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关于做好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民族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工作是关系国家团结统一、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与缅、老、越三国山水相连,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全省39.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94%是山区。全省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占全省总面积的70.2%。全省4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是我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其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3,有15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长期以来边民之间通婚、互市,情况较为复杂。建国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和省政府重视搞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使全省一直保持民族团结和睦、边疆繁荣稳定、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始终不渝地把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发展经济是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仍较低,发展滞后,而且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日益扩大。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全局的发展,也成为影响团结稳定的重要因素。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不够解放。我省各少数民族多数分布在边疆、山区和贫困地区,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环境,加之各民族分别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农奴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一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及长期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一些干部和群众缺乏商品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发展经济的办法不多。二是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三是教育、文化基础差,劳动者素质低,生产方式仍较粗放、落后。加快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应当充分注意到云南民族居住分散、点多面广,其自然环境、文化习俗、生产水平等情况各不相同的特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存在问题,突出工作重点,走出有云南民族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
更新观念,扫除发展经济的思想障碍。云南民族地区资源富集,群众贫困,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造成这种状况,除了自然的、历史的特定条件外,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没有思想的先导作用,囿于几千年来形成的诸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某些民族中残存的原始平均分配思想、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富即安等旧观念、旧习俗的影响,就总是看山难、看水愁,正所谓端着“金饭碗”受穷,往往看不到前景和希望。要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首要的就是大胆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发展路子和办法。全省上下开展了一年多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就是要真正冲破旧思想、旧习惯的束缚,从根本上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扫清思想障碍,提供精神动力。
重点扶持,突破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基础薄弱是云南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产业不稳固,基础设施上不去,民族地区经济就很难发展。而民族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实力不强,自己无力投入很大财力搞基础设施。多年来,省委、省政府从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集中大量资金,实行政策倾斜,在民族地区建机场,修高等级公路,建大型电站,发展程控电话,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善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同时,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业投入,兴水利,抓科教,创造与工业化成长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基础,加速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这些年民族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状况改善为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
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云南民族地区千差万别的实际,决定了各地不可能遵循单一的发展模式,而应当突出特色,选择好各自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各地区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资源深度开发为重点,以效益高、科技含量大、关连度广、市场前景好为原则,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尽快使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紧靠缅甸的德宏州,以大力发展边境小额贸易为先导,带动了全州经济繁荣;西双版纳州则以其独特的热带雨林风光和民族风情,建设旅游支柱产业,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在广大热带地区河谷,实行“山坝结合”,连片种植甘蔗、橡胶、咖啡等作物,为发展加工业提供了重要基地;在贫瘠冷凉的山区,发展茶叶、白芸豆和经济林果等种植业,发展牛、羊等养殖业,实行退耕带林,为山区贫困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实践证明,云南民族地区的潜力在山区、热带地区,认真总结群众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把这两篇文章做深、做透,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大有希望。
振兴科教,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拥有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就能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生产力发展。云南民族地区落后,从根本上讲是教育、科技落后,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全省少数民族青壮年文盲率达28%,初高中毕业生的后续职业教育培训水平也较低。因此,我们从云南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出发,坚持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一方面突出抓好民族寄宿制、半寄宿制中小学,办好后进民族重点班,并采取特殊措施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培养大中专学生。另一方面,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办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与发展民族经济相适应的初、中级人才。在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着重抓好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工作,逐步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各族群众。
改革开放,带动和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与组合。民族地区富集的是资源(包括土地)和劳动力,短缺的是资金、高技术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而只有将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生产力,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长期较为封闭的自然环境,促使民族地区必须加大开放力度,加强经济协作,实行对口帮扶。民族地区的干部亟需走出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外地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必须引进来,为当地的发展增添活力。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既向邻国及近邻东南亚、南亚开放,也要向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与此同时,尤其应重视搞好同国内发达省区如上海、广东的合作交流,发展省际间、地县间、企业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加强中央政府机关、上海有关部门单位对云南贫困地区的对口帮扶。各民族地区则要以更为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外资和省外企业前来投资,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二、必须下大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也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培养造就一支跨世纪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直接关系我省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定。特别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搞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无论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并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省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也在总体上暴露出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中熟悉经济、善于管理的干部不多,尤其缺乏金融、外贸方面的干部和管理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总体素质偏低;各少数民族干部成长和发展不均衡,有些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偏少。因此,尽快改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民族结构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加快云南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以提高整体素质为主。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中,强调一定的比例是必要的。没有数量,也就无所谓质量。在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强调一定的比例,既符合发展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总体要求和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也有利于民族地区的改革和发展。因此,要下功夫对各民族在整个干部队伍中的比例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合理。对一些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民族干部数量太少的,要重点进行选拔培养。同时要看到,强调少数民族干部必须占本民族大体相当的比例,并不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领导班子都要达到这个比例。实践证明,如果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过低,就会影响少数民族充分行使自治的民族权利,但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民族干部素质偏低,也会影响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最终损害少数民族的长远利益。我们应坚持数量质量并重,以提高整体素质为主的原则,把政治理论素养与文化业务知识、理论知识积累与实践经验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少数民族干部担当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
