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系统回顾与思考_金融风暴论文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过程的系统回顾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金融危机论文,过程论文,国际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9)10—0005—18

2008年,爆发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被迅速地卷入进去,经济运行情况直线坠落。时至今日,危机在全球的影响已有消退迹象,中国已艰难地从危机中恢复过来。危机是如何冲击中国经济的?中国采取了一些什么样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虽然在事中作过很多分析,但在事后有更多的数据支持,可以做更多的检验,从而把问题分析得更加透彻。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频率很低,危害极大,对发生和影响过程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总结,可以为以后防范和应对危机提供重要借鉴。

一、新世纪第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基本情况

美国的金融危机开始于2007年,开始阶段是次贷危机①,其影响是局部的,主要限于金融领域和美国本身,对中国影响很弱。然而,美国的状况随后却在不断恶化,房价下跌的幅度在加大,次贷的违约率在上升。到了2008年9月,随着一大批巨型金融公司陷入困境,次贷危机演变成了金融危机。9月14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因为收购谈判“流产”而申请破产保护,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已垮掉3家,此后不久,另外2家投资银行也陷入了困境,没能幸免于难。9月16日,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美国国际集团(AIG)因财务困难被迫接受政府救助,从而暂时躲过一劫。危机的影响迅速向世界各地漫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遭受了严重影响,众多国家金融体系纷纷陷入困境,实体经济急转直下,其影响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

1.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降至低位

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几乎是即时的,并且影响很大。就在危机刚爆发的2008年第四季度,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则大幅下滑。2009年第一季度,各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没有好转,有些国家还进一步恶化。

全球的工业生产指数大幅下降。2008年9月同比下降1%,12月降幅达9.5%,2009年3月降幅达13%,之后的降幅有所缩小,但仍超过10%。发达国家下降幅度更大,2009年前5个月的降幅均超过了15%(见图1)。

美国经济深度衰退。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按环比折年率计算下降6.3%,是1982年第一季度以来降幅最大的,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5.5%,为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工业生产从2008年9月开始降幅明显增大,同比下降6.4%,第四季度下降6.7%,2009年1—6月各月降幅均超过10%(见表1)。

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显著恶化。2008年第四季度,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环比分别下降1.8%和3.6%,其中欧元区同比和环比均为199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2009年第一季度欧元区和日本分别下降2.5%和3.8%,均为连续4个季度下降。从2008年9月开始,欧元区工业生产环比降幅连续5个月超过2%,同比降幅从2008年12月开始达10%以上,2009年1—5月均超过15%。日本工业生产的环比降幅更大,从2008年11月开始,连续4个月大幅下降,均在7%以上,2009年1—4月同比降幅均超过30%。

金融危机后,南非、巴西、俄罗斯、韩国、墨西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均大幅下滑(见表2)。

2.失业率不断创出新高

2008年9月,美国失业率为6.2%,比年初上升1.3百分点,12月升至7.2%,2009年6月已达9.5%。欧元区失业率也是如此,2008年9月为7.7%,2009年5月上升为9.5%,上升幅度比美国小一些。日本的失业率相对较低,由2008年9月的4.0%上升为2009年6月的5.4%(见图2)。

3.进出口贸易大幅减少

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的进出口大幅下降。美国出口由2008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4.3%下降为第四季度的3.4%,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16.8%,4—5月下降21.4%;进口由2008年第三季度增长12.6%到第四季度下降7.3%,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26.4%,4—5月下降31.1%。欧元区情况与美国相似,日本的下降幅度则更大(见表3)。

4.价格快速下跌

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大幅下挫。以2000年为100的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指数由2008年6月的462.8下降至12月的165.3,下降64.3%;非能源价格由299.4下降为181.9,下降39.2%(见图3);纽约期货市场轻质原油价格由每桶133.48美元下降为42.04美元,下降68.5%。

证券价格大幅下挫。美国道琼斯指数由2008年8月的11544下降至12月的8776,下降24%,2009年2月再降至7063,累计下降38.8%。欧元区的情况也是如此,比如,德国DAX指数由2008年8月的6422下降至2009年2月的3844,下降40.2%。日经指数的下降幅度更大,降幅为42.1%(见图4)。

图4 全球股票价格变动情况(以2008年8月为基期)

