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工业的持续发展与环境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发展论文,对策论文,能源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在开发利用能源的同时,也对自身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毁坏。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能源,使人类在获取和使用能源时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尚未完成,目前人均能源的消费量还很低,能源工业的发展仍赶不上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的需求。我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必将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在经济发展中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的局部的、区域性的及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把保护环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能源工业必须制定并实施能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走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一、我国环境状况及面临的压力
(一)环境状况与质量
自从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来,我国坚持执行了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控制环境污染,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有所增加的同时,比较有效地控制了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趋势,并使局部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蔓延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1.环境污染状况
(1)大气。城市大气污染呈煤烟型污染,污染状况是冬春季重于夏秋季、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大中城市重于小城镇。
1993年,全国烟尘排放量为14.16百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95百万吨,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范围在108—815微克/立方米之间,北方城市平均为40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为251微克/立方米,有38个城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300微克/立方米)。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范围在8—451微克/立方米之间,北方城市平均为100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为96微克/立方米,有10个城市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150微克/立方米)。
酸雨限于局部地区,降水pH年均值范围在3.94—7.63之间,低于5.6的城市占49.3%。
(2)水。废水排放以工业废水为主。全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污染超标,湖泊普遍遭到污染。
(3)城市噪声和固体废物。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十分严重,城市各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在城市噪声源中,交通噪声占31%,生活噪声占41%,工业和其他噪声占28%。全国2/3城市居民处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平活以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增长,1994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6.4亿吨,累计堆存量达60亿吨,占地面积为5.2万公顷。
(4)乡镇工业污染。据1991年完成的首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1989年乡镇工业主要污染行业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2万亿立方米,其中,烟尘排放量为30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2万吨,乡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8.3亿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0.4亿吨。
2.生态环境状况
(1)森林与草原。1988—1990年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28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3.4%,活立木蓄积量108.7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紧缺的矛盾仍未缓解。
全国严重退化草地面积约6700公顷,鼠虫害面积约4300万公顷,缺水草场面积约2600万公顷。
(2)土地。近年来土地荒漠化仍在发展,总面积约20.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179万平方公里,农田面积的三分之一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集中、程度重的地区是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
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每年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还在以50—70万亩的速度递增。
(3)气候变化。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常年偏高,冬暖明显。
(4)人体健康。恶性肿瘤是城市地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其中肺癌死亡率最高。呼吸系统疾病是农村地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大气污染则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二)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
(1)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承受着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压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但人均耕地仅0.085公顷。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碱化、土壤侵蚀,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约30公顷的速度递减,耕地有机质量逐年减少。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首要任务是要解决我国近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严重超载,存在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
(2)我国林业资源的供求矛盾突出,森林生态功能较弱。尽管我国在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方面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的森林资源仍十分有限。目前全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1公顷,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3%,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约8.4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0.9%。
(3)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城乡生产、生活用水紧张。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耕地面积占全国64%的淮河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因此,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由于缺水,许多农田得不到充足的灌溉,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受到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近300个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000万立方米以上,北方有的地区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4)我国的海洋环境污染在加重,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沿岸海域特别是一些港口、海湾、河口及靠近大城市的海域,受陆源排污、海上倾废和海洋开发活动的影响,一些海域富营养化加深,赤潮灾害增多,海洋环境的污染加重。由于近海过度捕捞,致使许多高产鱼种年产量大幅度下降,一些传统经济鱼类种群生态衰退。如无得力措施制止这种短期行为,近海渔业资源将难以恢复再生增殖能力。
