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节水省肥超高产技术大面积示范成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冬小麦论文,大面积论文,技术论文,超高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农业大学王璞教授、王志敏教授主持的河北省与国家“十五”攻关研究:“冬小麦节水省肥超高产技术体系”,在严重缺水的河北省沧州地区吴桥县经过8年攻关,建立了在每亩节水50~100方、节省氮肥30%~50%的基础上,通过两年的大面积示范获得成功。在浇足底墒水、生育期浇2水、亩施纯氮肥12~15公斤、氮磷钾配合全部底施的条件下,连续2年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实现了水肥高效利用与超高产的统一,走出了一条在资源限制条件下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新途径。
据介绍,该项技术体系措施简化,投入少,农民易掌握。关键技术在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浇足底墒水、全部肥料基施、适当晚播增加基本苗、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均匀度、暄土保墒、拨节和开花期限水灌溉、选择种子根数目多、叶片小、籽粒灌浆快的品种等。
这项技术充分发挥和利用了叶片以外的非叶绿色器官的高光效、强抗逆机能,持续高效利用光能。小麦穗、穗下节间、叶鞘等非叶绿色器官直立分布于植株上层,不仅具有良好受光的空间优势,而且具有类似于玉米C4型的高效光合机制,其耐旱耐热性高于叶片,在适度干旱和高温胁迫下,其C4型光合机制可被诱导增强,能弥补逆境下叶片光合的不足。专家说,传统高产栽培模式过分强调叶片的作用,对非叶光合器官的作用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小麦节水省肥超高产技术体系”的建立,改变了传统技术模式,通过高密度栽培、拔节前控水和选择叶片较小的品种,创造大群体、小叶型、群体中非叶器官比例高的株群结构,突出发挥非叶器官光合作用,使群体高光效和肥水低消耗得到有机统一,这是水肥限制下超高产的重要原理。
主持人王璞教授说,充分发挥和利用种子根的持续吸收功能,高效利用下层土壤水肥资源。小麦种子根可以下扎到2米土层以下,在上层土壤干旱条件下可以利用下层水肥维持植株生长。通过选择种子根数目较多的品种、增加播种量、拔节前控水促根下扎等技术措施,增加土壤下层根系比例,是节水省肥栽培的重要原理。
王志敏教授认为,充分发挥技术措施对稀缺资源的补偿作用,也是弥补水肥限制对作物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人员长期致力于粮食高产、高效技术研究,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创立了“吨粮田技术”和“小麦节水高产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小麦节水省肥超高产技术体系”的形成是在“吨粮田技术”和“小麦节水高产技术”之后又一重大技术突破,这一技术体系适合于黄淮海地区推广应用。可应用面积近l亿亩,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现行高产田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同步提高20%以上。它证明我国粮食的技术增产潜力巨大,在综合技术作用下适当投入,可以实现高产出和高效益。对我国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有关专家日前对这一栽培技术超高产示范田进行了田间检测。实测结果,3户示范田面积12亩,平均亩产648.2公斤。
联系电话0531-5193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