资料来源:同图1。

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居民消费、信贷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公众信心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仅从上述4个方面已经可以看出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不过,也不宜对其影响程度估计过高,这次危机是不能与1929年的大萧条相提并论的。从最新的经济情况看,世界经济很可能在2009年的第三、四季度见底,第二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仅下降1%,降幅比上季度缩小5.4个百分点,日本环比增长0.9%,欧元区预估为下降0.1%。因此,这次金融危机的持续时间有可能不到1年,GDP的总降幅也远到不了10%。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过程

中国是一个高外向度的国家,2008年的进出口依存度高达59.8%,远高于美、日、欧等国家。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非常紧密,不仅中国产品需要依靠世界市场,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离不开世界的供给。尤其是近些年,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出口的高速增长,净出口已成为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净出口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8.9%。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冲击必然很大。

1.冲击的主要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出口和外国投资减少、价格下跌以及公众信心滑落。前两个冲击是直接的,后一个冲击是心理性的。但是,信心对于现代经济至关重要,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都高度依赖于信心。

(1)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减少。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出口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02—2007年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年均增长28.8%,2008年前9个月依然增长22.2%。然而,危机却使出口高增长突然终止,增长速度连续下了两个大台阶(见图5),2008年11月同比下降2.2%,增长速度比前一月降低21.3个百分点,2009年1—2月同比下降21.1%,增长速度又比2008年11月降低18.9个百分点,出口总额由原来的高增长转为大幅下降。这种状况在2009年3月以后仍在延续,第二季度同比下降23.4%。根据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和销售收入计算,出口占销售收入的16.9%,由此可以测算出口增长速度回落直接导致工业产出增长率回落7.5个百分点左右。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2009年第四季度同比下降16.5%,增长速度比第三季度回落43.3个百分点:2009年第一、二季度分别下降20.6%和15%,降幅依然很大。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规模较小,2008年总额仅相当于全社会投资的3.7%,因此,这一因素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不大。

图5 出口总额增长率连续下两个大台阶

资料来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8年各月和2009年1—8月。②国家统计局数据库,http://219.235.129.58/welcome.do

(2)价格大幅下跌。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国内价格处于快速上涨之中,2008年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0.1%,位于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价格大跌迅速传导到国内,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下跌0.6%,之后连续5个月的跌幅均超过1%,2009年2月比2008年8月下跌了8.9%。原材料价格下跌的幅度更大,2009年2月比2008年8月下跌了13.2%。

价格大幅下跌对经济负面影响巨大,一是价格下跌导致企业效益急剧下滑,2008年9—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6.2%,而1—8月为同比增长19.4%,2009年1—2月降幅增大到37.3%,企业效益下降使得市场中的投资机会骤减,直接减少了企业投资资金,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必然导致民间投资缩减。二是导致存货遭受持续损失,尽可能减少库存是价格下跌的必然结果,虽然这方面的宏观数据不多,但可从微观层面直接感受到,2008年第四季度一些加油站把库存降至1天销量的水平。虽然存货占总需求的比重很低,但存货变动对总需求增长的影响很大。据测算,2009年第一季度,尽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8%,但受库存下降的拖累,资本形成总额实际仅增长7%左右(许宪春,2009)。

(3)公众信心迅速滑落。在经济下滑和价格下跌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公众信心迅速滑落,并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2008年10—12月,采购经理指数分别降至44.6、38.8、41.2,位于有该指数以来的最低水平,处于极不景气区间。2008年第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4.4,比第三季度回落29.2个点,比第二季度回落40.2个点,降至与1999年相当的水平。汽车消费是近些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迅速降温,汽车产量由2008年上半年增长17.6%转为第四季度下降12.3%,成为带动经济下滑的重要因素。房地产市场加速降温,2008年第四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7.3%,降幅比上半年增大20.1个百分点,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下降22.2%,降幅比上半年增大29.8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股票价格没有大幅下跌,这主要是由于之前的跌幅很大和宽松货币政策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冲击不大的表现。

2.冲击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迅速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增长速度比前三季度回落3.1个百分点,2009年第一季度降至6.1%,位于有季度GDP核算以来的最低水平,比以前的最低点1999年第四季度的增长速度还低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续快速回落,2008年10月增长8.2%,增长速度比第三季度回落4.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8.1个百分点,11、12月的增长速度分别降至5.4%和5.7%,2009年1—2月则进一步降至3.8%,比前一经济波动低谷1999年第四季度的增长速度低3.5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民间投资② 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增长24.5%,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10.8个百分点。危机之前,民间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部投资,2008年1—9月增长35.3%,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7.7个百分点,第四季度的高出幅度缩小为1.4个百分点。

