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伦理分析--从猴王集团破产案谈起_伦理学论文

会计信息失真的伦理分析--从猴王集团破产案谈起_伦理学论文

会计信息失真的伦理学分析——从猴王集团破产案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猴王论文,伦理学论文,会计信息论文,集团论文,破产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猴王集团弄虚作假触目惊心

从2000年3月开始,宜昌市审计局组织50人的队伍对猴王集团及ST猴王一并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发现,猴王集团上报总资产为34.14亿元,核实数为8.95亿元;账面负债26.96亿元,核实数为33.12亿元;账面亏损3.05亿元,核实数为34.92亿元。该公司1994年到1996年年报显示三年的炒股收益高达5200万元。然而核实动用10亿元巨款炒股,炒股亏损2.896亿元,透支欠债2.24亿元,共计损失5.136亿元。何来炒股利润?做出5200万元炒股利润显然只是为保净资产收益率而做秀。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违规行为呢,本文试以伦理学方法探究其根本。

二、以伦理学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1.文化背景的影响。伦理学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用伦理学方法必须先从大文化背景谈起。社会文化通常划分为大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大陆型文化官本位思想强,思想上保守求稳,重义轻利,崇尚集体主义,以古代中国为代表;海洋型文化官本位思想弱,思想上激进开拓,重视物质利益,崇尚个人自由主义,以当代美国为代表。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逐步对外开放,必然造成两种文化观念的冲撞。一方面,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部分国有企业为迎合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人的业绩要求而不惜作假,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又能从中获得政治利益。如猴王集团两任董事长卸任后分别担任湖北省另一家大型企业总经理和宜昌市某办副主任;一些地方现在一看自己树起来的红旗要倒就害怕,害怕面子上尴尬,害怕政绩被打折扣,一味地保护,保壳保牌,什么都保,甚至不惜原则地帮助企业作掩护;另一方面,物质利益的诱惑又会诱导部分单位领导人指使会计人员造假。

2.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扭曲是“真实公允原则”得不到良好实施的意识形态原因。文革以后,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产生使经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低信用”状态,会计“真实公允原则”得不到良好实施,会计信息失真作为“低信用”状态的一种表现也不足为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文化大革命对纯朴伦理道德观的极大破坏。“文革”中存在的“假道学”基本特征是虚假和伪善。具体表现为“心口不一”和“言行不一”。一种道德,无论如何美好,如果是通过“伪君子”和“假道学”之口说出来的话,只能使道德丧失威信。有位哲学家曾率直地指出,“文革”十年对道德的破坏,莫过于“真诚”这种道德的失落。

(2)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冲击。西方伦理思潮的冲击恰是基于对传统道德的逆反心态和价值观真空的情况下产生的。于是,一部分人就产生了这样的心态:磨难的历史使我贻误了大好时光,以往在道德上太天真了,现在该觉醒了,于是就走向了极端的个人主义危险之中。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抱有这样的道德观,追求所谓的“自身价值”必然会不惜一切,指使会计从业者包装乃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3)市场经济的双重道德效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竞争观念和奋斗精神。市场经济不但对推动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促进人们的精神解放也有着巨大的意义。但是在市场经济模式下,“经济人”的假定,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会产生非道德因素,如自私心理和投机心理,以及与此相伴随的欺诈、背叛、互相嫉妒、互不信任等不道德行为。并且不仅把金钱看成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而且还反映和确定着人的社会地位与价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企业一方面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另一方面为满足对获利的无止境的渴望,就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来偷漏税以及获取其他利益。

三、构建企业财务道德导向运行机制的思索

1.个体和大众双向利益调节机制。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任何道德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主要的支配点——利益动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根本上趋于一致。因此可建立起双向需要的利益关系和道德原则。显然,找到并抓好个体和大众双方利益统一的最佳结合点,是发挥双向需要利益机制的操作原则或操作模式。具体到财务道德机制上,改善生产经营是管理层、财务人员和社会大众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在整体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失真”也只会是屡禁不止,所以只有经济发展才是治愈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顽疾的前提。

2.双向义务的规范调节机制。显然,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会计信息失真就会自动消失。在道德领域,道德规范是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运行机制之一。但要真正实现道德规范作为社会道德价值导向运行机制的功能,还必须解决道德规范或道德要求内化问题,即在社会道德要求与主体的内心道德追求之间架起一条道德内化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道德义务,以往只强调企业对社会的义务,即遵纪守法,照章纳税等。双向义务规范调节机制也指出社会(政府)对企业应尽的义务。如民营企业关心的“国民待遇”问题,国有企业关心的“摊派”问题等等。只有建立了双向道德机制,形成个体与社会集体双向责任的义务观,并转化为内心的信念,财务道德导向机制才有可能良好运行。

3.扬善抑恶的舆论评论机制。社会舆论具有强有力的、广泛的宣传鼓动作用,能使道德主体受到强大的精神压力,甚至改变其行为,并具有扬善抑恶,塑造道德楷模的导向作用,同样,消极的负面的社会舆论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政府应该通过各级、各种舆论机构大力宣扬“真实公允”的财务道德价值观,批判和抑制个人主义的道德价值观;同时要指导群众舆论,使群众舆论纳入集体主义舆论机制中来,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财务道德社会舆论氛围。

4.行为主体“良好”与“公心”的道德心理机制。作为财务道德价值导向运行的心理机制——“良心”的具体内涵就是建立在主体对社会、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强烈的道德责任心和自我评判能力的基础上。而双向义务机制的建立,无论是集体一方还是个体一方都有为对方尽义务的责任,这只有当行为主体确立起道德责任心的时候才具有实行的可能。所以,要实现财务道德价值导向,就必须加强对财务道德的宣传和教育,提倡并实施对财务道德价值导向的主体自我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也是财务道德导向运行所必须的机制。

标签:;  ;  ;  ;  

会计信息失真的伦理分析--从猴王集团破产案谈起_伦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