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信息化与“互联网+党建”的发展历程_党建论文

党的建设信息化与“互联网+党建”的发展历程_党建论文

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互联网+党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互联网论文,发展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3231/j.cnki.jnip.2016.01.007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6)01~0034~07

       20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的发明、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国际互联网的形成等为显著标志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迅速发展;其中,1983年,以计算机物质载体与技术支撑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美国建立,开启了世界信息网络新时代,人类社会开始向信息社会、网络社会迈进。面对世界信息网络发展,几乎没有人、没有国家、没有政党能够摆脱其影响。在政党建设领域,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的。在技术应用方面,突出表现为建立政党网站、推行电子党务、广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党建工作,以实现政党信息化。

       所谓政党信息化,在中国称为党建信息化,“就是政党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开展党的建设,更新党建模式、方式与方法”[1]56,以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增强对民众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促进政党生存与发展。一方面,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政党信息化都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深化的过程,存在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党建信息化向“互联网+党建”的飞跃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中外政党政治的逻辑不同,政党信息化的着力点与主要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研究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无论是对改进党建工作、提高党建工作效率,还是对破解党建“瓶颈”、实现政党建设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建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从1983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美国建立至今,世界信息网络技术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Web 1.0时代”(1983~2001),即以数据为核心的静态门户网站时代。互联网主要展现的是媒体属性,人们可以在门户网站上发布信息、阅读信息,但还无法实现主客双方的网上互动。第二阶段“Web 2.0时代”(2001~2008),即动态互联网时代。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网站得以产生与运用,互联网在媒体属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交往属性,人们不仅可以从网上阅读信息,而且可以实现网上互动、共同建设互联网。第三阶段“Web 3.0时代”(2008~2014),即互联网即时化时代,或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形成并被广泛运用,微信(Wechat)、微博(Weibo)等即时聊天与网络社交工具形成并广泛运用,而传统网站在弱化。第四阶段,即正在到来的网络空间时代(2015年以来),也是互联网从量变到质变的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统一体等将成为信息网络发展的显著特征;同时,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大数据化与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等,将会促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党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而且也出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总的情况看,世界政党信息化发展进程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但前者稍微慢于后者、具有一定的延时效应。英国学者吉布森(Rachel Gibson)的研究表明,西方政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实验阶段(从1994年开始)、标准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网络社区建设与参与阶段、政治动员与数据分析阶段[2]。在西方政党信息化的早期实验阶段,以各政党及其地方党组织自主建立网站、在网上展现存在为主要特征,各政党网站相当原始、也不专业、大致差不多水平。西方政党信息化标准化阶段基本与Web 1.0阶段相对应,大政网站开始显露专业外观与常用内容,开始为政党竞选活动进行宣传服务。在网络社区建设与参与阶段,随着Web2.0技术的运用,政党及其候选人开始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与选民互动、吸引选民、联系民众、招募志愿者、筹集选举经费等。在政治动员与数据分析阶段,政党注意力开始由党内活动转向外部动员,开始通过网络数据来分析选民、了解选情、制定选举策略。但总的说来,西方政党信息化在从第三阶段向第四个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进展缓慢,甚至举步不前、发展停滞。

       在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略晚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如果从1994年4~5月我国NCFC正式开通与国际Internet的专线连接、向NCFC成员提供Internet服务开始,或从1995年我国互联网向全社会全面开放开始,至今我国信息网络才有20年的发展,大致也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Web 1.0时代(1994~2001)、Web 2.0时代(2001~2008)、Web3.0时代(2008~2014)、正在到来的网络空间时代。

       尽管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起步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约晚十年,但厚积薄发、发展迅速,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时间与技术水平上基本与世界同步。面对信息化发展,我们党非常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也非常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党建工作。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代社会,各种媒体特别是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加强引导”;“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3]94。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2010年1月5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正式开通仪式上就强调指出:“将手机等新技术应用到党建工作中,既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4]概括说来,自1994年至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党建信息化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推行电子党务、实现办公信息化”(1994~1999)。期间,国内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正处于第一个阶段,党建信息化的特征与其密切相关。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鼓励下,许多IT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产生,搜狐、新浪、网易等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国内互联网当时所呈现出的主要是商业特征与媒体特征,一些商业部门、媒体单位开始建立门户网站。就信息网络技术对党的建设的影响而言,主要表现为借助电脑、电子邮件等开展电子党务、提高办公效率,推动党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无纸化。