3.冲击途径和冲击影响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冲击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非常明显的,但时间序列很短,不足以进行计量检验。幸好,我们有分行业和分地区的数据,为作这种检验提供了可能。然而,定量检验仍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一是中国在危机发生后迅速地采取了调控措施,正面的因素和负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两者影响交织在一起,无法分开;二是有些重要的影响因素难以量化。因此,定量检验只能是有限的、相对的。

(1)高外向度行业遭受的冲击较大。按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同期销售收入比重的高低,把所有行业分为三类:一类是高外向度行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收入比重在30%以上,共有7个行业,合计占工业销售收入的14.5%;二是内外销并重的行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收入比重在10%—30%之间,共有11个行业,合计占工业销售收入的32.1%。三是以内销为主的行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收入比重在10%以下,共有16个行业,合计约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一半③。

2009年1—2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低点,出口的下降幅度也已经接近最大,因此,可以作为分析期;2008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可以作为比较基期。分析变量取分析期增长率比基期的变化量。影响因素有出口比重、出口增长率的变化量及其他有重要影响的变量,然而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只能考察出口比重一个因素的影响。虽然这样的分析结果有缺憾,但得出的结论还是有较强说服力的。按三类行业分组统计的结果显示,高外向度行业的增长速度回落16.6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最大;内外销并重行业的增长速度回落9.4个百分点;以内销为主行业的增长速度回落8.5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最小(见表4)。

以各行业销售收入作为权重,用Eview6.0中的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出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式中DR为各行业增长速度的变化量,即2009年1—2月增长率与2008年第三季度增长率的差;DP为各行业的出口依存度。模型的估计结果相当理想,两项系数均显著地不同于零,相关系数的平方达到了0.62,出口依存度的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即出口依存度越高,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就越大。

(2)高外向度地区遭受的冲击更加突出。为了考察金融危机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反映影响程度的变量可以和前面的行业分析相同,即取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2008年第三季度增长率的差值,记作DR1。依据金融危机冲击的途径,我们选取了三个影响因素变量:一是反映出口占产出比重的指标,用2008年按货源地分的各地区出口总额与该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衡量,记作DP1;二是反映出口增长率变动情况的指标,用各地区2009年1—2月出口增长速度与2008年第三季度的比值衡量,记作DER;三是反映价格下跌情况的指标,用2009年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2008年9月的比值衡量,记作PPI。在做回归分析时,我们还考虑了出口依存度与出口增长率变化量的交互作用项,但各种可能的回归结果都不理想,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平方均不到0.20。造成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众多,如奥运会造成2008年第三季度北京等地的增长速度较低,2008年2月冰雪灾害造成贵州等地的产出下降,并导致2009年1—2月增长率异常;二是中国出口的高度集中,大多数省份出口所占的比重很低,这些省份增长速度的下降主要受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三是一些占全国比重很小的省份,增长率往往大幅变动,没有多少规律性。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把出口所占比重较小或占全国产出比重较小的省份排除掉,剩下的地区有11个,即:广东、上海、浙江、新疆、江苏、福建、天津、北京、辽宁、山东和山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

上述模型的各项系数均通过了检验,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相关系数的平方达到0.65,整体结果相当理想。由该模型可知,对于那些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省份,出口下降对于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并且出口依存度越高,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三、中国政府的调控过程和作用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中国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控力度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大。这些调控措施是及时的、必要的,缓解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冲击,促进了中国经济率先回升。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外需下降、价格下跌和公众信心滑落,从而造成总需求的急剧萎缩,进而带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又会造成投资需求和居民收入减少,从而使总需求进一步减少。由萨缪尔森的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可知,两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将会使经济运行状况不断恶化。要摆脱这种状况,仅仅依靠市场内在力量是不行的,没有政府干预,经济会陷入严重衰退,衰退的时间会持续很长。

从全球的情况看,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普遍采取了强有力的干预措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基准利率降到接近于零的水平,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中央银行还启动了非传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些主要国家还多次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和协调干预行动。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金融救援措施可归纳为:一是扩大存款保险额度;二是救助有问题的商业银行,具体措施是注资、国有化、为不良资产提供担保、购买有毒资产等;三是支持资本市场,如禁止或限制短期卖出资产(见表5)。

2.调控政策的实施情况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立即作出调整,明确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总投资约需4万亿元,调控措施系统、全面而具体。之后又陆续出台了众多措施,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31号)、《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等。

