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基本切入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切入点论文,形象论文,国家论文,知行合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行合一”指提出良好的理念与在现实中践行此理念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中国哲学历来推崇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只有将其有关全球治理的美好理念付诸实践,才能称得上“负责任”,这也是有效提升国家形象的关键和切入点。
“和谐世界”理念是负责任大国的精神产品
中国是“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者。这一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为了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惊叹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没有聚焦到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制度贡献上。然而,对于大国而言,不仅要提供物质产品,还需提供具有其特征的精神产品、制度产品。因此,“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不仅要参与全球治理,还要提供公共物品。这里的公共物品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还包括无形的精神产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儒教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应当主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应当积极促使国际社会除民主和平之外有更多元的奋斗目标。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时代特征: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是世界并不安宁,国际社会仍然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首先,一些传统的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依然此起彼伏。据联合国最新统计资料,由于武装冲突和暴力犯罪,全世界每年有74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天有2000人为此而丧命。其次,世界贫富分化在一定范围内仍有加剧之势。“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已从1971年的25个增至当前的49个,世界饥饿人口已经达到10.2亿。再次,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水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自然灾害的频发成为威胁国际社会的重要问题。在2000—2009年间,全球共发生了3852起国家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事件,超过78万人死亡,近20亿人受到影响,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约为9600亿美元。最后,国际治理体系的滞后问题相当突出。
在上述背景下,国际社会普遍希望加强合作,期待中国能够做出表率并在观念贡献和实际建设方面发挥更积极的引导作用。为此,中国一方面提出“和谐世界”理念等汇集中国智慧与普世价值要素的重大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在联合国维和行动、打击海盗、国际救灾等全球治理领域身体力行,充分彰显出“知行合一”的特质。这一过程是中国实力上升的自然产物,也是中国责任意识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首先,“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有利于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使中国在世界深刻变革之中掌握战略主动,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国家形象不仅关涉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其在国际体系中的话语权重。“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关于世界发展前景问题的重要战略构想,表明中国要将增长的综合国力转化为国际制度的权力。其次,“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提供了解决国家间矛盾、处理全球性问题的新思路。“和谐世界”理念通过在国际社会引入“和谐”的处事准则,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政治二元对立的政治文化,将以和平、合作为内核的“和谐主义”内化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价值观。第三,“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视角。中国真正从战略层面将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全面互动:在国内积极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社会推动建立“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的自身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了我国内政与外交的战略性统一。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
中国是“和谐世界”理念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实践者。作为“实践者”,就是要发挥“行胜于言”的表率作用,发挥角色示范作用,当国际社会认同某国代表世界进步潮流、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并能体现“言必行、行必果”的负责任品质的时候,该国就会在国际社会形成一定的国家形象亲和力和道德感召力。今天,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已经不仅仅是提出抽象的原则,也包括直接进入冲突地区帮助相关国家实现和平稳定,并在热点问题调解、承担国际紧急救援任务、维护国际航道安全等多领域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表明中国的外交战略已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进入到“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的历史新阶段。
在传统安全领域,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贡献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2010年是中国军人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0周年,是中国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10周年。这20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10年,即冷战结束后的最初10年,西方政客和学者热议的主题是“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然而,中国却以自己负责任的态度默默无闻地在冲突地区为实现世界和平而努力。后10年,即进入21世纪的最初10年,国际社会谈论的焦点则转换为“中国责任论”、“中国机遇论”。实践证明,中国的历史没有终结,日益发展的中国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支柱力量。此外,中国外交特使穿梭于世界主要冲突地区。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已派出中东问题特使、朝鲜半岛问题特使、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和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等多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为世界和平的实现而积极斡旋。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当其他国家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中国不但给予物资援助,还派出救援队直接参与人道主义救援。2004年,中国建立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开展了对外援助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紧急救援行动,向受灾国提供各种援助共计近7亿元人民币。2009年5月,中国政府发表首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专门强调“减灾的国际合作”。近6年来,中国政府累计开展对外紧急救援行动近200次。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任务需求,中国国际救援队将于今年完成扩编工作,队伍规模将由230人增至480人,并增加相应的现代化装备。此外,为打击索马里海盗以维护国际海运安全,中国参加了由24国组成的“打击索马里海盗联络协调集团”,并先后派遣6批远洋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2010年1月28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索马里海盗问题联络组”全会,批准了中国与欧盟、北约等海上力量在“国际推荐通行走廊”内进行分区护航合作的原则共识,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有资格以轮值主席的身份领导国际反海盗行动。
在全球发展领域,援助危困者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贯延续,也是中国政府和人民致力构建“和谐世界”的具体实践。今年是新中国开展对外援助60周年,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向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并向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捐款,支持这些组织开展多边援助活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高度重视对发展中国家人才的培训工作。中国共向7万多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提供了政府奖学金。中国还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培训人员12万人,培训内容涵盖经济、管理、农业、医疗卫生、司法、教育、环保等20多个领域的150多个专业。“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增强了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深化了与受援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南南合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事实一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不仅提出,而且正在用实际行动推动实现“和谐世界”这一人类发展的崇高目标与尊严使命。
在全球舞台,国家形象的提升不仅在于你说了什么,更在于你怎么做、做什么。中国重视多边主义,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切实履行大国责任,使国际社会越来越感受到中国的和平之心、助人之意,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自身的默默奉献中得以提升。总之,在全球化时代,良好国家形象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就中国而言,只有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与提升国家形象的外宣战略进行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才能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