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内外论文,需求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推进,有关旅游需求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展开。由于旅游需求涉及到旅游管理和旅游经济两个方面,因而对这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探讨非常有必要。
以往相关研究表明:旅游需求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评价、预测与了解旅游者行为的能力及提高对特定旅游目的地/区域的公众行为的理解能力[1]。对旅游需求的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游客的需求特征及需求规律,找出影响旅游者需求的因素,而且可以指导旅游企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为旅游企业制定经营管理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有利于旅游企业科学合理的引导旅游者可持续消费,进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旅游需求概念的研究
西方旅游学者对于旅游需求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文献主要侧重于对旅游需求模型与旅游需求预测的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我国对旅游需求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时期的旅游需求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特点在于对西方经济学在旅游学中的阐述以及国外计量研究成果的介绍。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相关研究开始丰富并逐步深化。就旅游需求的概念而言,国内外对什么是旅游需求并无统一的界定。
斯蒂芬.L.J史密斯曾指出,需求有多种解释,旅游分析者所用的定义至少有四个。最传统的定义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定义,需求是以不同的具体价格进行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一览表;需求也指实际消费;第三个定义是指潜在需求,即潜在消费水平同观察消费水平之差量。这种差量可能是由于供给不足、价格过高、安排不当或其他障碍所引起的;最后一个定义,需求也用来指未来消费预测。从未来参与这一意义来讲,需求可以被看做是许多变量的功能,不仅仅是价格[2]。
目前国内所引用的旅游需求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张辉教授的观点,“在一定时间里,旅游者具备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所表现出的对旅游劳务需要的数量。[3]”
第二种是东北财经大学的谢彦君教授的观点,“一定时期内核心旅游产品的各种可能价格和在这些价格水平上,潜在旅游者愿意并能购买的数量关系”[4]。
第三种是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的观点,“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5]。
上述定义都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将旅游需求定义为“价格与需求”的关系,相比而言,张辉教授和保继刚教授的定义较为完善,涉及需求什么的问题,把旅游者的需求界定为是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定义中包含了旅游者的需求内容和需求量两个方面的内容。
2.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主要运用旅游需求模型来探讨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其分析主要是以经济因素(收入、价格、汇率等)为研究对象。
Geoffrey Crouch研究了30年来收入、价格对国际旅游的影响,发现价格、收入对国际旅游需求影响程度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中会有大相径庭的结论[6]。Manuel Vanegas,sr Robertico R.Croes(2000)[7] 对阿鲁巴岛的美国游客的旅游需求进行了估计。这是估计阿鲁巴岛旅游业的收入、价格、和汇率弹性的第一个实证尝试,结果显示仅有收入这个变量会对美国游客的旅游需求产生重大的影响。Joaquín Alegre和Llorenc-Pou[8] 在旅游目的地游客停留天数的分析中揭示了旅游者停留天数对价格变动的敏感性。并指出以旅游者数量为基础的需求模型来估计价格弹性时,就会低估价格变化对旅游需求产生的影响。Sevgin Akls(1998)[9] 和Teresa Garin Munoz(2005)[10] 在研究旅游需求时发现经济条件(收入)是影响旅游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Haiyan Song,Kevin K.F.Wong和Kaye K.S.Chon(2003)[11] 分析了香港的16个主要客源国的旅游需求,发现影响旅游者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主要是旅游产品价格、客源国的经济条件(以收入水平来衡量)、竞争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费用和旅游者的“自我宣传”效应。
国内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从旅游者自身因素和旅游目的地因素两个层面出发。
谢彦君[4] 和林南枝、陶汉军[12] 将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分为影响因素和障碍因素。其将经济因子和心理偏好作为影响因子,将非经济因子即空间距离、时间约束、文化社会责任及身心障碍作为障碍因子。牛亚菲[13],刘富刚(2004)[14] 认为对于旅游区而言,旅游需求影响因素除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人口规模、客源地人均收入水平等外因外,旅游资源质量水平、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王艳平(2003)[15] 从旅游发生过程的系统观点出发,提出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层次模式,并指出了影响因子的约束强弱问题。李天元、王连义[16] 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除了受客观因素影响外,例如收入、学历、职业、性别等,还受主观因素即旅游动机的影响。卞显红(2003)[17] 分析了旅游目的地选择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它包括:花费与时间限制、旅游价格、消费者偏爱、旅游产品质量、信息与广告、旅游城市化及新旅游目的地的出现等。王婉飞(2005)[18] 对我国分时度假市场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消费者认为最吸引自己购买分时度假的因素是“交换”机会和“高性价比”;消费者在购买分时度假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其次是品牌;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度假地是海滨度假地,其次是山区度假地。朱湖英(2006)[19] 通过对不同收入城市居民的需求差异的分析,不同收入城市居民对文化旅游地的环境、旅游地游乐项目、住宿环境和场所的选择差异不大,受到收入的影响很小;但在旅游价格、季节、停留时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高低的制约。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国内外对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对个体旅游需求的探讨,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因此需将个体旅游需求上升为社会旅游需求,在考虑个体旅游需求因子的同时兼顾社会因子(例如社会责任,民族性格等),这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3.旅游需求预测模型的研究