(1)财政政策力度很强。积极的财政政策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2009年中国的预算赤字是9500亿元,赤字规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安全上限3%,是以往赤字水平最高年份的3倍,仅这一项就可以直接带动总需求增长3%,考虑到间接带动效应后则至少达到5%。中央政府代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2000亿元,开始了地方政府规范化发债的实践。结构性减税的重点是增值税转型和提高出口退税率。增值税转型就是把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不仅可以拉动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解决企业创新不足的问题,更可以理顺税制关系、完善税制。

2009年上半年,财政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要比政策目标的力度更大,特别是前4个月,力度是空前的。2009年1—4月,中国财政收入20539亿元,同比下降9.9%,而财政支出依然高速增长,同比增长31.7%,增速超过经济快速增长年份。从图6可以看出,2009年之前的财政收支增长率相互交错,说明两者平均增长率比较接近,而2009年上半年两者分得很开,也就是说增长率一高一低。财政收入下降,既与结构性减税有关,也与经济下滑和企业效益下降有关;财政支出的高增长则主要是调控的结果。不论具体的原因是什么,财政收入下降和支出高增长都是扩张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则无疑是强扩张性的。假如前4个月的财政收支增长率一直持续到年末,那么全年的财政赤字将超过预算规模的1倍以上。从5月开始,财政政策作出了明显的调整,财政收入由之前的下降转增长,增长速度明显加快,5—7月同比分别增长4.8%、19.6%和10.2%;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明显放缓,5—7月同比分别增长14.5%、21.5%和9.3%。财政政策力度随经济回升而作出调整是恰当的。

图6 财政收支增长率对比

资料来源:同图5。

图7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同图5。

(2)货币政策的力度很大。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加大贷款力度、降低存贷款利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加大贷款力度的作用最为显著。加大贷款力度在2008年最后两个月已经表现出来,月度贷款增加额分别为4711亿元和7786亿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5.4倍和18.8倍;贷款余额增长速度迅速上升,由10月的14.6%提高至11月的16%和12月的18.8%。2009年前3个月,贷款力度则更大,各月的贷款增加额均超过万亿元,3个月就增加贷款4.58万亿元,3月末的贷款余额增长率升至29.8%,已突破1994年的最高水平,是1987年以来最高的(见图7)。4、5月份,货币政策出现一定调整的迹象,贷款力度有所减弱,贷款增加额分别为5918亿元和6645亿元,仅略高于正常水平,但6月贷款力度再度加大,达1.53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GDP的5%,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率上升至34.4%。贷款力度的调整一直到7月才开始,当月新增贷款3559亿元,降到了上年同期水平之下。

需要强调的是,货币政策力度并不像贷款表现得那样强劲。外汇占款已成为近些年仅次于贷款的银行资金投放途径。2008年,银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资金相当于贷款的3/4。2009年,外汇占款增长速度大幅回落,6月末余额同比增长15.9%,增幅同比回落18.3个百分点。把贷款与外汇占款合在一起观察可以更好地反映货币政策力度,6月末两者合在一起的同比增长率为27.9%,比2003年最高水平高1.6个百分点,比2007年最高水平高3.9个百分点。因此,增长速度还是很快的。

在大规模贷款的带动下,主要金融指标的增长率均呈跳跃式上升走势。2009年6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4.8%,比上年末提高17.4百分点,分别超过2004年和2007年的最高点4.5和2个百分点(见图8);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8.4%,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分别超过2003年和2007年最高点6.8和9.9个百分点;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31.1%,比上年末提高17.4个百分点,分别超过2003年和2007年的最高水平6.5和6.8个百分点。

图8 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同图5。

(3)增加政府投资。增加政府投资是扩大内需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危机刚发生的2008年第四季度就已经开始实施,增加安排了中央投资1000亿元,把2009年灾后重建基金200亿元提前安排。为实施2008年11月9日出台的十项扩大内需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18000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生态环境投资35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10000亿元。这些投资大体上可以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

(4)刺激出口。出口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直接,遭受的冲击也是最大。为了应对这种状况,中国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人民币汇率也由上升走势调整为基本稳定。2008年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第一次是8月1日,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第二次是11月1日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是自2004年以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第三次是12月1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共3770项商品。2009年上半年进行了四次调整;第一次是1月1日,提高553种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第二次是2月1日,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到15%,涉及3325个税号;第三次是4月1日,提高部分纺织服装、轻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3802个税号;第四次是6月1日,将电视用发送设备、缝纫机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将部分农业深加工产品及部分机电、药品以及箱包、鞋帽等商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5%,等等。

