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比较与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水平论文,省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现代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工业化过程。工业化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化过程存在不同的阶段。通常将工业化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的初级阶段、起飞的中级阶段和成熟的后期阶段。
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阶段需要从多个角度或使用多种方法(指标),通常可以从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角度来判断工业化程度。
中部六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相对于东部较发达地区,总体上看仍然是我国的欠发达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明显特征,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工业化任重道远。目前,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中部欠发达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距更大。对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与全国水平的差距、中部欠发达省与中部其他省的差距等,也将有助于欠发达省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从本省工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从现实而言,加快推进中部欠发达省的工业化进程,形成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是促进中部欠发达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欠发达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它事关中部区域能否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国家经济战略西移过程中实现“中部崛起”的奋斗目标。
一、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总量指标。
1.人均GDP。这是反映工业化水平(阶段)的直观指标。H·钱纳里等人对工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按照H·钱纳里的分析,现代经济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实现阶段(包括工业化初级、中级及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表1反映了对应于不同阶段的数量特征。
表1 人均GDP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2.人均工业增加值。此与人均GDP一样,是反映工业化水平的直接指标。人均工业增加值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工业增加值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
(二)经济结构指标。
由于工业化水平(程度)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经济结构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程度。
1.GDP三次产业结构。衡量工业化的水平,主要是看工业是否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通常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或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据此可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准工业化阶段(20%以下)、工业化初级阶段(20%~40%)、工业化中级阶段(40%~60%)和工业化高级阶段(60%以上)。各国工业化发展历史及相应研究均表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2.劳动力三次产业结构。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工业化之前,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占绝对比重。工业化过程开始后,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且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开始过剩,于是大量的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国工业化发展历史及相应的研究均表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将逐渐降低,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将逐渐提高。在实证分析过程中,目前通常采用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这一指标。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工业化的三个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都是减少的,但递减速度有很大区别。在工业化初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速度较慢,工业化中级阶段速度最快。在工业化初级、中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该指标的标志性数值大体为:50%、30%、20%和10%。
3.生产结构。通常采用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增加的速度比较缓慢,中级阶段增速加快,进入高级阶段后变化已不十分明显,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大体稳定在20%左右。在工业化初级、中级、高级及后工业化阶段该指标的标志性数值大体为:5%、20%、30%和20%。此外,通常还采用制造业内部结构指标,即机械和运输设备占制造业的比重。机械和运输设备占制造业的比重,在工业化初级和中级阶段的变动不是很明显,在工业化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增加较快。在工业化初级、中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该指标的标志值大体为:5%、20%、30%和40%。
表2 工业化程度与经济结构指标标志值%
4.贸易结构。指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机电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很小,中级阶段在大多数国家增加幅度也不是很大,增加最快的是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级、中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该指标的标志值大体为:1%、10%、30%和50%。
5.城市化水平。通常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推进,城市化水平相应提高。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表现为两者之间相互推动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工业化初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化水平变动很小,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后是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在工业化初级、中级、高级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该指标的标志性值大体为:10%、30%、70%和80%。
二、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的现状比较参见表3。
表3 中部六省工业化程度比较(2001年)%
(一)经济总量指标。
1.人均GDP。从表3可以看出,2001年中部六省人均GDP为594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9%。其中江西和安徽省人均GDP为5221元,仅为全国水平的69.3%,在中部六省中排位最后。与湖北、湖南省存在较大差距,分别低2592元、833元。对照H·钱纳里的总量标准(表1),2001年中部六省均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就江西和安徽省而言,明显处于工业化初级向工业化中级过渡的阶段。