(5)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燃煤所致大气污染给我国带来沉重的环境压力。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资源等因素决定了我国能源长期以煤为主的基本格局。为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我国的能源消费必将大幅度增长,而大量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将愈加严重。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列居世界前几位,并且还呈上升趋势。如在燃烧技术和煤的转换上没有大的突破,燃煤所致环境污染问题将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6)工业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工业化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工业化起点低,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仍较落后,工业化的进程还需大力加快。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大量的各种工业生产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中国防治工业污染的任务也更加艰巨。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业欠帐太多,投资困难大、技术难度大,治理污染滞后的情况近期内难以解决。
二、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
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基本格局,决定了中国能源的发展不仅受到运输能力的严重制约,而且将面临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
由于大量燃煤,产生了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1993年,全国烧煤排放烟尘9.91百万吨,排放二氧化硫16.15百万吨,分别占全国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0%和90%。
由于大多采取了高排放的简单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法,导致了区域性大气污染的发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挥发的碳氢化合物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造成了区域性的环境酸化。目前,我国酸雨的分布与二氧化硫相似,即以城市为中心向周围农村地区扩展,并呈加重趋势。
随着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范围的拓展,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消费的急剧增加,中国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正在不断扩大。1980年,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1985年上升为10%,近年内的统计还将有所增长。虽然,目前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尚较低,不在被限制之列,但今后研究我国能源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急剧增长这一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加重了环境压力
我国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这无疑将加剧能源开发利用所致的环境污染,使能源面临的环境压力更突出。
从能源生产方面看,首先,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很小。其次,我国一次能源转换为二次能源的比例还不高。众所周知,电力是当今世界上较清洁、安全的能源,使用电力将为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控制做出积极的贡献。1990年,我国发电消费的煤炭占煤炭总消费量的30%,远远低于美国的86.3%,英国的76.1%的水平。1993年,全国发电消费的煤炭占总消费量的比例提高到34%左右,但比例仍然相对较低。再者,我国电力生产过程中能源转换效率低。虽然经过努力,我国电力生产的供电煤耗近年来有了较大的下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1993年,我国电力生产全国平均供电标准煤耗是417克/千瓦时,仍比世界先进水平高了近100克/千瓦时。
从能源消费方面看,我国人均能耗低,但单位产值耗高。虽然我国人均商品能耗仅为世界平均的40%,但单位GNP的能耗比之世界发达国家高出4—5倍。除去价格不可比的因素外,突出反映了我国能源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很低,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30%。由于终端用能设备落后,尤其是各类燃煤锅炉、窑炉和民用灶热效率很低,使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加重了环境的压力。集中在城市的中、小型燃煤设施,燃烧效率低,又无除尘装置,大量污染物排入大气,加剧了城市的大气污染。
(三)农村过量消耗生物质能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的农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能源消费市场。接近9亿人口的农村地区对能源的需求极大,而供应严重不足。1992年,农村消费的能源达5.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总消费量的30%以上。而这一数字还远不能真实反映农村能源市场的消费能力。即便按最低限度需求估计,农村生活用能仍短缺20%。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要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占世界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此,农业生产必须摆脱传统的耕作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这就必然会使农业生产耗能大幅度增长。随着改革开放,乡镇工业能源消费量正在直线上升。可以预见,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及急速发展的乡镇工业这些方面构成的农村能源消费市场,对能源的需求还将急剧增长。
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将近一半是非商品能源,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80%依靠生物质能,1992年,我国烧掉薪柴11029万吨标煤,秸秆13549万吨标煤,生物质用作燃料的过度消耗,将引起生态破坏,产生严重的环境恶果。我国每年烧掉的薪柴量,大于合理采樵量的一倍之多,致使森林植被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引起许多地区气候恶化。大量秸秆被燃用而不得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这种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是我国农村能源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
(四)核扩散将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又一环境障碍
核能相对于化石燃料来讲,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开发利用核能,也是我国改善能源供应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能源需求量较大,积极发展核电是必要的,是缓解煤炭运输矛盾、减轻燃煤所致污染的环境压力的明智之举。考虑到长远的能源供求问题,核能是我国下一个世纪最有希望替代化石燃料的重要能源。
核能的开发利用对环境仍存在着潜在的威胁。世界上诸如美国三里岛及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增添了公众对核能运用安全可靠性的疑虑。核能应用的安全状况制约着核能发展的速度,也将是我国中远期能源工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预先着手研究核泄漏预防控制、核废料贮存处理等有关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三、我国能源工业必须坚持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一)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经历了各种经验教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从被动的公害防治中逐渐发展形成了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
1.世界环境与发展战略的形成
人类在最初的经济发展中,采用传统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发展模式,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只是由于人为的污染尚未逼近自然环境容量的耐受极限,潜在的环境危机没有被认识。
60年代末,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污染达到了严重程度,环境问题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十大公害事件”,给人类敲响了环境恶化的警钟,引发了第一次“环境热潮”。这一背景下,召开了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环境大会,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次大会唤起了世人的环境意识,被誉为人类环境历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此后,首先是工业发达国家开始了认真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当世界跨入90年代后,虽然经过一些国家治理污染的努力,使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得到缓解和改善,但全球的环境状况仍在继续恶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人类在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的长期实践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范围和深度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一致意识到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并且产生了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基于这种共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次大会形成的“持续发展战略”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标志着世界环境与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2.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随后,我国正式成立了环保机构,着手制订环境保护有关政策,开始了现代环境保护工作。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
