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落实历史概念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概念是客观历史事实的抽象概括,它反映历史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特征。大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小到掌握每一个知识要素和知识点,都离不开掌握历史概念。如果说,学习历史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弄清历史概念就是最具体的基础工程。“万丈高楼凭地起”,离开历史概念教学,任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历史概念教学正在引起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为大家的共识。近年来,这方面的文章见诸报端的也不少,本文不打算就加强历史概念教学的意义作理论阐述,而只想就平时教学中怎样把历史概念教学落到实处作点粗浅探讨,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一、揭示概念内涵,就是要弄清“是什么”,给历史概念下确切定义。下定义一定要做到四个字,“准确、周密”,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为了弄清一个概念,教师往往要翻阅大量资料,如教学参考书、词典之类,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对各种资料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相互参照。如“井田制”这个概念,它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夏、商、周三代都实行过,“国有”不等于公有,因为国王是最大的奴隶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还分给他们的奴隶,“授民授疆土”。诸侯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但不能转让和买卖,“田里不鬻”,因为没有所有权,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和“纳贡”是维系国王和贵族的纽带,对奴隶主而言,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剥削他们的劳动果实,“井”和“田”都是古代计算土地的单位,“百亩为田,九田为井”,甲骨文中“田”字写成囲。这段话至少包含四层意思:井田制的性质;井田的使用;产品的分配;井田的本意。掌握这些还不够,还要联系井田制的瓦解,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生产力的提高,主要原因是鲁国国君承认私田主人对私田所有权(土地占有制的变化),直接原因是新剥削方式的采用(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这样,占有大量私田的贵族就转化为新兴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就转化为农民(阶级关系的变化)。而井田制的瓦解标志奴隶制度的瓦解。因为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井田制的瓦解也就是瓦解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二、拓展概念外延,就是要由此及彼,弄清还有什么。一个历史概念由众多要素构成,要素与要素之间不是无序的组合,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1.并列关系。如构成“工农武装割据”这个概念要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它们之间就是并列关系。即使是并列关系,也不能孤立地看一点,它们往往具有不可分性。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必要前提;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形式;根据地建设是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依托,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就可能重演历史上黄巢、李自成“流寇”的悲剧。2.包容关系。就是“总”和“分”的关系。比如上面讲的“工农武装割据”与党的领导及“三位一体”的关系。每一条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借助联想,展拓思维空间。如根据地建设,就可展开分析,然后归纳为①根据地党的建设;②政权建设;③武装建设;④经济建设。当然,每一条还可以细分,这样做要注意两点,一是先分析,后归纳,先展开,后收拢,不能漫无边际,“一发而不可收”,要适可而止。二是思维要缜密、有序,沿着既定的方向去作发散性联想,不能胡思乱想,想入非非,导入思维误区。3.因果关系。历史概念间的因果关系比拾皆是。如世界近代史《垄断组织的形成》,几个概念之间存在严格的因果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显而易见,几个概念排列顺序是不能颠倒的,有前才有后。当然,因果关系的情况很复杂,有根本原因、重要原因、直接原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因果倒置等。4.递进关系。几个历史概念之间不是并列的,而是程度上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或范围上渐渐扩大的关系,还以垄断组织的形成为例,从垄断的程度看:垄断某一经济部门→垄断国家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权→推动国家向外扩张;从垄断的范围看,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5.表里关系。“表”就是现象,“里”就是本质,常说的“由表及里”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发现本质的东西,进而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一般说来,现象容易发现,因为它是显性的,外露的,而本质不易察觉,因为它是隐性的,是隐藏在字里行间背后的“潜台词”。如父系氏族公社代替母系氏族公社,从现象上看,是亲属世系的变化,而实质上反映生产关系的变化,因为从妇女在氏族中占支配地位、亲属世系按母亲血统划分过渡到男子在氏族中占支配地位、亲属世系按父亲血统划分,反映人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变化,“乃是妇女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但如果说成反映生产关系性质的变化,又不对了,因为无论是母系氏族公社还是父系氏族公社,都还是实行财产公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生活,生产关系并没有产生质变。如,闭关政策这一概念,中国明清两代和同一时期亚洲其他国家诸如日本、朝鲜都实行过。从现象上看,它包括封建官府对对外交往的限制。如对开放通商口岸的限制、对外商活动区域的限制、对出口货物的限制、对船队规模的限制,甚至下令“海禁”(禁止人民下海);其实质却是封建自然经济在外交上的反映。根据我的体会,本质或实质往往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的演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寻找,或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还有代理人之间的矛盾要从他们各自投靠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去把握,如府院之争的实质就是美日矛盾的反映。
三、辨析概念差异,正确区别“这一个”和“那一个”。历史上同类相似的概念较多,选择题的四个备选项往往都是相似概念。而且,一般认为,备选项的迷惑性越大,选择题区分度越大,信度越高,怎样正确区别“这一个”和“那一个”?关键是要找出它们的差异,即同中求异,也就是似是而非的“非”。其实,历史上不存在两个同样的概念,就像世界上找不出两个长相完全相同的人一样,即便是双胞胎,也有差别,哪怕是极细微的差别,关建要抓住特征。概念特征差别主要有:①含义不同。如“人权”和“民权”,“人权”在英语里写作作Human Rights,“民权”写作Civil Rights。“人权”是人生来就有的,是“天赋”的,如生存权,自由、财产和反抗压迫的权利,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最初提出“人权”是针对教会宣扬的“神权”。“民权”是公民才有的权利,孙中山先生写过《民权初步》,把“民权”概括为“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资产阶级最初提出“民权”的概念是相对于“君权”,即“主权在民”不是“主权在君”。还有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相对于民主政治而言,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专制主义除了政治上的表现外,还有思想文化上加强控制,即文化专制主义。如明清时,专制主义除政治措施外,还包括八股取士和文字狱,而中央集权仅指政治措施。②适用范围不同。如维新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是由酝酿多年的改良主义思潮受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而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而戊戌变法运动仅仅指发生在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这103天里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显然,前者包括后者,后者是前者的高潮。③适用对象不同。如“内迁”和“南迁”,虽然两者都指中国历史的特定时期的民族迁移,“内迁”指东汉至西晋时期,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越过长城迁到中原地区。“南迁”是指从三国开始到南宋,长江以北的人民为躲避北方战乱,渡江迁往南方。还有少数民族出山定居,这都是落后地区人民迁往先进地区;中国历史上还有逆迁移,就是唐末五代时,中原地区的人逃到塞外(长城以北),无论哪种迁移,都有利于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
总之,在历史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在联系中掌握,最后达到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