       第二阶段:“建立党建网页与党建网站”(2000~2009)。在2001年1月江泽民强调“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等讲话精神的基础上,2003年初中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党委办公厅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推进信息化建设;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我们党对党建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2000年以来,我国在电子党务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党建网页与“党建网站”建设,但总的说来有一个从建设网页到建设网站的发展过程,也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部门到整体、从地方到中央的发展过程。在2000年以前,我国还很难发现各级党组织的党建网站,但一些党建工作者开始尝试建立个性化的党建网页、甚至依托单位门户网站开展尝试建立党建网站。由于近15年来我国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党建网站版本更新很快,一些早期的党建网站“什么时间建立的、最初的模板如何”等信息,已经很难查找到了。目前党建理论界一般认为,2000年7月1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开通的“北京党建网”(现在改名为“北京组工”),是全国第一个组织工作专业网站。2000年7月18日上海杨浦区委组织部创办的“杨浦党建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第一家地方党建网站;2000年9月南京市鼓楼区委创办的综合党建网站,其内容覆盖组织、宣传、纪检、统战、党史、群团等各方面工作,包括党史文献、经典著作检索、党建理论探讨、基层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先锋模范人物介绍等多个板块,通常被认为是全国第一家由地方党委主办的综合性党建网站。从全国层面而言,2001年7月中组部“党建研究网站”开通,但当时网站主要是《党建研究》和《党建研究内参》的目录与部分文章的电子版;直到2006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全新推出,这可谓是我国最集中、最系统、最全面地宣传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家全国性党建网站,其内容全面、板块多样、功能强大,既设有党的知识、经典著作、重要文献集、历次党代会、党史大事记、党史人物纪念馆、红色歌曲和影视作品等多个大型资料库,还开设了“七一”社区、理论论坛、党建论坛、党史论坛、党员博客等多个互动园地。总的说来,在这一阶段,从中央到省、市、区县、街镇等五级党建网站基本具备;党建网站的内容也从最初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关文献、规章制度、党建理论研究等的展示或宣传,向多功能、全方位发展。这无疑为进一步推进党建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阶段:“党建信息化即时化时代与党建网络体系化”(2010~2015)。2010年9月中办印发了《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在推进全国基层党务公开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各基层党组织纷纷建立党建网站,通过党建网站推行党务公开。在这一阶段,我国党建信息化开始向纵深发展,既开启了党建信息即时化时代,也拓展了党建信息化的功能;既开始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党建网络体系,也开始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打造全国党建网络云平台,为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党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进了党建信息及时化。2010年1月5日,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联合建成的“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正式开通,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党建信息化即时化时代的到来。在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开通仪式上,习近平强调:要“把手机信息系统真正建成传播党的声音的重要窗口,通达社情民意的崭新渠道,推进基层党建的有效载体,服务基层的重要手段”[4]。2012年6月30日,中央组织部又正式开通了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

       其二,党建信息化的功能得以拓展,在电子党务、宣传功能等基础上,凸显了网络监督功能。这突出表现为各级纪委监督网站的建立与作用发挥。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网络监督平台开始建立并升级改版。2013年9月2日中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正式开通;在中纪委的带动下,各省(区、市)纪委、监察厅(局)纷纷建立官方网站或对既有网站进行改版升级,如2013年9月29日湖南省纪委官方网站“三湘风纪网”改版升级,11月6日四川省纪委监察厅互联网政务平台“廉洁四川”网正式开通,12月31日湖北省纪委监察厅网站正式上线等,加强网站的信息发布、监督举报、政策阐释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着力打造监督执纪网络平台、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强化刹风肃纪正能量、彰显开门反腐的决心。2015年6月1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开通推出反“四风”APP客户端,以加强对违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大办婚丧喜庆等“四风”问题的监督与举报;群众只要下载该客户端,就可以对身边的“四风”问题实现“一键举报”、无需实名[5]。

       其三,开始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党建网络体系,中央与各省党建网开始联网。201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在各省的分网,如2011年5月山东分网,6月广西分网、河南分网;次年6月浙江分网、江西分网,9月甘肃分网、湖北分网,陆续开通。

