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_大学论文

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_大学论文

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是热门话题,也是实践的洪流。然而,人们的认识仍不尽一致。

一、什么是大众化高等教育

有些人从西方文献里找出一点表象性论述,把大众化定义为适龄青年毛入学率的数量区段,也有人把大众化理解为低水平教育,还有人认为只能限于沿海发达地区。这些简单化的理解容易形成理论误导。大众化谈的是高等教育的宗旨、相关的教育结构和办学的机制。高等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教育结构要符合客观规律,办学机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共产党早就提出了教育大众化科学化民族化的方向。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周总理1950年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说,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又说,我们的教育是科学的,要有科学的内容。还说,我们的教育是民族的,要有民族的形式。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方针是,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可偏废。江泽民同志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十五大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大众化首先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方向,与教育的科学化民族化是统一的整体。仅仅从量的规定性讨论大众化容易流于片面。

二、教育的经济学观念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探索教育的经济学规律是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关键。中国教育界有甘于清贫和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文革以后一段时间里,有些人不愿意多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际上,高等学校面向经济建设,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已经作出巨大贡献。我们应当继续提倡甘于清贫追求知识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提倡围绕具体经济社会目标用丰富知识营养开出灿烂经济花朵的历史使命感。读书不是为了脱离劳苦大众,而是为了和群众一起摆脱贫困,这是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得到经济回报的周期缩短,知识本身的经济学规律将加快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既是第三产业中提供教育服务的交易行为,又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有丰富的个人回报和社会回报,就市场行为而言有强烈的外部性,对近期缓和就业压力和远期提高就业率,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育在经济学意义的有效性,取决于教育的个人回报率和社会回报率,这是收取学费、获得财政拨款和社区资助的理由。从个人回报来说,教育质量的标准是就业、晋升、创业和创新。离开这些标准,教育投资就会变成不良资产,数量质量都沦为空谈。就社会回报来说,大学是培养造就高水平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学校要适应学生就业需求,形成有特色的培养方案,使个人和社会教育投资较快得到回报。根据就业、创业和创新的要求,提供多样化的学制和多种培养方向;根据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反馈,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随着就业变化和知识发展,不断调整专业方向;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培养创业和创新的活力。学校在就业市场上打响自己的品牌,不断提高声誉,是取得教育投资效益的关键。作为公益机构,要学会预决算管理和成本核算,讲求效益,精简机关,后勤社会化。

政府要讲教育经济学,提高教育投资的社会回报率,个人要讲学习经济学,讲求学习投资的个人回报率。学生是纳税人或纳税人子女,学校应当得到一定数额运行人头费,学生的个人所得税应当得到一定数额减免,学校的发展、调整和拨款应当提到地方人代会议事日程。学生作为尚未完全独立的青年,家长可以给予资助。但是,高等教育对象已经是成年人,应当有自立意识,尽早开始打工和实习,取得工作经历。贷学金是不依赖家长掏腰包的自立求学途径。学习2年后就业, 工作一段再学习,应当成为多数人的求学方式。学生从少年开始打工,可以获得工作经验,增强学习动力,体验生活乐趣,懂得自立自强。

为了高效率利用教育资源,应当提倡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学习与研究结合,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另一种是学习与工作结合,走首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路。抽象地定义“学历”,把“学历”作为敲门砖,是浪费教育资源。一般来说,从中学开始每个人都要把学与思结合,学与做结合,学会了解情况、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发展研究型高等教育

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不仅仅为了让更多人捧起书本,维护他们受教育的权利,首先是为了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我国的现代化。

大众化高等教育一方面要推动就业,另一方面要推动创新。高等学校教师学生研究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能够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可以概括为知识创新,而技术创新则是看到技术发明中潜在的商业利润并首次在市场上实现。发展经济如果只抓技术引进产业化,抵御风险能力很弱;抓了技术创新,结合产业化,后劲仍然不足;我们应当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结合起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地方企业已经不能依靠避税或低工资竞争,每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都必须抓住自己特殊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不断创新形成特色。创新要靠人才,根本出路是在当地发展研究型高等教育。没有抽象的“教育质量”,能够解决当地问题的教育才是高水平教育。