(5)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经济的恢复离不开产业的振兴,那些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且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产业就是急需要振兴的产业。2008年11月底至12月,我国迅速制订了十大产业的调整与振兴规划,针对每个行业都制定很多具体的措施。十大产业是汽车、钢铁、装备制造、轻工业、石化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有色金属、造船业、物流业。

(6)家电下乡。家电下乡是指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直补方式对农民购买部分家电产品给予销售价格13%左右的补贴,目的是激活农民购买能力,加快农村消费升级,扩大农村消费。产品包括洗衣机、彩电、电冰箱(冰柜)、手机、计算机、微波炉、热水器和电磁炉等。2009年1—6月,家电下乡合计销售家电产品961万台,销售收入162.3亿元。

3.调控政策的作用

人们往往认为,只要经济没有回升,调控政策的作用就没有显现,这是不恰当的。调控政策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经济回升之前,虽然调控政策有作用,但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动能更大,因此,经济继续下滑,调控政策的作用在于减缓下滑,这时候的作用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第二阶段就是经济回升之后,调控政策的作用是大家都能看得见的。

(1)避免了经济的衰退。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尽管各国采取了大力度的救援措施,美国的救援资金总额超过了GDP的10%,但世界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失业率大幅上升,经济增长直线下降,经济衰退在全球迅速漫延。金融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了惊人的冲击,出口总额由高增长一下子转为负增长,很多商品的价格快速下跌。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中国经济也面临衰退的风险,然而实际情况却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完全不同。中国依靠政府的果断调控,虽然救援资金占GDP的比例远不如美国,但不仅避免了经济衰退,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6.8%,2009年第一季度增长6.1%。

(2)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金融体系动荡不安,股票市场和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美元汇率大幅震荡,大批全球性金融机构先后陷入破产境地,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2008年第四季度亏损高达617亿美元,全年亏损近1000亿美元。巨额的亏损或盈利能力的大幅下降,令全球各大银行的资金捉襟见肘,导致信贷全面收缩,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加速扩散。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还不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力度较小,但实体经济下滑、股市下跌和国外投资的损失也使中国金融机构面临较大风险。然而,政府调控成了中国金融机构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安全阀门,因此,没有一家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更没有一家金融机构破产,金融体系始终非常稳健,没有出现任何动荡的苗头。及时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仅防止了信贷收缩的发生,而且创造了令各国羡慕的宽松信贷环境。

(3)阻止了投资增长速度的下滑。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投资增长速度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一是经济下滑和价格下跌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和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使得企业的投资意愿低下,这一问题在2008年第四季度已经非常突出,9—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26.2%;二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致使在投资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严重下滑。但是,中国投资仅仅在2008年第四季度有所下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5%,比第三季度回落5.5个百分点,扣除年末回落因素后的回落幅度不大,2009年第一季度增长28.8%,增速超过了上年各季度最高水平。考虑到投资价格的涨幅明显回落,因此,实际增长率大幅上升。

(4)带动了经济回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是来势凶猛、影响很快,对中国经济的各种冲击很快就到达了上限。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的下降幅度已经接近上限,各类价格水平跌幅很大,已经出现触底或即将触底的迹象,公众的信心也开始恢复。与此同时,宏观调控的作用却在不断累积,经济的上升动能不断增强,因此,上升动能超过下降动能是迟早的事,这一时刻在2009年3月出现了,我国经济步入了回升的通道。

四、中国经济的回升过程

我国经济回升开始于2009年3月,回升的主要动力来自政府推动的投资增长,5月以后,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开始增强。由于调控力度偏大,经济中形成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

1.中国具备经济回升的基础

经济回升之前,中国能否迅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使在经济出现初步回升势头以后,这种怀疑依然存在。产生这种怀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认识不足。其实,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潜力。经济增长潜力是由国民储蓄率、资本使用效率、劳动力资源状况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决定的,中国的全民储蓄倾向依然很高,劳动力仍然很充裕,这些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中长期因素没有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经济增长既要依靠增长潜力,同时还要有需求,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内、外需求均大幅萎缩,但需求不足的问题是短期的,只要采取强劲而有效的措施就能迅速解决。从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急需治理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多,基础设施条件依然较差,因此,即使产出水平再翻几番也不能说已经过多了。从短期看,外需大幅萎缩的确会造成一定数量的出口生产能力报废,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暂时的。

