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旅馆与生态旅游——青年旅馆模式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适用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馆论文,青年论文,适用性论文,自然保护区论文,在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青年旅馆运动”的概念在我国旅游界的传播,青年旅馆建设及运作受到旅游行业的普遍关注。与传统旅游企业有极大不同,青年旅馆不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而是要求以企业为依托,推行实践教育理念,进行文化传播。青年旅馆运动与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青年旅馆模式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有一定适用性。
一、青年旅馆运动概述
青年旅馆运动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教育活动。它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主要基于与当时西方工业文明相对抗的回归自然运动。由于对城市资产阶级生活的繁文缛节和享乐主义的否定、对僵化的社会习俗的厌弃和逃避、对大自然的热情向往、对清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个人独立性的成长等诸多原因,导致了青年生活哲学的彻底转变,促使教师及青年把兴趣转向了广阔而美丽的乡村——真正的教育天堂。在假日,各种青年团队和学校学生,以坐落在有重要自然教育意义的地域或游览区域内的青年旅馆为驻足点和野外学习中心,他们背起简单的行囊,打着自己的旗帜,或由自己组织,或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了大自然,进行远足和漫游式、探索式的学习。
最初西方青年旅馆主要通过对分布在乡间的中世纪古堡的改建,或通过由社会及个人捐资设计和修建的旅舍,为本国或别国的青年学生旅行团或零散青年学生,在乡村以徒步或骑自行车的方式进行旅行、漫步和探索世界时,提供友善、廉价、简单、清洁、卫生的食宿条件和交流场所。由于它的住客有一定年龄限制,主要面向青年学生,故称之为青年旅馆。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经济实力及需求的变化,青年旅馆的设施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依据不同的服务设施及收费标准产生了青年旅馆分级制度,极其简朴与提供高标准舒适服务的青年旅馆同时并存。在这期间,学校教室、宿舍、教堂、农家房舍、仓房、狩猎小屋、帐篷、灯塔、游船甚至是山洞等,也曾为不拘一格的青年旅馆所改造和利用。同时,青年旅馆在功能结构上也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尤其是为区别于一般廉价旅馆,青年旅馆突出了文化和教育功能,教师团体对青年旅馆的运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旅馆的管理者、青年旅舍协会负责人多为教师(或曾任教师的人)兼任,他们能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进行管理和指导。青年旅馆提供公用房间、厨房设备,使青年学生的自我服务和相互交流成为可能,有的还提供小型图书室和实验室,使学生们在当天野外采集的各类标本能得到及时处理和研究。
青年旅馆之所以发展为世界性的青年运动,主要在于其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化、国际化和有组织性,也在于其思想的广泛传播:
始终如一的教育理念 青年旅馆提倡以大自然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极力推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以轻松的形式将文化及传统的精华通过潜移默化,引导青年自助及助人;青年旅馆活动需要身体力行,与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的其他各国青年人相处,取长补短,学习热爱大自然,实践环保;进而言之,更有助于培养当代青年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至高境界(国际青年旅舍联盟秘书长刘兆祥)。青年旅馆以创造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青年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发现、思考,继而形成个人价值观、独立人格和行为方式,开创了实践教育之先河。
青年旅馆融入了青年自己的理想、信念、生活哲学及兴趣 尽管青年旅馆通过《青年旅馆手册》上的一系列规定,如禁烟、禁酒,晚上10点熄灯等,来规范和引导青年的行为,但青年旅馆既轻松又严密,既自由又受纪律约束的风格和氛围对青年仍有极大的吸引力。自律、自我教育、自力更生、责任感、参与、实践、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之间的平等互助等一系列特征,使青年旅馆住客作为一个群体而有别于一般旅馆住客。青年旅馆开发了大量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日本青年旅馆住客的重要活动“烛光礼”。在该活动中,青年们秉烛承诺:
——我们愿意从事简朴旅行,从中发现未知,开阔我们的生活视野。
——我们愿意遵守青年旅馆规则,保持良好的表现。
——我们愿意互相帮助,努力为国家的福利贡献力量。