加强云南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必须采取特殊有力的办法,加大工作力度。在改善少数民族干部知识结构上,对目前少数民族干部已基本达到甚至超过本民族人口比例的,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现有干部素质方面,分层次、分类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政策理论、经济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训,特别要突出农业科技、经济管理、金融贸易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等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提高素质,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在调整各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上,对少数民族干部在全省干部中的比例明显低于本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少数民族,实施行之有效的政策倾斜,采取大中专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或由当地保送、委托培养;办好寄宿制学校、民族干校;各专业技术学校适当增加招收少数民族学员比例;适当增加招生、招干指标,降低招生、招干录取分数线等政策措施,拓宽干部来源渠道。对个别长期难以培养干部的少数民族,采取集中办班的办法,加快培养步伐,切实解决这些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少和选拔难的问题。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拓宽妇女干部来源渠道,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妇女干部来源匮乏、青黄不接的问题,改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性别结构。在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上,重视基础理论教育,抓好岗位培训,组织交流锻炼。坚持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重点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使他们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公仆意识和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的思想,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民族观,增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要采取不同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岗位业务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现代科学文化水平,掌握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少数民族干部到基层或上级领导机关和综合部门挂职锻炼,或到经济较发达地区考察培训,以增强他们的改革开放意识和全局观念,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动员和团结民族地区的广大群众一心一意发展民族经济;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广大民族地区群众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巩固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教育群众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在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优秀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弘扬和学习优秀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各民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自尊心、自强感就会进一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壮大和发展民族经济的热情就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多年来,云南立足实际,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契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收到了好的效果。有计划地编辑出版介绍省情和民族英雄的图书,创作表现重大民族历史事件的影视和戏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民族文化工程”获得丰硕成果;广泛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大民族地区的群众增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已经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使民族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民族地区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民族地区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民族的情况千差万别,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应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实现全面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和任务。云南各民族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民族众多,多民族杂居,没有单一民族的县;民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民族地区大多是贫困地区,科技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直接面临着黄、赌、毒以及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针对这些特点,云南在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中狠抓4个方面的教育:联系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进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教育;利用少数民族地区涌现出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加强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教育;加强唯物论、无神论基本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的教育,引导民族地区的农民破除迷信,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引导各民族群众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同时,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突出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两个重点,注重“三抓”,即抓基础,从小学、幼儿园抓起,从日常的道德行为规范抓起;抓基层,从厂矿企业、学校、街道、农村抓起;抓阵地,建设一批道德教育活动中心和阵地。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各族群众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我们深刻体会到,立足民族地区的实际,利用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入持久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教育,正确区分和处理民族地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教育,认识要统一,形式要多种多样。在云南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级领导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的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这根弦始终没有放松。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教育作为党校和部分大中专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坚持开展民族问题知识竞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广泛进行宣传,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已经形成制度。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深入到广大群众的心中,做好民族工作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正确区分和处理民族地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深刻认识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避免盲目性,增强预见性、科学性。这样做有利于我们采取稳妥的策略和方式处理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有效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各民族在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素质上差异很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民族之间经济权益上的纠纷和其他方面的矛盾时有发生,有的还酿成了大规模械斗。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在边疆民族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注意分析和关注全省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将矛盾处理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对有坏人参与、操纵的大规模群众性纠纷、械斗,我们采取先团结教育疏导群众,缓解矛盾,再依法集中打击个别坏人的方法加以解决。对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渗透、破坏及分裂活动,我们则依法给予坚决、果断的打击。在矛盾多发且比较复杂的热点地区,我们长期派驻民族工作队,帮助当地发展生产,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协助当地干部做好民族工作。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区分和处理民族地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就能永远保持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