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学生不仅要用功、听话,更要有活力。教学中既要说明真理的绝对性,又要说明真理的相对性,介绍认识的历史过程。鼓励独立思考,提倡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学习活的有用知识的好机会,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围绕学生就业环境的科研是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依据。学校的科研为当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大众化高等教育应当立足于产学合作。学校的办学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要跟上和适应甚至超前于产业的发展。我国产学合作对建设工业化初步基础作出过重要贡献。随着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需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产学合作形式。如高等学校建立有地方政府和产业界人士参加的校务指导委员会,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中心,开展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和技术推广,为企业培养人才,又从企业引进人才改进教学。理论和核心技能在学校里学习,技术和实践技巧在企业里学习。鼓励师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既保持与科技源头的牢固联系,又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组织高校群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高等教育为农民服务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我国80%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或小城镇,期望孩子通过高考进大城市仍然是普遍现象,形成人才单向流动的压力。而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又累积形成社会问题。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解决农村问题,归根结底要靠科技教育。农村地区的市场化和工业化需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要创业人才。市场不是封闭的,乡镇企业也需要高新技术产业化。这是中国教育的重大需求和重大机遇,会带来中国教育的重大变化。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要考虑如何为农村脱贫致富服务,我们还需要通过社区实业学校或社区高等学校把科技教育送到农村,让每家农户都有科技明白人。

农村地区大中小学教材都应当本地化。过去发展农业以解决温饱为主,围绕提高粮食产量,农林水气象部门分割,学科分离。现在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农林牧综合发展,农工商联合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同时注意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和农户的致富,可以采取公司加农户机制。随着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农林牧综合发展农工商联合经营,有可能成为新的就业方向,因而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地市县级的政府机构改革和教育科研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把当地各种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力量联合起来,实行农科教统筹,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现有高等学校资源,因地制宜办好二年制社区实业学校或社区高等学校,降低教育成本,使教学贴近就业,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延安窑洞曾经培养出共和国的栋梁,而对农村贫穷落后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发扬延安精神,才能探索出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的道路。

五、发展社区性高等教育

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和伟大复兴,就不能容忍我国中西部和内地长期处于贫穷落后和欠发展状态。社区实业学校和社区高等学校有可能成为发展的启动因子。通过市场经济的竞争,社会增强了活力;对竞争中的暂时弱者,社会必须给予关心。最有力的扶贫是科教扶贫,最重要的福利是教育培训。在城市化和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城乡出现一些与生产资料相对脱离的人群,他们掌握自己命运要靠与知识结合。

国务院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2000年大学毛入学率达到11%,这是科教兴国的重要号令。在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毛入学率11%大体上相当于全人口1%在校读大学, 这是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线。美国1950年越过这条线,前苏联1960年越过此线,西方七国1970 年均越过此线, 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拉丁美洲多数国家1980年越过此线,一些非洲国家在1990年越过此线。我们根据社区人口分布,考虑规模效益,合理规划高等教育,完全可能在2000年跨过这条标志线。由于高校合理规模大约在8千~3 万学生左右, 可以考虑以100万~300万人的社区范围规划发展一所高等学校。为了降低教育成本,避免求学过程人口过分流动和单向流动,应当大力发展社区性高等教育,促进大城市的卫星城和农村地区的小城镇快速发展。现有高等学校必须经历深刻的改革开放才能适应大众化的需要。师专、农专、高等职业学校等都应当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短周期低成本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结合发展的办学模式,成为科教兴国的前沿阵地。

办教育不能一哄而上,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需要经过许多年艰苦努力。然而,大力推广和普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有效抵御迷信活动泛滥和色情暴力武侠文艺横行,才能把群众的资金和注意力吸引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去。

回顾马克思主义对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提出的教育思想,对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规律有重要意义。马克思1866年写道,“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列宁1920年提出,把普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1978年说,“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高等学校对学生的承诺应当教给他们劳动本领,而不是改变身份脱离劳动。劳动者很光荣。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干部也是从劳动者中产生,克服困难锻炼出来的,不是大学摇篮摇出来的。干部必须有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始终立足于劳动者之中。不恰当和可能引起误解的承诺会带来毕业后的失落和怨恨,成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障碍。

社区高等学校应当把普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重点放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核心技能。不仅担当教育青年学生的任务,而且担当继续教育、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的任务,同时建立实验室和试验田,担当研究和开发的任务。

办教育最重要的是聘请校长,解决师资。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和发挥优秀教师作用;可以把科技人员也作为师资来源;更要组织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支援教师,可以采取轮换办法并给予经济上较充分的补偿。短周期低成本高等教育的师生比可以在1∶20左右。 关于人才竞争,一方面我们应当鼓励优秀人才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另一方面,应当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最近教学科研骨干较大幅度提高待遇是我国人事制度进一步打破大锅饭深化改革的先声。也反映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中一部分在知识产权保护期内成为商品,是对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认可,又形成对知识生产过程资金投入和精力投入的激励机制。过去称读书人为知识分子,随着教育的开放这个观念将逐步演变,知识分子要能够创新,能够生产知识。过去把经营者称为企业家,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这个观念也要改变,企业家要能够看到技术发明中潜在的商业利润,并有能力组织实现利润,人才政策最重要的不是挖人,而是培养人,使人才成长和流动。

标签:;  ;  ;  

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