理制,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流通企业的经营能力,又可以减少生产企业盲目建立自销机构,它最终将有助于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工,促使流通资源优化配置。
5.健全市场法规
从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出发,健全市场法规的首要任务是制定规范市场主体的法规,加强经营资格的认证,清理各种行政性公司、翻牌公司和打着国营、集体企业招牌的个体户,使所有企业在公平条件下竞争;对新进入市场的经营者进行资格限制,必须具备法人资格、拥有足够的资金和其他经营条件。其次是健全规范流通行为的法规,要反对不正当竞争,制止垄断经营、联手操纵价格、牟取暴利、贿赂经营、偷逃税收等行为;对购销业务实行担保制度,防止欺诈行为;对货款结算实行信用制,防止形成债务链。
标签:资源优化配置论文; 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配置效率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济论文; 企业规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