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来居上论文,必由之路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全球化: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生产越来越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实现了世界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到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全球资源和市场的一体化才能使一国经济发展在目前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可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了“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在最有利的市场销售”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全球化的概念描述的是一种使世界经济接近于完全的市场这一理论上的理想的发展。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值得向往的结果是,效率提高,商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1〕“全球化是一场革命,它使企业家能够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在他希望的任何地方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全球化意味着许多好处:人们能享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新颖而便宜的商品和服务:控制经济信息的、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作人员能得到王公俸禄般的薪水:特别是贫穷国家成千上万的工人有机会过上体面的生活。”〔2〕

当然,经济全球化也使得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这必然伴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优胜劣汰。在激烈程度达到极至的国际竞争中,任何一国缺乏竞争力的产业或企业总避免不了最终被淘汰的命运。对于失败者而言,经济全球化则意味着伤害和痛苦。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声音,原因便在于此。但是,落后产业和企业的淘汰是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和贸源最优配置的客观要求。任何一个国家在享有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伤害和痛苦。

总之,无论你把经济全球化视为福音,还是看作灾难,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正如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约翰·H·邓宁所言:“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技术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3〕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也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4〕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它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本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利用几乎是不付费的后发优势以及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正如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学者埃里希·贡特拉赫和彼得·努能坎普所指出的:“全球化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增加了从经济上把本国发展成工业化国家的机会。”〔5〕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充分享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从而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更进一步讲,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赶超发达国家的唯一所能选择的必由之路。我们知道,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现代经济结构的不断产生和变革。而现代经济结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外在的,发展中国家要建立现代经济结构,必须积极从外部引进。否则,单纯或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以技术进步为例。现代技术创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必须也只能以世界上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前进的基础。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在始于西方工业革命的现代经济中,绝大多数经济技术和方法都发韧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发明专利的比重,1967-1979年只有0.004,1983年则下降为0.002〔6〕),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积极地进口这些技术和方法。固然,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技术创新也很重要,但这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国外现成的技术方法尤其是基本技术方法的基础之上。从实践来看,凡是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后起国家,无一不重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日本和韩国就是比较典型的范例。根据统计,1970-1990年,日本累计进口技术81498亿日元,1990年,日本的技术进口仍然大大多于出口。长期的技术进口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7〕“60至8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主要以引进为主,特别是80年代可谓是韩国技术引进的黄金时期。据初步统计,1981-1987年韩国引进的技术共2598项,是过去25年总和的60%;专利支付费约15亿美元,为过去25年总数的77%。”〔8〕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新技术产生和应用的速度大大提高,发展中国家如果不积极从外部引进技术而依靠闭门造车,将不断拉大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永远停留于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需要全球经济体系,更需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别无它途的唯一选择。

固然,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将面临外国尤其是发展国家的激烈竞争,但只要政策得当,发展中国家是可以取得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后来居上的。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问题上总是持悲观态度,认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几乎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竞争力。其实,这一观点明显地严重低估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力。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在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根据测算,过去10多年里发展中国家的单位工资率平均每小时不到2美元,而发达国家则为18美元,欧洲工人的单位工资是东亚工人的4倍,但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却不大。〔9〕固然,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等因素,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有所削弱,但影响程度并不大。如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无法抵消发达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优势一样,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也难以抵消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优势。一个不争的事实便是,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日益转向发展中国家,如果发展中国家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入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就可以不断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并赶超发达国家。韩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奉行开放型贸易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果,不仅成功地实现了产业演进和经济发展。而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了发达国家。目前,韩国已经成为“富国俱乐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一员,并且在汽车、半导体、信息处理、电信和核能等高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具备了一定优势。

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贸易战略愈开放、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愈深,经济实绩就愈优。反之,贸易战略愈封闭,与国际经济的隔离程度愈深,经济实绩就愈糟。1996年5月7日,世界银行发表的题为《世界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的最新研究报告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反之,面对经济全球化裹足不前,必然影响经济顺利发展。该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过去10年中,发达国家与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东亚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平均2%的经济发展速度,东亚以外的其它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也取得了平均1.5%的经济增长率;相形之下,那些较慢或缓慢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则相当迟缓。总体来说,快速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且增长稳定,过去10年间,前者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后者的50%以上。

三、新普雷维什主义可以休矣

与上述观点相反,在发展中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经济全球化持否定和反对态度。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这些人看来,全球化只是进一步剥削世界上的穷人和使富人更富的工具。”〔10〕中国的一位学者更是明确地指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常常是: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11〕按照这些学者的主张,发展中国家必须摆脱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束缚,走民族主义式的道路,并积极发展南南合作,以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取代全球经济一体化。