——我们愿意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以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尽管这类活动带着有意制造特定气氛和吸引力的目的,但这种承诺既体现了一种严肃的自我教育,也融合了青年自己的生活哲学和兴趣。在青年旅馆建设和运作过程中,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资和青年自愿者的义务劳动,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奉献精神。
已故印度总理尼赫鲁曾以青年旅馆协会资助人的身份指出:“……男女青年在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从事这种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熟悉本国的地理特色和历史丰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建设印度的宏伟计划及正在发展的变化应有所了解。……不是作为好奇的旅游者,而是作为印度的子孙,带着崇敬和参与者的热情去发现我们这个国家。”(1956年)
勿庸置疑,不管在哪个国家,青年旅馆运动对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强化个人责任感,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年旅馆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化、国际化、网络化和有组织性 青年旅馆支持者甚广,除每年世界上有超过3300万人次使用青年旅馆外,从达官贵人、平民百姓、教师团体到小学生,从其建设、运作到思想的传播和发展,社会各个阶层都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青年旅馆活动的社会性。
青年旅馆从1907年起,在近数十年中,从欧洲发展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风靡世界,并以各国青年旅舍协会、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和青年旅舍会员卡的形式构成其国际化、网络化的组织。1998年,我国广东率先建立了三家青年旅馆,成为国际青年旅馆运动开始向中国大陆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青年旅馆运动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旅游有天然的联系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在自然环境中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并负有责任感”的一种旅游活动。从广义上讲,生态旅游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包括了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修学旅游等各种形式的旅游。自然保护区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地区。由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脆弱性,旅游开发、社区发展与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保护区把生态旅游作为争取公众对保护区的支持、把保护问题与当地人民的需要联系起来的优先项目,不仅考虑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而且还特别强调其社会效益,即通过规划和管理条例来规范旅游者和社区群众的行为,并通过环境教育项目在旅游者和社区群众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培养环境忧患意识,改善人们的行动方式和内容。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与以自然教育为宗旨的青年旅馆运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其主要特征归纳如下:
比较青年旅馆运动与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和功能、活动基础、旅游者行为方式等特征,可以看出,青年旅馆运动从性质上应属于生态旅游范畴的一种青年修学旅游,从表象上则体现为一种旅游企业模式。作为企业,传统旅游饭店主要强调其经济效益,而青年旅馆则集公益事业、旅游企业和实践教育功能为一体。这不但要求企业在功能结构上有所改变,而且还要求企业对其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价值观重新进行选择。引进青年旅馆模式,对于带动目前自然保护区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向符合自然保护需求的更加理性和更加理想化的方向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三、青年旅馆模式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适用性分析
我国自然保护区大多地处偏远,受现代工业文明冲击小,社会经济不够发达,自然保护工作普遍受资金不足的困扰。生态旅游的开发,目的在于通过旅游收入吸纳外部资金,促进自然保护工作和当地社区经济发展。其理想状况是,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收入增长,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形成从旅游——资金——促进保护——社区发展——环境魅力增加——旅游等诸要素之间的良性循环。
然而,旅游开发与自然保护之间并不总是相互促进的,旅游业经济利益与自然保护始终存在着矛盾。主要表现在:
(1)旅馆、停车场、道路等交通服务设施的修建,造成大片原始自然景观的破坏;旅游交通网络和车流的喧嚣,一方面使自然保护区和生物栖息地产生条块分割和破碎化,生物栖息地的孤岛现象愈发严重;另一方面产生视觉、空气和噪声污染,自然景观和旅游环境发生变异。