2.经济回升的基本事实

经济波动过程一般是用总产出和就业的变动来衡量。总产出一般用GDP表示,但该指标只有季度数,分析结果不能精确到月,因此,还需要选取有月度统计的工业增加值。由于现代经济波动一般与工业波动同步,因此,用工业增加值来描绘全国经济波动状况也是可取的。能反映就业总体状况进度的统计数据很少,还没有较理想的指标可用。经济波动可区分为古典型波动和增长波动,增长波动一般用趋势偏离率来度量,也可以近似地用增长率的变动来度量。

从GDP看,中国经济回升是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的,第一季度的同比增长率为6.1%,环比增长0.8%,都是近些年最低的;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9%,增速不仅高于第一季度,还超过上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率则高达4.8%,折合成年率则超过20%。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看,2009年1—2月同比增长3.8%,增速低于上年第四季度,3月增长8.3%,增速比1—2月大幅上升4.5个百分点,比上年第四季度高1.9个百分点,尽管4月的增长速度出现了回落,降至7.3%,但仍高于上年第四季度,之后的增长速度不断上升,7月同比增长10.8%,虽然增速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但上升速度很快,估计第四季度将达16%以上。

3.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

尽管中国采取的调控政策是全方位的,对总需求的各个部分都采取了刺激措施,但从实际结果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作用是最大的,投资增长速度上升是带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2009年1—2月,虽然经济仍在下滑,但投资增长速度已经回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5%,比上年第四季度提高3.4个百分点,此后的增长速度快速提高,3月增长30.3%,第二季度增长35.9%,7月增速有所回落,为29.9%,但依然是高速增长。固定资本形成约占中国GDP的40%,这意味着投资增长速度每加快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速度加快0.4个百分点。但是,GDP的回升并没有这么强劲,原因在于外需和存货投资大幅下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的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的加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政府调控的推动,特别是经济刚开始回升或回升之前,这一特征更加明显。这在投资内部结构的数据中有清晰的反映,与政府有关的那些投资增长最快且走势最强劲。从2009年第一季度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37.7%,增速不断加快,增幅高于全部投资9.1个百分点,带动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54.3%;来自国家预算的投资资金增长104.7%。而政府以外的投资则走势较弱,2009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4.1%,非有国投资仅增长22.7%。政府调控对投资的强大拉动作用并不仅仅来自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带动,更重要的在于政绩评价标准的改变,抑制多年的地方政府投资扩张欲望再次得到释放,同时又得到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强力配合。两者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开工项目超常增长,2009年第一季度的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7.7%,1—7月增长83.1%。

轻重工业回升力度的差异可以印证经济回升主要由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的结论。2009年7月,轻工业增长9.2%,增速仅比最低的1—2月提高2.7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长11.3%,回升8.9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和回升力度均明显超过了轻工业。

启动消费的各项政策起到了稳定消费需求的作用,刺激出口的政策缓解了出口下滑程度,虽然不是经济回升的主要原因,但也有明显作用。

4.经济回升内在动力的演变趋势

政府干预应是临时的,不宜长期持续。因此,有人认为在调控力度减弱或退出以后,经济回升将难以持续,但这种看法缺乏说服力。其实,不仅政府干预是临时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不会长期持续的,特别是在经济形成明显回升走势以后,各方面的经济状况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公众信心会逐步恢复,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就会增强。

(1)民间投资增长动力开始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长是中国快速走出危机阴影的关键所在,但在经济回升之前,民间投资却呈下滑趋势。2008年第四季度,民间投资增长24.5%,比第三季度大幅回落10.8个百分点,2009年第一季度增长28.2%,增速虽然高于上年第四季度,但仍比危机前的水平低7个百分点。然而,从2009年4月开始,民问投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增长速度明显上升,5月同比增长40.9%,超过2008年最高水平,增长速度再次上升到全部投资之上。6月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回落,但属正常波动,快速增长的趋势没有变。

(2)存货调整结束,将由下降转为上升。价格急速下跌引发的库存收缩是带动中国经济回落的重要原因,但这种调整是短暂的,随着价格下跌过程的结束,库存的调整将由下降转为上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将由负面转为正面。中国价格水平在2009年第二季度就已呈现由降转稳的迹象,第三季度转涨是必然的,存货增加将会成为经济回升的新动力。