中部六省人均GDP水平历年变化情况参见表4。根据表4可以看出,江西省的工业化水平在中部省份中一直比较低,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不断拉大,相对差距也有所拉大。1978年江西省人均GDP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1%,而2001年仅为69.3%。在中部六省中河南、江西、安徽、湖南四省在20世纪90年代前人均GDP水平相当,90年代后各省的差距有所拉大。江西和安徽在中部落伍,与区域平均水平相对差距扩大,位置后移。如1978年江西省排在中部六省中第4位,1985年第5位,而1995年以后排在最后一位;安徽省1978年处于第5位,1985年曾处于第3位,到2001年则与江西同处于末位。两省人均GDP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相对差距12.3个百分点。尤其江西省在中部区域是相对落后省份,1978年江西省人均GDP水平分别相当于湖北省、湖南省水平的82.81%、96.4%,而2001年仅分别为66.8%、86.3%。与1978年人均GDP水平最低的河南省相比较,江西省人均GDP相对水平由1978年的118.7%降低到2001年的88.1%。由此可以反映出,从人均GDP水平而言,近年来江西省的工业化发展已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
表4 中部六省人均GDP水平历年比较美元
图1 中部六省人均GDP水平历年比较示意图
2.人均工业增加值。从表5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工业增加值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十多个百分点,1995年、2000年、200111年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6%、67.2%和67.5%。其中江西省人均工业增加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最大,2001年仅相当于全国的42.7%。与中部六省平均值的差距也达36.7个百分点,2001年仅相当于湖北省的41.3%;即使与安徽省比较也有不小的差距,相当于安徽省的75.6%,绝对差距为459元。如果结合人均GDP水平差距来分析,2001年江西省比全国低2322元,仅工业增加值就低1921元,江西省与全国人均GDP差额的82.7%是由于工业发展水平低所致。与中部六省中其他省份相比较也存在同样问题。如江西省人均GDP比湖北省低2592元,而仅工业增加值就低2034元,两省人均GDP差额的78.5%来自于工业;即使与安徽省相比较,人均GDP水平基本上一致,而人均工业增加值却低了462元。从这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中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经济落后省份的工业化进程状况将影响整个中部地区工业化的平均水平。
表5 中部六省人均工业增加值历年比较元
图2 中部六省人均工业增加值比较示意图
(二)经济结构指标。
1.GDP三次产业结构。从表6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农业比重一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高出10个百分点,1985年高出7个百分点;以后逐年有所下降,到2001年仍然高出3.7个百分点。如果剔除农业比重较低的山西省,则中部地区的农业比重会更高。但第二产业的比重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低6.7个百分点,2001年仍然低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1995年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0年前全国产业结构是二、一、三结构,中部省份也一样。1990年后呈现二、三、一结构,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但中部六省三产结构仍然是二、一、三结构,处于工业化初期。其中江西和湖南省甚至还处于一、二、三结构状态,尚属工业化初始期现象。在中部各省中,江西和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有些异样。江西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5年的32.0∶34.5∶33.5转变为2001年的23.3∶36.2∶40.5,呈现经济发达国家“三、二、一”的结构。这个结构似乎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湖南省由1995年的31.2∶37.2∶31.6结构转变为2001年的20.7∶39.5∶39.8结构,也基本上是三、二、一结构。然而这种结构并不一定是工业高度发达的结果,第三产业的虚高,实际上是在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表6 中部六省GDP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从对江西省的情况作进一步分析可见,江西省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1.6%下降到2001年的23.3%,符合工业化过程中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比重逐渐下降的趋势,但这个水平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1个百分点。目前,江西省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然而所占GDP比重却从1978年的38%降到2001年的3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0百分点。这不符合工业化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规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从1978年的20.4%,上升到2001年的40.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进一步考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表7),可以发现23年来工业占GDP比重基本上原地踏步,仅由26.6%上升到27.4%。因此从产业结构上判断,与全国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15.2∶51.2∶33.6相比较,江西省三次产业结构存在深层矛盾,产业结构层次低。
表7 中部六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历年变化比较%
根据表2、表6、表7,并结合GDP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可以判断江西省、湖南省工业化在全国和中部六省处于较低水平,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而湖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整个中部地区按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判断,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靠前阶段。
2.劳动力三次产业结构。根据表8,中部六省(除湖北省无统计资料外)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配,其结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是50∶22.3∶27.7,中部五省为54.3∶20.9∶24.8,参考S·库兹涅茨统计分析的标准模式判断,并结合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分析,可以判断,全国刚刚处于工业化中级水平,中部省处于初级向中级过渡的阶段。中部六省的河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仍占63%,湖南省和安徽省还分别占57.6%和57.5%,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山西省、江西省从该项指标判断则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
表8 中部六省劳动力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从江西省劳动力三次产业结构分析,2001年46.2∶23.5∶30.3的结构比例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还低于山西省1.1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位于第1位;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处于第3位,高于安徽省、河南省和湖南省;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位于第1位。但是江西省的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GDP都比较低,因此,该劳动力三次产业结构的状况,并不表明其具有先进性。
3.生产结构。从生产结构来看(表3),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和机械、运输设备占制造业的比重,只有山西和湖北省在第一项指标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在第二项指标上安徽和江西省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而湖北省则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总体而言,从生产结构和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河南省、湖南省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江西省、山西省、安徽省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阶段;湖北省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
4.贸易结构。根据表3,中部六省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都在10%以上、30%以内,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江西省为18.8%,在中部六省中位于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西省工业品的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难以促进出口的稳定增长。
