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辽宁大连 116100
摘要:目的 探讨256排CTA在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2016年12与之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诊断的70例患者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256排CTA检测,观察CTA检测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256排CTA检查能够较好的显示颈部动脉夹层情况,256排螺旋CTA能够较为显示出髂动脉的扭曲状况,在手术之后,支架腔的结构显示良好。结论 256排CTA扫描方式能够准确的显示出颈部动脉夹层情况,对主动脉与重要分支血流状况进行仔细评估,以及患者器官受累的情况,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具备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词:256排CTA;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临床应用价值
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属于脑缺血少见发病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影像学技术不断得到提高,颈部动脉夹层发生率与检出率不断增高。通过CTA检查能够有效且快速进行准确判断[1]。本次就2016年12与之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诊断的70例患者作为对象,探讨256排CTA在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当中的应用价值。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2016年12与之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诊断的70例患者作为对象,7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36例,年龄均在32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6±1.2)岁。胸痛患者有20例,腹痛患者有22例,胸腹疼痛患者有28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采用256排CTA扫描仪器,将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千伏,管电流设置为250毫安,层厚设置为2.0毫米,重建厚度设置为2.0毫米,螺距设置为1.5毫米,0.5秒/转。扫描的体位均使用横轴位,于定位像上对扫描范围进行确定。其中26例患者实施胸廓入口到膈范围平面扫描,24例患者实施膈平面到耻骨联合水平面扫描,20例患者实施胸廓入口到耻骨联合下水平范围之内的水平扫描。对比试剂采用优维显,用量为100毫升,使用高压注射器从患者肘静脉进行给药,流量设置为4毫升/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CTA图像重建方式:参数为层厚2毫米,1.25毫米重建间隔进行重建之后,将其传入到工作站上,所有图像均使用多平面重建方法、表面遮盖成像与容积重建多种重建方式,之后对图像实施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256排CTA检查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疾病的诊断效果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诊断情况以(%)表示,行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56排CTA检查能够较好的显示颈部动脉夹层情况。对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类型进行观察,发现动脉狭窄与内膜增厚的患者有20例,闭塞与次全闭塞的患者有16例,内膜漂浮症状与双腔症状的患者有15例,夹层动脉瘤、动脉瘤样扩张的患者有9例。单侧、双侧的颈动脉受到累及的患者有6例。60例患者当中有52例患者能够明显看见颈部动脉硬化、扩张、形态不够规则、管径比例不均匀等现象,一侧、双侧股动脉受到累及的患者有20例。
3讨论
颈部动脉,即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是夹层的主要发病部位。其中,颈动脉夹层多在咽喉段(约在颈总动脉分叉处以上1-2cm),椎基底动脉主要在椎动脉V2段和V3段;颅内动脉夹层主要在颅内动脉主干;颈动脉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分支处如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则比较少见。
根据分离层面可将夹层分为两种:一类在内膜和中膜之间发生剥离,易致内膜下血肿,进而造成官腔狭窄,内膜下血栓脱落可进一步造成脑栓塞,另一类在中膜和外模之间剥离,可形成动脉瘤,若破裂至外模,可对周围结缔组织内(如颈动脉鞘)形成假性动脉瘤,可对周围结构产生压迫,若夹层在颅内破裂,则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
颈部动脉夹层通过256排CTA扫描检查发现[2,CTA扫描检查主要是通过多排探测器进行扫描,扫描的旋转过程当中能够得到多层面图像影像数据,也能够于较短的时间之内实施大范围扫描,实施血管三维成像,适用于病变范围相对较大血管扫描[3]。CTA图像能够立体直观的显示出大血管的全部面貌,让临床医生可以对病变患者进行详细了解。
朱晓丽[4]等人的研究显示,通过CTA检查,能够有效发现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疾病,提高临床诊断准确度。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对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类型进行观察,发现动脉狭窄与内膜增厚的患者有20例,闭塞与次全闭塞的患者有16例,内膜漂浮症状与双腔症状的患者有15例,夹层动脉瘤、动脉瘤样扩张的患者有9例。单侧、双侧的颈动脉受到累及的患者有6例。其他的临床症状通过CTA扫描可以有效发现,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参考依据。CTA检测不仅能够明确AD分型的情况,还能够对颈部动脉血管状况进行观察,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患者病变的范围,指导临床合理治疗[5]。
综上所述,256排CTA扫描方式能够准确的显示出颈部动脉夹层分型情况,对颈部动脉血流状况进行仔细评估,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具备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葛亮,鲁刚,黄磊等.256排CTA在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2,20(4):464-468.
[2]李斌,刘晓东,王琰等.颈部动脉夹层CTA影像特征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2):2155-2158.
[3]李勇,刘渊,张涛等.单能量+技术在颈部动脉夹层直接征象评估中的运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7,25(6):614-617.
[4]朱晓丽,王峥,郑敏娟等.超声联合CTA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2(9):794-796.
[5]王宫,卫飞,刘娟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的疗效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26(4):286-289.
论文作者:韩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7
标签:动脉论文; 夹层论文; 颈部论文; 患者论文; 自发性论文; 动脉瘤论文; 内膜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