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传统村落建造方法对场所精神的营造策略研究论文_李敏玉

探析传统村落建造方法对场所精神的营造策略研究论文_李敏玉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摘要: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的建筑在空间设计以及建筑风格、技术都逐渐的趋于相似,因此传统的建造方式以及地域性特征也在逐渐的消失,由此出现了一种无场感,也就是所谓的本土场所精神缺失。在本文中主要以场所精神做为主要视角,同时以中国的传统建造方式作为切入点,来寻找传统建造方法中场所精神的那一部分,由此找出传统建造方法传承存在的新措施以及本土空间在现代化设计前提下的新设计思维。

关键词:传统建造方法;场所精神;本土营造;村落传承

0引言

全球化的发展,工业化设计以及建设技术开始慢慢的代替了传统的建筑建设方式以及方法。在设计方面,建造出现的批量化、可复制化以及无差异化,因为急功近利出现了照搬抄袭的情况,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致使建筑建造无法有效的关注到地域文化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由此地域的差异性也逐渐的成为单一性的国际模式;与此同时传统设计思维与技术开始,慢慢的流失,这种结果直接导致了我国传统的工匠以及建设技术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同时也丢失了匠人以及技术所承载的精神,工匠精神萧条。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对场所精神的研究是比较晚的,最为有名的就是学者沈克宁的著作《建筑现象学》,该书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这两种学说的主要理念就是通过五感的综合知觉以及总体体验来实现场所的构建,再有就是陆绍明的《建筑体验》,其对场所精神作出了更为近代的解释。而在当前,传统建造方法现代化应用方面的理论并不是很多,其主要是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资料《考工记》、《韩非子》、《营造法式》及《天工开物》等书籍中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然而还没有形成更为详细的应用策略。

1.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该方面的著作会比较多,主要有拉夫的《场所与无场所性》,段义孚的《场所与空间》以及论文《地理学、现象学和人类性质的研究》。而在这些著作中能够把研究深入到建筑领域的则是西蒙,并且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其第一部著作则是与他人合编的《住所、场所和环境》。比西蒙更早而且研究更为透彻的则是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在该著作中其更为系统的探讨了建筑现象学。再后来又出版了《存在、建筑、空间》、《居住的概念》等著作,虽然著作是独立的,但是其思想确实连贯的,并且一脉相承。

2传统村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工匠精神的弱化

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工匠通过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从而实现精益求精以及更为完美的精神理念。其目标主要是为了打造本行业中最优质的产品。

当今社会追求 “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企业要想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则需要工匠精神的不断充实,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2.2 传统建造技艺的丢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建筑技术不断更新,传统的建筑技艺不断流失,大部分村落在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保护观念,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机械模仿,导致传统建造技术工艺的失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传统建筑材料的落寞

工业化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不断出现,严重冲击了传统建筑材料,如夯土传统自然的建筑材料逐渐被混凝土以及新型建筑材料所代替,致使村落地域特色缺失、空心化,同时商业开发无序,传统村落文化肌理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传统村落场所精神的淡化。

3场所精神在村落传承中的营造策略

3.1 思想性营造

传统的建造技术要求在场所精神进行营造时一定要要对转换设计思维予以重视,而且还需要通过自我感官来对这种“诚意”的方式通过由内到外”的形式来在设计中予以充分的体现,而这种有外到内的设计就必须要求设计师提前将空间内部的情结提前进行收集,然后通过取舍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转化,使其与场所空间产生共鸣,但是在环境进行融入时,必须要实现对场所的特性来进行充分的营造,而且还需要降地域性作为物化表现的前提。再有就是对文化的融入的探讨,需要对地域特性空间进行深入挖掘,并且将其对认知以及行为的深远影响进行研究,从而来找出空间所具有的认同感。

传统的建造技术中其场所的精神与环境的结合必须通过地域的材料以及建造的技术来“物化具象表现”。建造技术及建造技术之下的材料是与地域和文化最直接的对话,这就需要对地域性的材料以及建造的技术进行深入的解读,由此来对其背后的文化含义进行挖掘,如果材料以及技术来当做一个载体来进行对话,那么就尤其要重视其在精神层次的具体展现。传统建造技术对文化的融入还要着重“空间认同感”的把控。地域性的具有特性的空间影响下的人的行为。对环境和文化的体验实际上是地域性和特殊性的体验,这就是在以地域视角为前提下去延续了场所的“认同感”,体现地域性的特殊性从形式、材料、尺度、色彩、嗅觉等具象体验和抽象体验的总和,形成空间的“特性”。

3.2艺术性营造

将现代技术融入到传统建造技术中,其最为高级的状态就是产生场所精神,这种说法在我国被成为“场所意境”。因此必须从整体上来对感觉和把控,而要实现这一点设计师必须要以设计营造出的角色来对深刻的体验生活,通过对情感与造物的关联进行观察,把似有似无的内心情感通过物化的方式进行设计,由此实现参与使用者“移情”的果效,因此本课题的目的就是从传统建造方法的整体意境中中来探究“似有似无”的营造规律,然后再以“移情设计”的方式来延续传统建造方式的现代化应用。

3.3技术性营造

空间的施工技术要求其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还要充分满足空间需要,因此在空间建造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进行科学的选择。而且对于设计不同地域性空间,还要充分实现因地制宜,具有选择的来对其进行应用,因为传统的建造技术与材料大多都是土生土长的,所以这种材料和当地的人群不管是在设计空间的情节上,还是在观察的具体体验上都会形成一种特定的熟悉度以及认同感,再有就是气候、自然色彩、温度、湿度以及嗅觉记忆都具有空间特性,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必须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语境予以充分考虑。

4总结

面对全球化的设计环境,单一化的国际模式已经使得地域性开始变得的模糊,而我国的传统村落建造方式下的技术材料以及审美也在逐渐的被边缘化,甚至是走向了式微。但是通过对传统建造方法的改变空间的“无场感”设计,则对现代化技术在传统建造方法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勇.场所精神视角下传统建造方法的现代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2]钱金霞.追求空间共鸣[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吴亚楠.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的体验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4.

[4]毛兵.薛晓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修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吴亚楠.论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

[6]中国传统造物方式在当代设计语境下的失语现象透析[J].刘小路.创意与设计.2013(06).

[7]论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J].吴亚南.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11).

[8]地域性空间设计中的情结编排[J].杨茂川,何玲.艺术百家.2013(04).

[9]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关于王澍建筑作品的思考[J].王苒琳,白旭.价值工程.2013(08).

[10]建筑创作中的空间情节——水御堂空间情节与电影创作的关联性思考[J].张威,姚刚.华中建筑.2009(08).

论文作者:李敏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探析传统村落建造方法对场所精神的营造策略研究论文_李敏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