5.城市化水平。根据表9、结合表2,可以判断中部六省基本上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但山西省、湖北省、安徽省已接近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湖南省踏入了工业化中级阶段的门槛。中部六省城市化平均水平为26.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4个百分点,最低水平是河南省(19%),其次是江西省(23.3%)。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工业化进程。经济欠发达是城市化进程落后的主要原因,反过来城市化滞后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江西省看,2001年第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为76.7%,即江西省非农化水平高出城市化水平约53.4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表明,城市化水平是高于非农化水平的。
表9 中部六省城市化水平历年比较%
注:安徽省、湖南省采用市镇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比实际水平稍高),其余省份采用非农人口比重。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评价方式对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所得出的结论有相互冲突之处。如果根据人均GDP来判断,中部六省均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就江西、安徽、山西省而言,明显处于工业化初级向工业化中级过渡的阶段。如果根据GDP三次产业结构来判断,江西、湖南省达到三、二、一结构处于工业化的后级阶段,但按照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判断,江西、湖南和安徽省都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湖北、山西、河南省则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如果根据劳动力三次产业结构来判断,江西、山西、(湖北省)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级阶段,而河南、湖南、安徽省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如果根据城市化水平来判断,六省基本上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如果根据生产结构和制造业内部结构来判断,河南、湖南省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安徽、山西、江西省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阶段;湖北省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如果根据贸易结构来判断,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均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
事实上,据以上分析指标判断各省工业化水平,其结果与工业化实际水平有较大差异,或夸大了工业化实际水平,或缩小了工业化实际进程。
三、提高中部区域工业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工业化滞后是中部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加速工业化是中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中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主要任务。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集中精力振兴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部地区实现崛起的首要对策措施。实现中部区域工业振兴的主要对策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大开放战略背景下,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工业结构调整和素质提升为主线,继续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尽快形成具有各省特色的优势产业群、优势企业群和优势品牌群;依托工业园区,大中小企业并举,形成工业发展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增加投入,扶优扶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加速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城市发展和建设,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一)振兴区域工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工业经济落后,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的落后。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常常是制约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特别是在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不断推进,我国已加入WTO的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观念保守落后,缺乏创新利竞争精神,必然坐失发展机遇,难以充分发挥发展工业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实现地方工业的振兴。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勇于创新,包括:(1)破除封闭保守意识,树立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思想;(2)破除地方保护和自给自足观念,树立开放、联合、合作的思想;(3)破除传统所有制观念,树立多种经济形式平等竞争的思想;(4)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扶植和依靠企业家的思想;(5)破除只顾眼前局部利益的思想,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振兴工业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结构优化升级之路。
结构调整包括工业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它是中部欠发达省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性问题。要适应工业化发展和市场竞争,必须对现有工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不同产业部门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主要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度,同时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结合地方实际,选择重点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产业,如江西省应有重点地发展食品工业、石油化工工业、汽车制造业、有色冶金工业等,贯彻扶优扶强方针,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使之成为江西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实现江西省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在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同时,应根据地方现实情况,不片面追求高新技术产业,而是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地方工业结构的逐步升级。
1.发展民营工业,调整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地方工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吸纳民间资本参与,这是中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也是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性举措。通过吸纳民间投资,不仅可以调整工业中的所有制结构,增加工业总量,而且可以有效地实现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如江西省轻重工业结构长期不合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说明江西省工业增长主要还是国有和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不足。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最适合民间投资。关键是要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减少人为的和环境上的进入障碍。为此需要做到: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加快国有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实现公有制工业与非公有制的多元投资主体的融合,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使企业改制有突破性的进展,民营工业比重有突破性的增加;对创业型和就业型民营工业采取灵活性扶持政策。