70年代后期,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开始调整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经过多年的探索,既摒弃了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牺牲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又没有照搬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
1983年底召开了我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会上把保护环境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战略思想。1984年,国家确立了“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经济指导方针,为实施持续发展的战略奠定了基础。1987年发布了对环保工作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纲领性文件——“中国自然保护纲要”,这标志着持续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发展。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讲座并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中国现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将成为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准则。
(二)中国能源工业必须坚持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中外历史经验已经证明,能源环境问题与能源工业发展问题相辅相成,实质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发展的能源作为其支撑,但以环境作为沉重代价的能源发展方式难以持久,而孤立地就环境论环境,不寻求能源发展,社会经济难以发展,环境保护也缺少物质基础。因此,为使社会经济与人类环境相互协调,中国能源工业必须坚持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近年来,我国在能源开发利用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制定并实施了有利于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
——继续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
——努力改善能源结构和布局。
——厉行节能,加强能源管理,推进节能技术改造。
——能源工业的发展,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积极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加快农村能源和电气化建设。
——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率。
——实现能源价格合理化。
——扭转大量燃煤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和农村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的生态恶性循环。
四、我国能源工业的持续发展与环境对策
90年代,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时代,也是全球性环境危机日益逼近的重要时期,挑战与压力、机遇与希望共存。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我国2000年的环境总目标是: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为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城市环境清洁、优美、安静的目标打下基础,逐步使全国环境状况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的改善相适应。
涉及能源环境保护的具体目标是:
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320亿吨左右,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4%。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000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达82%,城市居民燃气率达到6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7亿平方米。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3.2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37%。
城市环境噪声达标率达到60—70%。
全国森林总面积达到约164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7%左右。
根据以上目标,从我国能源资源和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能源与社会经济和环境作为一个彼此影响又相互联系的整体,研究提出我国能源环境保护的战略对策。要坚持能源工业持续协调的发展战略,在能源开发利用的各个方面,制定并实施有利于改善环境技术经济政策,在发展能源的过程中减缓或解决能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同时,继续落实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采取多种手段有效地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
1.把环境保护纳入能源发展规划,实施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保护作为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能源发展的规划之中,是坚持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三同时”制度的重要环节。根据我国能源环境的特点和现状,吸取中外的历史经验教训,研究制定能源经济环境整体优化的总体规划。
2.完善和实施我国能源环境法律法规,强化环保管理工作
完善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依法强化环保管理,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成功的经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源发展任务重,环境保护问题突出,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则相对较低,环保工作必须走法治之路,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强有力的环境政策,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1)能源建设项目无论是新建,还是扩建、改建,都要认真执行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制度,特别是在初步环保措施审查和峻工验收两个重要环节把好关,做到在环境保护上不欠新帐,预防新环境问题的产生。
(2)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对排放污染物超过标准的能源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并确保其返回用于污染治理工程。
(3)能源行业有关建设项目的标准和管理规定日趋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查工作已经纳入法制轨道,通过对环境影响的科学论证评价,使能源结构布局和规模较为合理地体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环境管理中的一项改革,它以签定责任书的形式,规定了各级行政领导在任期内对当地环境质量应负的责任。能源部门要求下属各企业将环境保护目标纳入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书和经济承包合同中,使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任务得到层层落实。
(5)为谋求整个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考虑到我国现状,治理污染必须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以集中控制作为发展方向。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的同时,能源系统各企业不能放松本身的污染治理,而应运用这一原则,对能源生产和利用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逐步实行,获取最大的环境效益和全社会的综合效益。
3.实施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针对能源供应紧张、能源利用率低的现状,国家实施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把节能放在重要位置上,努力改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提高能源转换与能源利用的效率,以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
(1)能源工业的发展,应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力争把更多的煤炭转变成清洁的电能,提高煤炭转换成电力的比重。到2000年,发电耗能所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要由现在的1/4提高到1/3。
(2)努力改善能源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水电,加快发展核电,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及潮汐电站等可再生新能源,同时也要积极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力图减轻能源发展对环境的压力。
(3)改善煤炭洗选加工和利用技术,优先开发生产低硫优质煤种,大力推广民用型煤,逐步普及城市煤气,尽可能减轻煤炭开发利用所致的环境污染。
(4)努力提高能源转换的效率,减少电力生产过程中一次能源损耗。在新建高效低耗发电设备的同时,限制凝汽式小火电的发展,有计划地进行“以大代小”更新改造、安排安全、经济性能差的小机组报废退役,有条件的改为供热。到2000年,全国发电设备供电煤耗平均比1990年降低60克/千瓦时。