(3)汽车市场迅速升温。汽车消费在金融危机后迅速降温,成为带动经济下滑的重要因素。然而,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2009年3月汽车产销量均已恢复增长,同比分别增长5.6%和5%,第二季度则已恢复到危机前的高增长状况,4月产、销量的增长率分别为17.9%和25%,5月为29.6%和34%,6月则更是高达48.4%和38.8%。

汽车市场迅速升温是公众信心恢复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回升的巨大动力。在汽车消费高增长的带动下,石化、钢铁等关联行业将快速走出低谷。汽油产量已连续4个月高速增长,2009年3—6月增长率分别高达18%、19.6%、30.1%和14.4%;6月,钢材产量增长14%,增速比第一季度提高11.2个百分点,大部分钢材品种的价格已在5月中下旬摆脱了持续下降走势,走出了上升行情。

(4)房地产市场升温。房地产业是前些年引领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但在2007年第四季度后逐渐降温,2008年下半年则降至冰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减少了1/4,2009年第一季度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4.1%,但在第二季度后明显好转。一是商品房销售状况很好,2009年上半年的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1.7%,销售额增长53%,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分别比第一季度提高23.5和29.9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增长速度加快,上半年同比增长23.6%,比第一季度加快14.4个百分点;三是房屋销售价格由下降转为上升,6月比2月上涨2.3%,折合成年涨幅达7.1%;四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加快,上半年同比增长9.9%,增速比第一季度提高5.8个百分点。

(5)外需影响将向正面转化。2009年上半年,中国外需大幅下降,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1.8%,然而没有妨碍经济回升的形成。这种情况表明,外需下降的不利影响已经被内需的加速增长所抵消。往后,只要出口降幅缩小,外需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弱,对经济增长影响就是正面的。尽管目前的出口降幅尚未有缩小迹象,但降幅将会在2009年下半年趋于缩小,理由在于:一是从走势看,消除季节因素后的出口总额在2月以后基本稳定,没有进一步下降,同比降幅增大主要是由上年基数抬高造成的,7月将达上年基数的最高水平,之后的基数将会不断回落;二是外部环境对中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将会趋于减弱;三是中国自身的出口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上调出口退税率和人民币跟随美元贬值对中国出口的正面影响将逐步显现。估计出口的下降幅度在年末将缩小至10%以内。

5.经济回升后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

经济回升以后,各类价格的同比降幅仍在增大,2009年7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8.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1.7%,给人的感觉是价格跌得越来越厉害。但这不是真实的情况,同比涨跌幅是指最近12个月价格的变动情况,而不是指最近几个月的情况,即使价格水平已经止跌转涨,只要基期价格的水平提高得更快,那么,同比降幅就会增大。真实的情况是价格下跌速度在经济回升后不断减缓,初步形成了上升势头,并形成了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1)金融危机对价格影响是衰减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价格影响最大阶段是危机爆发后的那几个月,即2008年第四季度,当时有很多商品的价格高台跳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减弱,某些在危机阶段超跌的价格还会出现反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在2009年3月以后基本稳定,以2000年平均价格为基期的定基指数始终保持在119%左右。消除季节因素后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月环比涨幅从3月开始呈明显缩小的趋势,5月已经转涨,7月上涨0.7%,折合成年涨幅超过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走势与工业品出厂价格相似,但幅度更大,7月环比上涨1.4%。

(2)调控政策对价格的影响。为迅速扭转金融危机造成的总量严重失衡和价格急速下跌,中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是空前的,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很强。大力度的调控促进了经济回升,扼制了价格下跌,但也带来一定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货币政策力度过大,尤其是2009年6月的贷款规模过大。原因在于开始阶段的贷款增加主要弥补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不足,2009年2月货币供应量M1仅增长10.9%,增速明显偏低,因此,这时贷款增加将主要带动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大,但到了2009年5月末,在贷款的连续大量投放以后,市场中的资金发生了逆转,资金状况已由不足转变为非常充裕,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8.7%,已恢复到正常水平之上,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5.3%,大约与2004年和2007年的最高水平相当,这样的资金供应状况足以支持经济增长速度在2009年第四季度回升到10%以上。因此,6月贷款过量投放将主要转为通货膨胀压力。贷款与GDP之间接近1∶1的关系,2008年末的贷款余额为303468亿元,全年GDP为300670亿元。6月1.5万亿元新增贷款大约相当于GDP总量的5%,其中有一部分贷款是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约为4000亿元,扣除后约为4%的通胀压力。

