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应用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的临床比较论文_王学永

强迫症应用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的临床比较论文_王学永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人民医院 261041

摘要:目的 针对强迫症使用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方法 本分析选择86位首诊于我院的强迫症病人,他们于2016年3月到2016年12月,各分43位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前组使用帕罗西汀,后组使用氯丙咪嗪进行诊治,比较二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出现率。 结果 观察组病人总有效率93.62%,不良反应出现率5.87%。对照组病人总治疗有效率53.42%,不良反应出现率25.87%。据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在治疗后第四周和第八周的评分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因P<0.01,以上两组病人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副作用)出现率的临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两相对比,前者在病症疗效、不良反应方面更加优良,在改症治疗上值得选择。

关键词:帕罗西汀;氯丙咪嗪;强迫症;临床研究

强迫症又叫强迫性障碍,是医院精神科经常遇到的一种关于神经系统的病症。同时引发心理疾病,需要通过药物、心理和危机干预等手段到专业科室诊治。规范化治疗很重要。同样,药物选择对症治疗强迫症,是目前临床上的重中之重。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两种药物的临床使用和比较分析,确定它们的疗效、副作用等,以便于更好的应用临床。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医院临床比较多的用到氯丙咪嗪,也是传统的做法,但是有报道发现该药副作用较多,疗效并不是很明显。而帕罗西汀针对改症作为后起的治疗药,客观反映效果不错。

基于以上,本次研究从2016年3月到2016年12月的86位患者中,分别选取43位按组(观察组、对照组)对照,采用两种药进行分析,来进一步确定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的临床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选择:

在2016年3月到2016年12月的时间段内,选取86位来院治疗的强迫性障碍病人进行研究分析。所有病人皆符合《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人强迫症量表评分皆超过16分,且排除并发内外科器官病变患者、情感性精神类症状患者、哺乳及孕期女士等人员。

86例患者,男士39人,女士47人,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9±5.26)岁,患病时间10个月-20年,平均时间(11.41±0.57)年。该86例患者知悉并同意本研究,同时报医院批准通过。两组病人每组43位,其强迫量表评分、生理心理及患病时间等资料的比较差异(P>0.05)皆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分析比较。

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服药十周,五周为一个分期,期间不可使用其他药物。对观察组病人使用帕罗西丁(20毫克/片),对照组则使用氯丙咪嗪(25㎎/片)。前者起初用药量一片20毫克,每周增加半片10毫克,两周后增加到2-3片即40-60毫克,不超60毫克用量。后者起初用药量一片25毫克,随后据病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用量不超300毫克。

3. 分析判断:

根据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已知86例患者的病前评分,还需要对治疗五周与第十周的分别进行评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著、好转和无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Y-BOCS评分表,对比治疗前评分,治愈的标准是其评分下降不低于80%,显著的标准是评分下降不低于60%,好转则下降不低于40%,此外低于40%的则为治疗无效。

由此,总治疗有效率=(治愈+显著+好转)÷43×100%;副作用出现率=副作用发生数总和÷43×100%。最后在对以上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表示,其比较实用t检验,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没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治疗结果

使用帕罗西汀的观察组,治愈10人,显著15人,好转12人,无效6人,有效率86%;使用氯丙咪嗪的对照组,治愈7人,显著9人,好转14人,无效12人,有效率69.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 Y-BOCS评分

据该症状量表评分,观察组治疗前评分(21.35±4.28),治疗中第五周评分(13.47±3.27),治疗后第十周评分(7.61±1.97);而对照组相应分别为:(21.24±4.37)、(16.53±4.59)、(10.85±3.25)。两组病人不管是治疗前后,或者在第五周和第十周的评分比较差异(P<0.01)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不良反应(副作用)出现率

使用帕罗西汀的观察组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具体为:口干2例,恶心1例,乏力1人,嗜睡1人,不良反应出现率11.6%;使用氯丙咪嗪的对照组有部分不良反应需要减量等吃处理,相比较观察组,还增加了视物模糊、便秘、排尿困难等副作用,具体为:口干3例,头晕1例,嗜睡2例,恶心2例,出汗1例,便秘1例,视物模糊1例,排尿困难1例,不良反应出现率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三、讨论

强迫症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不宜发现并参与治疗的疾病,在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现代,病例出现较多,其增长也较快。该症表现为由于强迫思维导致的强迫性的动作经常多次出现,并伴有焦虑。医学方面针对强迫症的机理研究,有人近年提出不排除病人5-HT功能低下的可能,与其中脑缝际底节通路有关。

本次研究中的两种药物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均为针对5-HT的摄取抑制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病人神经对该物质摄取,增加其浓度,达到治疗效果。帕罗西汀出现较氯丙咪嗪为晚,后者为传统临床首选药物。所以,

经过本次对两种药物的临床治疗比较,可以看到二者均可用于强迫症的治疗,但是无论从疗效的总有效率,还是副作用出现频度和轻重程度方面,帕罗西汀更具优势,不良反应少且程度小,没有出现便秘、视物模糊等副作用。所以,帕罗西汀安全有效,病患依从性更好,利于治疗并康复,可以优先采用治疗强迫症。

参考文献:

[1]廖更生. 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患者的疗效对比[J]. 临床医学,2016,36(6):60-61.

[2]吴爱靖,安琦,乔素婷. 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B05):85-86.

[3]刘丽红. 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8):183-184.

[4]刘红,李勇. 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临床对比分析[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s1).

论文作者:王学永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1

标签:;  ;  ;  ;  ;  ;  ;  ;  

强迫症应用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的临床比较论文_王学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