2.抓大扶小,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抓大放小,是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措施。中部欠发达地区大型企业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集中度低,这也决定了工业产品中名牌少,优势品牌规模小,品牌集中度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在结构调整中,一方面通过扶优扶强,重点扶持一批有优势和有可能做大、做强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的知名品牌,迅速提高企业的平均规模和竞争力;同时,通过联合与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引入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带动地方工业的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扶小促小,增强小企业的活力,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需要实施市场化的企业并购进行资产重组,形成优势产业群,形成大、中、小企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规模效应。
3.实施名牌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抓工业结构调整需要紧紧抓住做产品、做市场这个关键点,一定要培植龙头产品、竞争力强的产品,实施名牌战略,进行品牌扩张,优化工业崛起的产品结构,靠产品抢占市场空间,争取市场资源配置的主动权。
4.抢占制高点,改善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在欠发达地区的工业结构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如江西省制造业就占84.5%。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地方工业经济的总量水平。改善产业结构,要不失时机地在有优势的领域,加快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构筑工业发展的新高地、新亮点,在有限目标上实现重点突破。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改善产业的技术结构。
5.集中建设好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化是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需要。工业园区建设是工业振兴中的增长点建设,各具特色又功能配套的工业园区,要承载地方工业振兴的新起点。依托园区办工业,努力形成聚集效应,能解决工业发展中创新环境不足、投资不足、新增长点问题,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示范问题,城市化问题等。要依托城市办园区,工业园区建设与工业中心布局相适应,努力形成区域工业特色,减少工业中心和工业园区重复建设、结构雷同问题;要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实现园区功能多样化,提高工业园区经济贡献率。
(三)多渠道解决资金来源,增加工业发展的资本投入。
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和制约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部欠发达省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完全靠自身的实力在短时间内跨越式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是不现实的。除了国家专项基金、银行贷款、政府配套资金等,更多地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致力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工作,做好产业服务;规范和兑现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要认真研究国际资本的投向,做好项目开发工作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招商活动;要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投资手续,重在提供优质、快捷、透明的服务,在招商引资中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招商引资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2.通过积极组织公司上市、募集社会资本。有选择地对已完成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从各方面来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提高绩效,尽快使这些企业满足上市的条件,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同时要通过企业间的整合,加大上市后备资源的储备,并合理使用已募集到的资金。
3.开渠引流,大力促进民间投资。促进民间投资要进一步打开产业通道,消除不必要的产业领域限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任何方式进入,并为之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要鼓励建立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信用担保和贷款担保机构,为之开辟融资渠道。要进一步完善有关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体系,形成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搭建好吸引民间投资的平台,如构建项目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
(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加速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要推进中部区域工业化进程,必须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之具备自我生存与稳定发展的活力。只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才能更快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效地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地方政府应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增强为企业创新服务的意识,集中精力抓好宏观管理,制定有关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牢固树立创新是发展动力的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2)进一步重视科技人才。(3)加强专利保护,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4)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积极推进工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中部区域加速工业化进程极好机会。我们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促进工业化任务完成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当前,要加大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以企业信息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重要的技术路线。企业处在社会再生产的基础环节,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要与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重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使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实现从单项应用向集约化、综合化、网络化应用方向发展,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辅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帮助企业拓展生存空间,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信誉形象。同时,鼓励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要建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基础上,重视加快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引导信息技术在生产中进行广泛应用。
我国目前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加强基础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基础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的途径,主要是基础数据管理规范化,基本业务流程的科学化,企业业务处理过程法制化。
