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白醋保留灌肠方法探讨论文_李玉梅,兰君香

李玉梅 兰君香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 福建 厦门 361004)

【摘要】 目的:评价改进保留灌肠方法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10例肝性脑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用保肝降酶及抗肝昏迷处理,用生理盐水加白醋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采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高分子导管(吸痰管),改进插管深度的密闭式灌肠方法。比较两组灌肠方法对患者苏醒快慢的影响。结果: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后,延长了药物保留于肠道内的时间,药物作用发挥得更有效。结论:改进白醋保留灌肠方法提高了肝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 保留灌肠;肝性脑病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088-02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pathy,HE)是肝脏功能严重障碍和(或)门体分流所引致,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一种综合征[1]。研究表明便秘、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血氨增高,尤其是结肠内杆菌被认为是分解尿素和氨基酸产生氨的元凶,与HE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2]。肝性脑病的治疗无特异性方法,目前国内外仍以综合治疗为主。在常规护肝、消除脑毒性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白醋保留灌肠,已成为HE的常规治疗。影响HE保留灌肠疗效的因素,除保留灌肠药液的质和量外,灌肠方法如肛管的插入深度、灌肠的速度及压力、灌肠液的温度等都是影响保留灌肠效果的重要因素[3]。但目前教科书对于灌肠液配制的pH值、浓度、温度、保留灌肠肛管留置深度均无详述记载,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有效地提高肝性脑病患者的救治率,我们通过限定灌肠液的各项条件,从灌肠的插管深度、灌肠方式(密闭式)及肛管选择等方面探讨了临床操作方法,对肝性脑病的疗效进行了观察,探讨治疗肝性脑病的最佳操作方法。本文试用一种密闭式装置并恒定速度的保留灌肠方法与传统开放式保留灌肠的方法进行比较,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厦门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硬化肝性脑病Ⅱ期的患者110例,男性62例,年龄40~65岁,女性年龄48例,50岁~75岁,纳入标准:均符合肝性脑病Ⅱ期诊断标准[4]:均表现意识恍惚,呼之能应、计算力、定向力减退,血氨升高。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Ⅱ期病人55例(男性27例,女性28例);对照组Ⅱ期病人55例(男性35例,女性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生理盐水70ml加30%白醋30ml,温度37℃,pH值为5的白醋灌肠液保留灌肠。实验组:采用密闭式深部灌肠法,将配置好的100ml灌肠液装入密闭式输液袋里,一次性输液器乳头末端再接45cm长一次性硅胶吸痰管(孔径0.4cm)。病人取左侧卧位,臀下垫一次性尿布,抬高臀部10cm,一次性吸痰管石蜡油润滑后插入肛门35cm,打开输液调节器,流速60滴/分,25min内完成。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灌肠[5],将灌肠液装入传统量杯或灌肠筒中。对照组滴注速度不易控制,完成时间不等。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灌肠速度及完成灌肠时间(灌肠液全部进入肠腔内的时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完成灌肠的速度、时间,病人耐受性;观察和记录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5min、5~30min、30~60min、>60min及检测灌肠前及灌肠后8h血氨浓度。血氨浓度的检测采用罗氏诊断COBAS-C501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采用比色法进行血氨浓度检测。血氨浓度正常值为11~60umol /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速度及完成灌肠时间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55例全部以60滴/分匀速滴入,并在25min内完成,极易掌握,病人耐受好。对照组速度不易控制,完成时间不定,44例在10min内完成,另11例在5min内完成,操作不方便,病人耐受差。

2.2 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比较 

3.讨论

3.1 白醋保留灌肠对肝性脑病的作用机制

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氨主要来源于肠道,正常人胃肠道每天产氨后,在结肠部位吸收。当结肠pH值>6时,氨大量弥散入血,pH值<6时,氨从血液中转至肠腔随粪便排出。白醋中含有醋酸、乳酸和多种有机酸,当30%白醋温度37℃的灌肠液保留灌肠时,结肠内pH值下降,有利于NH3逸出肠粘膜进入肠腔,最后形成NH+4排出体外,达到降低血氨,神志转清的治疗效果。另外白醋保留灌肠可促进肠蠕动,使滞留肠道内的病原体和各种肠源性有毒物质和机体代谢物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氨的产生、降低血氨[6]。给药后肠内存留时间长短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存留时间越长,疗效越佳[7]。

3.2 使用密闭式输液袋连接输液管保留灌肠,可观察和控制流速,不需改变灌肠筒的高度,速度均匀恒定,减少了灌肠液进入肠腔时对肠黏膜造成的容量刺激,患者耐受好,灌肠过程中少数患者对滴速有反应,也能很快调整到位。

3.3 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直肠下静脉丛曲张血管的血管壁变薄,经不起刺激,肛管相对较粗硬,传统灌肠方法插管过程中由于肛管的刺激和摩擦易导致病人直肠下静脉丛曲张的血管破裂,引起难以控制的出血。硅胶管光滑,柔软有弹性,插管时对肛门刺激小,有利于减轻对直肠壁的机械刺激。对肛周、肠壁钻膜损伤小,不易引起出血,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3.4 插管深度直接影响药液在肠腔内的保留时间。根据成人肠道生理解剖及功能,正常人直肠无粪便,当粪便进入直肠,积聚量至150~200ml,可刺激肠壁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产生便意排便。对照组按传统插管深度,肛管到达直肠部位,药液积聚在直肠内,易产生便意,使药液在肠内停留时间短,治疗效果欠佳。插管深度为25~35cm,肛管至乙状结肠内,乙状结肠容量大,减少了灌肠液对直肠的刺激及引起排便反射,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

3.5 实验组在灌肠速度上恒定,易控制,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也较长,血氨下降明显,而对照组灌肠速度不易控制,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的时间较短,血氨浓度有下降。

改进保留灌肠由于在各个环节上减少了各种因素对肠黏膜的刺激,患者舒适,使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相对延长,能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使血氨排出增多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在我院消化内科病房使用一年以来,护士极易掌握,便于观察,病人耐受好,满意度也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对肝性脑病病人,采用可调式开关的全套密闭输液装置进行酸性溶液深部插管保留灌肠具有可操作性(速度控制),肠腔内保留时间及降血氨效果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保留灌肠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谢三英,李淑惠,陈泳如,等.结肠透析与常规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全科护理,2009,7(3A):569—570.

[2]姚光弼.肝性脑病治疗的再认识[J].肝脏,1999,4(2):65.

[3]张连军.药物保留灌肠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60.

[4]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3.

[5]殷磊主编.护理学基础.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5.

[6]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1.

[7]曹天顺.影响肛门直肠给药存留时间长短的因素[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0,20(9):27.

论文作者:李玉梅,兰君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肝性脑病白醋保留灌肠方法探讨论文_李玉梅,兰君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