国外对旅游需求的预测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分析方法包括德尔菲法、逻辑推断法、回归模型法、时间序列法、计量经济学模型等。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关旅游预测的研究多集中在传统的回归模型上,然而近来的研究越来越集中于更先进的计量技术,包括整合分析、误差校正模型(ECM),向量自回归法(VAR)和TVP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决定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并预测旅游者到达的数目,以便旅游部门制定适当的旅游政策。
Greenidge[20] 使用STM模型(Structural Time Series Model)对加勒比海地区的阿卢巴岛进行国际游憩需求预测。Christine Lima,和Michael McAleer(2000)[21] 使用ARIMA法对澳大利亚在亚洲的三个主要客源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旅游需求预测。Fong-Lin Chu[22] 通过实证分析,证实用多项式法来预测国际旅游需求,尤其是新加坡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旅游城市,其预测具有成本低、预测过程简单、灵活等优点,且预测结果较为准确。Ramesh Durbarry和M.Thea Sinclair[23] 使用AIDS模型预测了法国人的旅游需求。Song和Witt(2000),Song et al(2003)和Witt,Song,以及Wanhill[11] 将传统VAR法应用于预测旅游需求和旅游就业。Law and Au(1998,2000),和Au and Law(2000)[24] 将粗糙集理论引用到旅游业中。Kuan-Yu Chen,Cheng-Hua Wang[25] 以1985—2001年到中国的旅游者为样本,研究应用了一个新的神经网络技术,支持向量回归(SVR)来预测旅游需求。
但是,对于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的最优模型尚无统一定论。Law and Au(1999)[26] 首次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来香港旅游的日本游客旅游需求的预测中。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优于多元回归、移动平均以及指数平滑法。Allen and Fildes(2001)[27] 通过对计量经济预测与外推预测的比较发现在大多数案例中计量经济预测更为精确。
国内对旅游需求预测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分析,不少学者对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改进做了大量研究。赵西萍等(1996)[28] 对国外旅游需求预测方法做了总结,并对旅游需求预测的研究趋势做了展望。王娟、曾昊(2001)[29] 探究了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预测系统在旅游市场需求研究中的重要性。吴江华等(2002)[30] 尝试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3层BP模型来仿真模拟国际入境旅游需求,并以日本对香港的国际旅游需求为例进行模型验证。腾丽等(2004)[31]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Kohonen网络对中国39个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分类,并在考虑收入、旅游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区域旅游供给强度和交通条件4个因素的基础上对各个类型的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特征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肖智(2005)[32] 针对旅游需求多因素预测问题,将旅游需求的动态特征与粗糙集的数据分析技术结合,提出了一种旅游需求多因素动态粗预测模型,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即在多因素多目标的大样本问题时提取规则易失败。孙睿君、钟笑寒(2005)[33] 运用旅行费用模型估计典型消费者需求函数与收益。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内外对旅游需求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对旅游需求的研究已趋于体系化,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对旅游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影响旅游者需求因素的研究和旅游需求调查的研究上,近年来也对旅游需求的预测方法进行了探讨。相比而言目前国外则更多侧重于对旅游需求预测及模型的探讨与应用上。
(2)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外在对旅游需求的分析过程中偏重于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探索,同时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国内也已开始注重旅游需求的定量分析,主观的、经验性的研究正逐渐减少。
(3)从研究角度来看,国内外学者都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需求进行研究,尚未有人从其它角度进行探讨,比如从地理空间、伦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4)从研究结果来看,国内主要是通过对某一具体的消费者群或旅游目的地的实证分析给旅游目的地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研究结论不具备普遍指导意义。国外对旅游需求的研究则更为深入和广泛,注重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所运用的预测方法正由单一化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研究结果更为精确。
由此看来,国内外对旅游需求的研究无论是对基础理论的探讨,还是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与应用,都已经日趋成熟。大量的研究使用了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模型的研究和使用最为广泛。但无论是理论的研究还是具体案例的分析都是为旅游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依据。旅游企业究竟如何很好的预测旅游需求,鉴别旅游者的需求,并在旅游活动中如何适应和引导旅游者的需求仍是研究者们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