仔细考察上述发展中国家学者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观点其实不过是普雷维什“中心一外围论”的翻版。该理论的核心是当时的国际贸易格局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雷维什指出,当今世界分为两大体系,即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体系。中心国家是技术创新者、工业制成品生产者和经济利益获得者,而外围国家则是技术模仿者、原材料提供者和中心的附庸。两者的贸易关系是,中心向外围出口工业制成品,外围向中心出口初级产品。由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率高,制造业产品的价格低、需求收入弹性小,双方贸易的结果是经济剩余流向中心国家,外围国家处于受剥削的附庸地位,难以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割断同中心国家的经济联系,实行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坚持“集体自力更生”原则,以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同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体系相对抗。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已被实践证明是极端片面的,给以此为指导思想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就连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普雷维什本人也完全放弃了“中心—外围论”的核心内容—中心外围利益完全对立、外围要取得经济发展就必须割断与中心的联系的观点,转而强调中心和外围的相互依存性。在代表普雷维什后期思想的《依附、发展和相互依存》这篇论文中,他反对中心地区的财富基本上是外围地区创造的观点,认为这一观点忽视了中心地区巨大的技术进步的影响。普雷维什指出,中心和外围利益趋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地 区采用中心地区不断更新的技术同样会给双方带来无可置疑的好处”。发展中国要谋求经济发展。明智的做法不是“努力割断与中心的联系,而是明智地利用这个联系”。〔12〕

否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人士非常推崇目前正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流行的民族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认为这是“对第三世界前途的一种新的探索”。〔13〕不可否认,当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从理论上讲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作为一种发展道路从本质上讲却是反现代化的,是一种藉民族传统来排斥现代文明的非理性思潮。尤其是它往往同极端保守的宗教结合在一起,以禁欲主义的经义来压制人民对现代世俗生活的追求。

至于这些学者所提出的以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取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是不可行的。固然,南南合作和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排斥任何国际分工的发展道路相比无疑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实践表明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益处是微乎其微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南南合作的经济意义远没有政治意义那么大。早在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为满足排斥国际经济联系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市场需要,开始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但是,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成功的。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标志是贸易创造效应,它表现在区域内部贸易扣除贸易转移效应后的增加值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90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区城性经济集团的内部贸易额占区域贸易总额的比重一般都小于15%,而欧共体因家的这一指标1990年就已超过了60%。〔14〕这表明,即使不扣除贸易转移效应,各个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内部贸易增加值也是微不足道的,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发展中国家普遍收入水平低,国内市场狭小,难以大量吸纳其它成员国的商品。(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内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产品和工艺、技术结构性强,无法形成紧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关系。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一般成本递增快,合理经济规模小,也无法形成旨在分享规模效益的协议分工。(3)尽管组成经济集团的发展中国家之间一般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不大,但贸易政策、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的差别却很大。这种差别阻碍了经济集团内部贸易和经济政策的协调,往往使区域内部贸易和经济自由化的措施得不到实质或不能按时实施。另外,发展中国家经济集团的政策还面临以下两个特殊的障碍。其一,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关税是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甚至主要来源,这给区域集团成员国统一关税尤其是降低关税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其二,贸易和经济政策的统一往往造成苦乐不均,需要建立类似欧共体“农业共同基金”的机制给利益受损的成员国以补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力有限,难以承担这类基金所带来的沉重负担。(4)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在大多数产品上都不具有成本优势而是处于劣势,因此,在成员国的贸易由集团外转向集团内部之后,便发生严重的贸易转移效应。同时,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静态收益,从长远来看,通过贸易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目的更为重要。而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成员国一般技术水平都很低,缺乏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各成员国无法通过发展区内贸易而达到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目的。

不可否认,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所分得的“蛋糕”的分量不可能完全相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发达国家在目前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短期来说,发达国家分得“蛋糕”的分量要大一些。但是,绝不能就此认为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损害发展中国家,更不能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应当明确,经济全球化从总体上讲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它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大好的机遇。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握这一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参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否则,如果回归传统,像过去那样走内向型的发展道路,其结局也必将像过去那样,只能是停滞甚至灭亡。

注释:

〔1〕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996年3月23日。

〔2〕朗沃斯:《经济革命的痛苦代价》,载美国《芝加哥论坛报》,1996年10月6日。

〔3〕约翰·H·邓宁:《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载《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3期,第17页。

〔4〕路透社1997年2月18日英文电。

〔5〕德国《时代》周刊,1995年5月24日。

〔6〕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284页,经济科学出版杜,1987。

〔7〕The Bank of Japan,Balance of Payments Monthely。

〔8〕尤安山:《韩国的技术引进与“技术立国”》,载《世界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9〕费朗西斯·威廉斯:《保持领先地位的方法是不断适应新情况》,载英国《金融时报》1994年9月30日。

〔10〕德国《世界报》,1996年5月10日。

〔11〕房宁:《世界潮流中的国家利益》,载《北京青年报》1996年7月18日。

〔12〕劳尔·普雷维什:《依附、发展和相互依存》,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13〕房宁:《世界潮流中的国家利益》,载《北京青年京报》1996年7月18日。

〔1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3年5月号,107页。

标签:;  ;  ;  ;  ;  

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