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与中国内外部经济均衡研究_人民币汇率论文

扩大内需与中国内外部经济均衡研究_人民币汇率论文

扩大内需与我国内外经济均衡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与我论文,国内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3540(2007)02-0016-0002

2005年7月26日,中国政府出其不意地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升值2%,并改革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从盯住美元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之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稳步上升,2006年6月突破8元大关,到2006年底达到7.8087的高点,1年多来人民币已经升值了5.65%。

然而,人民币汇率的小幅升值并未降低国际上对人民币更大幅度升值的预期,人民币汇率何去何从依然是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和国内外瞩目的焦点。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关系、人民币汇率均衡点在哪里?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否就是造成长期外部失衡的根源?人民币升值能否消除外部失衡?等等,依旧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要解开人民币汇率之谜,就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深入分析内外均衡的实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辨明问题症结,从而发现真正的解决办法。

一、我国内外经济均衡状况

从表面上看,中国存在着长期严重的外部失衡,而同时却基本维持着内部均衡。就外部均衡而言,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以来,中国除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资本项目出现63.21亿元的小幅逆差外,其他年份均保持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且顺差的数额逐年扩大,到2005年底当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608.18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达到629.64亿美元;自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以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不但未减小,反而进一步扩大,2006年上半年外贸顺差达到历史新高614.5亿美元,同比大涨55%。伴随着“双顺差”而来的是中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和巨额积累,1993年到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从211.99亿元增加到10663亿美元,增长50.3倍,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储备国。在“双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下,作为调整外部均衡主要经济杠杆的人民币汇率面临着愈来愈大的升值压力,可见,即使按最保守的标准来衡量,说中国存在严重的长期性的外部失衡也仍然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中国长期性的严重外部失衡似乎并未对内部均衡形成较大的冲击。自1994年汇改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低通胀、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年均GDP增长率达到9.4%左右的较高水平,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时GDP增长率也在7%以上。同时,1994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稳步下降,199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每年的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的低水平以内。至于充分就业,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并不适宜作为内部均衡的衡量指标。可见,除了在1998-1999年以及2002年中国经济具有轻微的通货紧缩倾向外,至少在表面上看中国经济运行是处于理想的均衡状态的。

二、需求疲弱表明中国经济存在严重内部失衡

尽管以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等标准衡量中国经济处于理想的均衡状态,但从深层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严重的内部失衡,主要表现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结构的严重失衡及其长期累积下的供求总量失衡。

首先,供求结构失衡严重。由于盲目投资,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状况。据统计,全国900余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不足50%①;钢铁行业产能目前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铁合金、电石、焦炭、汽车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问题。可见,近年来中国供求结构失衡呈现加剧趋势。

其次,在供求结构失衡的基础上,供求总量也出现了严重失衡。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投资驱动,消费和进出口贸易一直是辅助角色,无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投资率逐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36.4%上升到2003年的42.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近两倍,出口总额从1993年的917.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620亿美元。与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消费需求的增长却非常缓慢,呈现偏冷特征,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的61.1%下降到2002年的58.2%,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55.5%,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消费率比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同时也比1980年66%的消费率低10.5个百分点②。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不断下降,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驱动。而相比于投资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从长期看,消费对我国经济的产出弹性为0.651,投资为0.296,而进出口贸易则只有0.042③。消费率长期偏低,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形成比较普遍的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和盲目建设的现象,难以长久地支撑经济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三、内部失衡是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

根据“双缺口”模型,储蓄缺口(S-I)=外汇缺口(X-M)。也就是说,当投资大于储蓄时,国内经济失衡表现在进口大于出口的对外失衡上,它的经济含义是国内投资增加带动经济高速发展,是依靠国际收支逆差表现出来的,即通过进口增加和资本流入的途径利用外国资源来平衡国内的储蓄缺口;相反,当国内储蓄大于投资时,国内出现供过于求的经济失衡,其在外部均衡上必然表现出净出口的增加或资本的净流出,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顺差的对外失衡。

可见,“双缺口”模型直观地体现了内部均衡对外部均衡的冲击。对于储蓄不足所导致的国际收支逆差,利用外国资源所产生的“平衡效应”很好理解。然而,对于储蓄过剩所导致的国际收支顺差,其内在机理却颇令人费解。这里,存在着一个“挤出效应”问题,即当储蓄大于投资时,消费需求不足,由投资产生的过剩产能只好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寻求价值实现。同时,由于国内需求不足,进口商品也出现了被国内商品所取代的现象。因此,在消费疲弱所导致的内需不振以及投资膨胀所导致的产能快速扩张的双重作用下,部分国内商品将被从国内市场“挤出”到国外市场,而部分进口商品也将被从国内市场“挤回”到国外市场。在长期内部失衡的情况下,“挤出效应”必将导致贸易收支的顺差。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在仍存在严格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不断增加也就势所必然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贸易收支顺差无法为资本项目所平衡的原因所在。可见,长期内部失衡是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而“双顺差”、外汇储备过度积累、人民币升值压力不过是外部失衡的表象而已。

四、扩大内需是实现内外均衡的关键所在

针对以“双顺差”及巨额外汇储备积累为基本特征的长期外部失衡,很多人忽略了因果循环的逻辑,将外部失衡完全归罪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学术上的倒果为因再加上外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政治化,使人民币汇率一时之间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升值2%及汇率机制改革后,中国贸易顺差依旧增长强劲,资本净流入仍然未见减缓。在内需疲弱未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人民币大幅升值有可能使进出口增幅都下降,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步伐放缓,但对贸易顺差的变化却是难于预期的,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双顺差”带来的外部失衡。

可见,必须在内外均衡的大视野中研究人民币汇率问题,而不能停留在表象,就汇率而谈汇率。只有扩充内需,消除内需疲弱的“挤出效应”,才是解开人民币汇率之谜的金钥匙。如果不解决内部失衡,外部失衡将会难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将会长期存在下去,其结果很有可能使中国经济重蹈类似日本的日元升值与经济停滞并存的覆辙,陷入“人民币升值综合症”中。

总之,扩充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启动内需成效有限的情况下,宏观调控从投资领域向消费领域转变才是明智之举。政府一方面应实行减税、藏富于民、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刺激消费增长;另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同时完善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增加教育公共支出,减轻老百姓对消费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人民币汇率问题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才能确保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注释:

①常东亮.消费促进内需增长的经济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②数据来源:王青.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5,(3);林哲,毛中根.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总需求结构分析[J].学术月刊,2005,(5)。

③苏盛安,赵付民.我国GDP、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5)。

标签:;  ;  ;  ;  ;  ;  ;  ;  ;  ;  ;  

扩大内需与中国内外部经济均衡研究_人民币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