(2)在资金缺乏的自然保护区启动生态旅游,一般都需要外来资金的投入,而且由于其原有基础差,则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量大,需要投入资金量大,从而旅游门槛人数高。这势必引起:A.投资商为获得投资回报,必定追求大规模、大众化的旅游活动。这与生态环境脆弱、有一定环境容量限制的自然保护区,要求控制进入人数,开展小规模、低密度的旅游的目标相矛盾。B.外来资金若成为主要旅游投入,则旅游收益就主要为投资商所控制,当地社区群众和保护区难以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受益者。
青年旅馆运动 生态旅游
基本理念回归自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寓教于回归自然,集科普、环境教育、游憩为一
游、寓教于乐体、寓教于游,促进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
活动基础乡村、郊野等自然环境自然保护区、海岛、少数民族文化区、郊野
功能探索、学习、开阔视野、强身建体、促进不 求知、求新、猎奇、放松、健身、陶冶性
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性、环境教育
游客行为有一定组织性和纪律性,用《青年旅馆守提倡自助旅行,参与性强,通过规划、管理
则》引导青年,提倡徒步、骑自行车旅行, 和环境教育计划规范游客行为、渗透可持
自力更生、追求简朴生活、主动、自律、续发展价值观,支持环保
支持环保
影响部门教师团体、青年学生、社会各阶层 旅游地、旅游企业、环境组织、保护区管理
者、旅游者、社区群众
规模增长迅速、以青年学生为主体 增长迅速、涉及面广、青年学生占相当比
例,但从环保角度出发要求控制其规模和
密度
环境问题热爱自然、支持环保、青年旅馆建设地点、 要求游客和社区群众加强环境意识、支持
建筑设计、用材等追求与环境的和谐生态保护,基础建设设计生态化、节能、
环保、环境容量有一定限制
态度理想主义、积极热情、主动参与、体验、社区群众——有一定损失,如禁止滥用保
自觉行动护区资源,但若解决了旅游发展的收益分
配问题,则绝大多持支持态度
旅游者——被规范的,参与方式既有主动、
也有被动,态度各异
(3)由于旅游者、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一些旅游者、经营者的活动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污染和破坏。同时,由于仅仅强调由自然保护区单方面在游客和当地社区公众中建立、提供和推行的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计划,单方面通过建立、改善公共关系及宣传系统来促进对保护区的支持,因而决定了在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问题上,保护区的社区公众和游客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参与的状态,环境教育计划和宣教系统也因此不能实现最优效果。
在不同的自然保护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加以控制和解决,引进青年旅馆模式也有一定适用性。
青年旅馆崇尚自然与简朴,符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社会经济基础现状
青年旅馆的设施依经济状况和需求分各种档次,但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崇尚自然与简朴始终是其基本特色和风格。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基础建设中引入青年旅馆建设模式,能保证自然保护区在本地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对旅馆档次、交通方式等的控制,整体把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强度,以减少对外来资金投入的过度依赖,控制对保护区的土地利用规模。例如,可以按青年旅馆模式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农场、林场等单位的场部部分空余房屋进行改建,主要增加合符现代标准的卫生设施,配备清洁、舒适的宿舍用品,增加公共学习室(有条件时成立宣教中心)等,突出其文化教育功能,从生态环境利益和环境教育目的出发,制定青年旅馆的管理规则及住客守册,以传播青年旅馆运动的理念,安排兼职或专职管理员……。相对于建设新的较高等级的旅游接待设施来说,因地制宜建立青年旅馆所需的资金投入低,基本上可由保护区自己解决。另外,在当地农村住房较好的前提下,可用自筹资金等方式,通过一定改善工程建立农家旅馆,并把农家旅馆纳入青年旅馆体系,便于保护区进行统一管理。
这样,一是把旅游启动资金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降低了旅游门槛人数。在环境容量一定的条件下(设环境容量大于门槛人数。若环境容量始终小于后者,则旅游开发必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的,这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应予以绝对保护),旅游门槛人数越低,则越容易收回投资,也越容易获取经济效益。同时,旅游可进入人数及其层次通过旅馆的形式、内涵等也可得到一定控制,从而使旅游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协调。二是由于尽量利用了当地原有设施,从而减少了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以及对保护区土地的征用,保证在构成旅游收益的六大要素中,在吃、住方面的主要受益者是保护区和当地社区群众。三是青年旅馆提倡徒步、骑自行车等环保型旅行方式,对道路及相关设施标准要求低,有利于减少各种污染和破坏,促进环境保护。
青年旅馆运动教育理念培育的具有特定的行为方式的特殊旅游者群体,是自然保护区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的小规模、低强度生态旅游的首选目标市场