(3)供求状况即将反转。随着固定投资需求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存货调整过程的结束和出口降幅接近极限,中国的需求不足状况逐渐缓解,并出现了反转信号,最明显的就是进口总额连续快速提高。2009年3—7月,消除季节因素后的进口总额环比增长率始终保持在6%以上,7月同比降幅缩小至14.9%,比第一季度缩小16个百分点。在出口没有改善的情况下,进口规模快速上升只能是由国内需求改善引起的。

(4)食品价格有上涨的压力。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食品价格下跌幅度很小,2009年7月仅比危机前下跌0.8%,且主要由猪肉价格引起,其他食品价格大多在上涨,如粮食价格比危机前上涨4.5%,鲜菜和鲜果分别上涨16.2%和27%。猪肉价格在2009年上半年跌幅很大,已经有转涨趋势。一旦猪肉价格止跌,食品价格就会转涨。

由于未来的价格上涨主要是投资需求造成的,因此,上涨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价格,而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则会相对较低。

五、几点思考

1.如何看待外需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

前些年,中国出口始终高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不断增大,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达8.9%,渐渐地就形成了中国经济必须依靠出口的感觉,但这种感觉有表面性。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个发动机,从中长期看,相互之间可以互相替代。依靠出口拉动是一种发展模式,但我们也可以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历史事实也正是如此,1996年,中国经济增长10%,但出口仅增长1.5%,类似的现象还很多,因此,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出口的高台跳水迅速地把中国经济拖向低谷,似乎印证中国经济要依靠出口拉动的结论,然而,2009年3月以后经济持续回升却否定了这一结论。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出口没有好转,下降幅度始终很大,主要是依靠投资的加速增长。这一重要事实表明,只要国内需求足够大,就完全可担负起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任,没有必要把出口看得太重。要做到经济增长依靠内需带动,关键是要把投资保持在与国内储蓄相适应的水平。国内储蓄率变动很缓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大变化,因此,短期调控只能改变投资,而不能期望改变储蓄率。如果投资率低于储蓄率,那么,国内需求就必然不足,也就只能依靠外需。虽然国内储蓄率到底有多高不易观察,但这不会妨碍投资是否充足的判断,如果连续几年都是大量依赖外需,那么,就肯定意味着内需不足,当然内需不足的原因需要作进一步分析,有可能是国内价格水平偏低,也有可能是某些方面存在障碍,等等。

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过程看,高度依赖外需是危险的。从各国情况看,虽然危机源于金融体系,但波动最大的却是对外经济部门,进口和出口的下降幅度普遍要比其他经济指标大很多。高度依赖于外需,外需波动的冲击就会很大,经济稳定就会成问题。

2.启动经济主要应依靠投资还是消费

启动投资还是启动消费,是每次启动经济都遇到的问题,并且每次都有不同看法,这一次也不例外。不论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以及必要性如何,关键是看实际效果。如果采取大量的措施启动某一需求,但最终效果不明显。那么,是否还作为主要调控对象呢?由于个人消费习惯相当稳定,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使个人迅速地增加消费,即使采取增加个人收入的措施,到消费需求增加也有较长滞后期,如果增加的收入是一次性的,那么,对消费的影响就会很弱。正因为如此,每次启动消费的效果都不理想,这一次也不例外,消费在经济波动中的滞后性质是很难改变的。而投资则与消费完全不同,主要受人们对未来经济信心的影响,特别是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甚至可以不考虑未来收益状况,因此,可以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从而也就成了每次启动经济的主要力量。

3.投资效率问题

为了启动经济而大规模地增加投资是否会导致无效投资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甚至有人还以此来指责扩大投资的政策。的确,无效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如果不扩大投资,结果又会如何呢?那么,必然是总需求不足,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不仅用于无效投资的产品生产不出来,还会使乘数效应的作用再损失掉一块,即损失总量要比无效投资更大。有人或许希望在大规模扩大投资的同时又都有效率,但这是很难的,实际中必然会遇到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一些项目将不得不边设计、边施工、边审批。假如所有项目都按常规的流程进行,那么,投资规模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

[收稿日期]2009-09-15

注释:

①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② 文中的民间投资是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减去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港澳台投资。

③ 6个与采掘有关的行业规模均较小,故合并为一个行业,导致工业行业数减少。

标签:;  ;  ;  ;  ;  ;  ;  ;  ;  ;  ;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系统回顾与思考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