(5)积极推行热电联产,鼓励企业回收利用余热资源,发展城市集中供热,降低分散低效小型锅炉在城市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减轻大量烧煤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状况。
(6)因地制宜,在农村开发多种能源,增加农村商品能源的供应,提高用能效率,节约生物能源,扭转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
(7)研究、推广各种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在能源开发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各个环节,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既要提高能源转换技术的效率,也要改进终端用能技术。如改造耗能高,热效低、污染重的锅炉和工业窑炉,推广循环流化床锅炉,采取措施提高发电效率,以及在各行业采用节能新工艺,降低能耗。
(8)依靠调整产品价格、投资倾斜等手段,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严格限制和禁止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发展,对现有此类企业进行整顿和治理。
4.确立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环保战略
能源各行业应认真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确立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环保战略,坚持走综合治理的道路,以求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在灰渣利用方面,首先在能源系统内部扩大用灰能力,在建设工程中用灰渣筑路填方,开发灰场复垦种植,推广坑口电站灰渣回填新技术;其次,注意开展与其它行业间的横向联系,推广灰渣在筑路、农业和土地回填方面的利用,逐步扩大灰渣综合利用面,大幅度提高灰渣利用量;同时,继续开发分离灰渣有用成份的技术,利用漂珠生产保温材料等。
在污水治理方面,采油污水处理后回注地层,洗煤废水实现闭路循环。核工业矿山废水处理率的提高及电厂干式输灰和高浓度湿式输灰技术的推广应用,既能大量节约生产用水,又减少废水的排放量,综合效益显著。
5.改革农村能源政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本着“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大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扭转农村缺能状况,使农村生态环境转向良性循环,这是农村能源政策改革的方向。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小煤矿和小水电,利用各种新能源,增加农村商品能源供应,是改善农村能源供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继续扶持乡村小煤矿发展的同时,要采取得力措施,引导其走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道路。
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灶,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效率,这对节约生物质能,减缓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沼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农村能源。积极发展沼气,可以缓解缺能地区的生活用能问题,节约大量薪柴和秸秆,同时还可以提供含有大量氮、磷、钾等养分和有机质的废渣做肥料还田,改善农田质量。
薪炭是中国农村的主要燃料之一,大力营造薪炭林,是解决农村能源不足,促使生态环境转为良性循环的又一重要途径。为此,要落实政策,合理规划,选择速生树种,利用一切荒山、荒坡和不宜发展农业的土地,辅以适当的栽培措施,加速营造薪炭林。
6.依靠科技进步,防治能源所致环境污染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耗结构,使能源格局日趋合理,以利于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推广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化害为利,转废为宝,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以获取尽可能大的综合效益。
研究解决燃煤电厂的经济脱硫、大量污水的治理利用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项技术,努力防治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完善方法体系,为环境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加强环境保护与能源开发协调发展的软科学研究,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促进能源发展决策的科学化。
7.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能源环境保护工作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市场机制将在我国经济活动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因此,在强化管理的同时,应着重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能源环保工作。
能源价格对能源的开发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能源的消费状况,也影响着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技术。通过合理的能源价格,将促进改善能源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工作,有利于减轻能源所致环境污染。
征收排污费,是法律规定的一项强化环境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运用这一手段,长期控制排污总量,征收所得费返回用于污染的治理,促使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状况。
8.大兴植树造林,提高环境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植树造林,提高森林植被,可以增强环境的自净能力,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另一重要途径。森林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二氧化碳储存库。加强植被保护,对于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缓解能源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更为至关重要。
我国实行全民义务植树制度,绿化面积逐年增加。举世瞩目的“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已初见成效。此外,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长江中上游和沿海防护林等大规模绿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它提高了环境容量的耐受极限,对我国的能源发展乃至对世界环境改善必将做出重大贡献。
9.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促进能源环保工作
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我国在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做好国内的环保工作,尤其是在能源工业的发展中,将着重防治燃煤所致各种污染问题。但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源行业担负着开发能源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是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同时,考虑到工业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的恶化负有更多的责任,为国际合作做出更多的切实的贡献也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为此,要加强国际社会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援助。
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加速国内能源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采取技贸结合的方针,在引进国外设备的同时,注意引进适用的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逐步实现国产化。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争取更多的外国资金,促进我国的能源与环保协调发展。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愈加重视,投资项目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引进国外资金的重要条件。在大力发展能源的同时,我国将继续做好防治环境污染的工作,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更大的财力和物力,并争取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经济援助。
我国能源各部门还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与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系,沟通科技信息。
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持续的能源发展之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祖国的明天,需要更多的能源;世界的未来,应该有更美的环境。大力发展能源,努力改善环境,不仅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对世界人类进步的贡献,利于当代,功在千秋。
标签:环境污染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工业污染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煤炭污染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煤炭行业论文; 能源效率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持续改善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世界城市论文; 环境论文; 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