推进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应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因此,企业要注重引进和培养既熟悉基础管理,又精通信息化技术的相关人才;要重视对现有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同时还要求对管理者进行行为规范教育。通过提高基础管理信息化水平,在企业形成统一的行为方式、表达方式和共同的语言,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行动。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在企业从而在各个产业的广泛应用,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表征。不仅在工业领域要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而且在农业领域也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把信息与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传输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充分掌握市场需求、发展动态及各种信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在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精准农业的同时,积极研究和推广农产品深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更加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服务业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推进企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同时,要鼓励和培育信息高科技企业。把从事信息产业的企业作为重点来培育,扶持一批机制活、起点高、市场前景好、成长快的信息型企业。加快国有电子、信息企业的公司制改组、改造,大力发展民营电子、信息高科技企业,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努力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采取兼并、联合、租赁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电子、信息企业的改革。依托重点优势企业和科研单位,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六)加快城市发展和建设,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
目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城镇整体功能。包括建设现代化的城镇交通运输体系,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城镇水、电、气供应系统等。二是完善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拓宽城镇建设渠道,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三是进行城市工业的结构性调整。应当积极引导产业向城镇集聚,加快城镇产业的优化升级。四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为城镇工业发展创造条件。
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目前切实的选择是:(1)集中财力,加快省会中心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升级,结合各项政策,努力增加现有建成区域的人口容量;(2)加快副中心城市的功能调整和规模扩张,建成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省域副中心城市;(3)将一批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好、腹地发展潜力广阔的县(市)建成新的卫星城,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逐步吸纳农村人口,实现自我升级。通过城市体系的建设和功能完善,形成区域经济辐射体系的机制,在相互辐射和传导过程中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逐步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为了加快中部六省农村工业化进程,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把推进农村工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2)提高政府效能,弥补农村工业化条件的不足;(3)把产业发展规律与地区实际结合在一起,选准农村工业化发展与水平提升的突破口;(4)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有机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逐步解决工业化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问题。
(八)着力提升工业素质和效益,加快工业振兴。
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根本战略是实施新型工业化,关键措施是加快工业振兴。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完善工业发展条件和提高工业效益。要实现素质与发展的统一,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把提高工业素质和工业效益作为工业振兴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操作。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工业素质,夯实工业振兴的基础。要从宏观与微观双管齐下,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抓重点、抓关键、抓实事,从一个个企业着手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以带动区域工业整体素质的提升。着重于完善科技进步机制,增强对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员工素质,完善企业管理等。
2.提高工业效益,保证工业增长的质量。有效降低工业资源消耗,增加工业产出,充分挖掘工业增长的潜力,才能实现地区工业的振兴。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研究制定区域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工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企业要加强战略管理,明确经营方向和发展目标,减少决策失误;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3.注重产业协调,优化工业发展的条件,实现工业、农业及商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要跳出省域、市域、县域看协调,打破与市场经济、与产业互动发展不相适应的障碍,找到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和途径。工业与农业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贯彻,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产品必须通过工业延伸其产业链条,以增加附加值和增加值。工业加工、工业化生产运营,才是农业的出路。要从工业和农业两个方面一起来完善机制,以适应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工业与商品流通业的有效协调,是实现工业振兴的重要条件。工业企业要敢于利用国际、国内的物流企业,敢于依靠商业资本,敢于与各种商品流通商、各种咨询、服务中介机构结成战略联盟。
4.加快体制创新,完善工业增长的机制。中部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改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也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增长面临的紧迫问题。如果在企业制度创新方面继续落后,将再一次错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将无法应对全国统一市场竞争和加入WTO后的全球竞争,工业将难以实现振兴,中部地区将再次落伍。对民营企业,主要是通过政府管理职能转变,通过财税政策和政府服务等调节杠杆,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产品更新、品牌提升、市场拓展、管理加强。
5.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平台,保证工业人才的需求。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调动工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工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营造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对优秀人才敢于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构建与现代新经济相适应的体现创新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企业股权结构中,设置技术股、管理股,使知识资本转化为企业的资本和股权;改革和完善用人制度,促使工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战略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