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怎样对待“奢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奢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好几家美国的中英文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北京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览的消息。这个展览堪称集近几年中国奢华消费之大成,其中有68万元一张的双人床,298万元一辆的德国手工制作名车,上千万元的珠宝,顶级古巴雪茄等等。据说目标客户来自各大城市,而那些消费不起的普通民众参观之后则说,看看这些品牌到底有多奢侈,给自己的生活增加新的奋斗目标。
最近几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以几何级数增长,全世界的奢侈品大公司都瞄准中国市场,不仅仅因为中国市场人口基数大,奢侈品消费者的绝对数量多,而且中国人现在充满着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心态,从南到北,几乎都在尽情享受从高消费中所得来的快感。而这种快感,在被中国传统崇尚节俭的文化长期压抑之后,显得更加冲动和疯狂。
这是一个国家在初步发达之后,不注重文化传播、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念之后,很自然地产生的一种思想和行为。上世纪末,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本杰明·史华慈教授就说,开始席卷一切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将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耶鲁大学的著名教授罗伯特·莱恩也有同样看法,他认为,即将向全球蔓延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将使人间的亲情和友情荡然无存。
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注重的是获取豪华消费的结果,看到社会中存在的奢华消费,在个人心中引起的是羡慕和自惭,于是希望用疯狂工作来获取这样的消费等级,就像顶级私人物品展览中的普通观众一样,他们羡慕这些豪华物品的使用者,他们希望也要攀比上这样的消费群,因为他们误以为这就是社会的精英。不过,他们不是去享受或者说是对这一个获取财富的过程感兴趣,而是只对结果有兴趣。这样的话,这种热情就导致获取财富是生活的唯一目标,至于亲情和友情都会成为获取财富的一个方式。一旦现有的社会条件无法满足这种快速致富的欲望时,就有可能铤而走险,通过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来攫取财富。反正,不管是打工还是贪腐,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快速致富,以便于豪华奢侈地消费。
我们的媒体在渲染这种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这些奢侈品的宣传提供了足够的版面,使这些宣扬消费主义的人士可以在普通的大众阅读物上宣示自己的主张。其中有媒体谈道,“根据我们调查,全球奢侈品的消费市场正从英、法、美、日等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因为中国已经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富有阶层:中国的千万富翁约有38万人,亿万富豪超过1.2万人。另外,中国还拥有一个由1000万高级经理组成的高收入阶层,他们需要有不同层次的商品和服务。”
请注意,这里说出了一个事实,就是英法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奢侈品消费向中国转移。这是一个事实,不是因为购买力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财富的转移过程,而是在经历过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危害,西方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物质主义对于社会发展的危害,有意从宗教观念到生活理念进行遏制,回归简朴,甚至于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但是在面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危害面前,中国又一次地在消费理念上落后,不是超前消费,而是拾人牙慧。
多年以前,我接待过来自中国的农民企业家,来美国访问以穿着左手袖口上没有拆去商标的西装为荣。今天我到中国,在乡村的公路上看到某地的一个村长坐在自己最新的宾利轿车上得意洋洋。两者虽然相隔十多年,但精神内涵和文化水准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中国目前的消费主义波涛中的一朵浪花。
我的一位华人朋友不久前从洛杉矶回到上海,接待他的老朋友穿着价值一万多元人民币的西装,说话间满脸堆出名牌的笑容。经过几天的耳濡目染后,我的这位朋友也拿出一万多元人民币跟着朋友去买了一套西装,以享受名牌带来的“感觉”。但是回来后在美国生活了一个多月,思想又回来了,想来想去觉得自己用一千多美元去买一套西装太傻,太浪费。
美国是一个注重实际的社会,很少用服装或日用品来摆谱,美国人的所谓牛仔裤文化就是这样风行全世界的。但是到了中国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被中国的消费主义所同化。很多在美国生活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去中国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会习惯于那种奢华消费的方式,回到美国又感受到美国普通人生活方式的那种素朴简约真好,回过头想想那种花天酒地,简直是一种堕落。
标签:奢侈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