自然保护区由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地貌景观的多样性,使之成为理想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最好的野外教学中心和环境教育基地。自然保护区对提倡以大自然为教育中心,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青年旅馆有特别的吸引力。也是各类学校学生学习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进行自然教育、生态教育、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
由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决定了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生态旅游不可能向高密度的大众旅游方向发展,必须控制保护区的旅游进入人数、精心选择和设计旅游活动方式、线路、甚至选择去旅游者。而以青年旅馆的教育理念培育的、具有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以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青年旅馆住客作为一个较高素质的群体,应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首选目标市场。青年旅馆住客崇尚自然简朴、热爱大自然,自律自助、富有责任感、能自觉实践环保,相对一般游客来说,他们在保护区的活动方式更符合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自然保护区在旅游企业建设上,应通过引进青年旅馆模式,结合区域旅游形象设计、旅游项目开发和环境教育计划等,主动培育适合本区生态旅游特点的主要目标市场。
受一定纪律约束的青年旅馆住客他们自律、支持环保的行为模式和活动内容,还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它将以实际行动展示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无形中将影响其他层次游客和社区群众的行为和价值观,从而促进环境保护。
青年旅馆模式对自然保护区社会文化发展有积极影响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引进青年旅馆模式,实质上是进行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其结果势必对自然保护区社会文化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传播产生一定影响。
通常,旅游地文化传播表现出以下特点:
A.文化传播结果的不平衡性。旅游地是文化交汇的舞台,旅游者通常是异域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尽管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但由于旅游者作为匆匆过客,走马观花,旅游地本土文化难以对他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当地社区群众长期接触各类旅游者,受到的文化冲击是长期的,异域文化通常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其影响程度要深刻得多,表现出文化传播结果的不平衡性,其结果甚至使某些以文化特色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地面临丧失原有特色的可能。另外,从旅游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旅游地通常有曲意迎奉旅游者文化需求的趋向,体现出一些变异的“表演”性文化特征。
B.文化传播的单向性倾向。文化传播结果的不平衡实际上也体现了一种单向性倾向。主要是影响力的悬殊造成异域文化向旅游地的单向传播,改变了旅游地原有文化结构和特征,使文化多样性消失。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引进青年旅馆模式,将有助于改变生态旅游过程中文化传播的不平衡状态和单向性倾向。首先,青年旅馆运动的宗旨与生态旅游的回归自然、支持环保、环境教育等方面的目标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其文化概念及特征具有趋同性。因此,作为外来文化的青年旅馆模式不仅没有改变自然保护区的原有文化结构,而且更强化了自然保护区的总体功能,体现了它的实质。其次,自然保护区将以青年旅馆为文化中心引导青年,向一切青年旅馆住客传播青年旅馆运动思想,强调他们的责任感,传播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行动方法,从而强化了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影响,使旅游者和旅游地之间的文化传播达到一定平衡。第三,作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项目是它的重要特色。但由于该项目通常由保护区单方制定、推行和实施,体现出单向性特点,使社区群众和旅游者均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引进青年旅馆模式,能使社区群众站在青年旅馆、农家旅馆经营者角度,承担推行青年旅馆理念和环境教育计划的责任,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也使得青年旅馆教育理念和自然保护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社区文化的主流。同时,青年旅馆住客由于其本来具有的特点,必定积极参与环境教育项目,从而使保护区宣教系统充分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