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航集团302医院肿瘤科 贵州 安顺 561000)
【摘要】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在应用抗肿瘤药物后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以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6例肿瘤患者为对象。观察患者在使用抗肿瘤药物之后的临床不良反应,统计不良反应类型,归纳不良反应的年龄层次。结果:针对患者使用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调节激素平衡类药物组的发生比例最高达96.15%,其次为细胞毒性类药物组85.71%,最后为调节生物反应类药物组69.23%。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不同年龄分组来看,壮年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76.92%,青年组其次为85.71%,中老年组的发生率最高达92.4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肿瘤患者选择抗肿瘤药物,需要重点关注青年和中老年患者群体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更换药物,将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关键词】肿瘤患者;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056-0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126例肿瘤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68例,女性患者为58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5~60岁,平均年龄为(42.36±5.59)岁。病例包括:25例乳腺癌,35例肺癌,5例食道癌,5例宫颈癌,10例鼻咽癌,46例直肠癌。
1.2 方法
对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依据患者在治疗期间所选择的抗肿瘤药物类型分组,主要为:细胞毒性类药物组(35例)、调节激素平衡类药物组(52例)、调节生物反应类药物组(39例)。对比使用何种类型的抗肿瘤药物对肿瘤患者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对肿瘤患者的年龄区间进行划分,以15~29岁为青年组(21例),以30~45岁作为壮年组(52例),以46岁以上作为中老年组(53例)。对比各年龄层患者在使用抗肿瘤药物之后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对肿瘤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影响结果
针对患者使用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调节激素平衡类药物组最高达96.15%,其次为细胞毒性类药物组为85.71%,最后为调节生物反应类药物组为69.23%。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肿瘤药物对肿瘤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结果见表1。
3.讨论
抗肿瘤药物都均有一定的毒性,在杀伤癌细胞的过程中,也容易引发健康组织细胞受到致命伤害,因此也容易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通过抗肿瘤药物与其辅助用药的搭配,谨慎地使用预防性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强肿瘤患者的临床用药依从性,确保肿瘤患者的生命尊严。因此,需要更为精准的对比采取何种类型的抗肿瘤药物对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更高,以及抗肿瘤药物对不同年龄段肿瘤患者的不良反应占比。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针对患者使用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调节激素平衡类药物组的发生比例最高达到96.15%,其次为细胞毒性类药物组85.71%,最后为调节生物反应类药物组为69.23%。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不同年龄分组来看,壮年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76.92%,其次青年组为85.71%,中老年组的发生比例最高达92.45%。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针对肿瘤患者选择抗肿瘤药物,需要重点关注青年和中老年群体的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尽量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更换药物,将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参考文献】
[1]黄灵,马卓.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N].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06):545-549.
[2]朱荣辉.我院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与防治[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6):99-100.
论文作者:朱跃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抗肿瘤论文; 发生率论文; 肿瘤论文; 类药物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