       其四,开始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打造全国党建网络云平台。如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立足“大数据、云服务、影响力”,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自主研发了“全国党建云平台”,基本实现了党建网站、手机、视频多媒体等各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立体互动,并于2014年3月29日正式开通、投入运营。根据“全国党建云平台”的内部统计,截至2015年3月26日已有1070家各级各类党组织入驻该平台,微信同名账号也已经同步上线。尽管“全国党建云平台”官方认为:该平台是一个全国性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宣传平台,主要是为“基层各级党组织在网上搭建党建信息宣传平台、典型经验展示窗口、基层党组织服务平台,从而更好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6],但通过对其宣传册与演示图的观察发现,“全国党建云平台”不仅是一个理论宣传与经验展示平台,还具有党员教育、党务工作管理、党内信息传输、学习教育培训、党员互动交流、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考评、党内评优投票乃至舆情分析研判等多种功能;若加以完善,足可以为“互联网+党建”搭建一个全国范围内、可以覆盖各级党组织的全国统一党建网络平台。

       二、党建信息化的比较优势与现实困境

       一般而言,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传播速度比较慢、信息圈比较封闭,而且具有自上而下、单向传播的特点。而信息网络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快捷性、全面性、廉价性等特点,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易于各方互动、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省时省力等优势,既有利于打破传统传播方式所具有的速度局限、地域限制与受众局限,也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大众化、公开化、平等化、全球化、多样化,更有助于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及时互动。尤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可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用任何方式(anyway)进行信息交流与互动。信息网络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无疑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有助于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

       在我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党建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已经表现得很突出。一是电子党务、网络党建、网上支部等的推行与运用,不仅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拓展了党建空间、丰富了党建形式与手段;也为流动党员管理、“两新”组织党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平台与方法;还有助于克服传统的会议、文件传达、电话通知等工作方式所具有的速度慢、范围窄、效率低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党建工作效率与覆盖面。二是远程教育、网上理论阵地、信息资料库、手机报等的建立,为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与业务学习提供了便捷渠道与丰富资源,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理论学习与理论宣传的效率,还有助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成就学习型党员。三是网络社区、微信群、手机报等的广泛运用,不仅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党务公开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等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发挥广大党员与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加强党的建设,克服自上而下的命令式、被动式的党建工作局面;也有助于扩大党内参与、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充分依靠广大党员群众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目前情况看,不少党组已经积极运用党建网站、远程教育平台、QQ群、微信群、手机报等,来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务工作、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甚至也利用党建社区等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收集民意、反映民情、为民服务、促进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等。

       尽管我们党重视党建信息化工作、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党的建设,甚至也提出了“互联网+党建”的想法;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党建信息化的情况还是参差不齐、问题颇多。概括说来,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党建网站重于建立、轻于建设、疏于管理,存在不少“僵尸网站”。所谓“僵尸网站”,即一些网站虽然建立了,却只有框架而缺乏具体内容,网站功能不全、有关栏目内容缺失,或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长期不更新,整个网站犹如僵尸、处于半死不活状态。例如点开一些党建网站的栏目,经常会看到诸如“内容正在建设”“无法打开该页面”等现象。从目前全国党建网站的情况看,尽管各级党委基本都建立了党建门户网站,甚至一些党支部也建立了门户网站;尽管目前无具体的统计数据可言,但全国党建“僵尸网站”为数不少。党建“僵尸网站”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与党的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消极不作为有关。有的是为了网上“形象工程”,有的是为了应付上级相关要求,以至于网站建成后无人管、无人问、基本无用。

       第二,党建网站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重信息“粘贴”、轻“互动”,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如有的党组织,平时各项活动开展了不少,但网站上的内容却很少,党建工作与党建活动在网上得不到及时的、应有的反映;有一些党建网站信息发布了不少、学习材料转发了不少,但仅仅是信息发布,缺乏生动有效的阐释;有的党建网站的内容让群众“看不懂、信不过”;有的党建网站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平台与互动环节,即使设置了意见交流栏目,也常常是无反馈、无内容。长此以往,党建网站就失去了新鲜劲,就失去了对民众的吸引力,更无法论及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与工作相关,有的党务干部习惯于用传统方式搞党建,不习惯于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党建工作;有的与封闭式党建思维有关,重视“内网建设”、忽略“外网建设”,甚至以“信息安全”为名,拒绝将党建信息上网;有的与重视程度有关,有的领导干部不重视党建信息化建设、甚至不重视党的建设;有的与党务干部的素质与能力有关,缺乏既懂党务管理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高素质党务干部;有的与党的建设“流于形式、走过场”有关,经不起信息公开的考验,一旦上网,就会留有“话柄”甚至容易“穿帮”。

       第三,目前我国党建信息化水平基本还停留在Web 2.0、甚至Web 1.0时代。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建立党建网页与网站,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布工作信息;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张贴宣传教育材料、推行党务公开;利用网络媒体如远程教育网络等加强党员教育学习,等等;而在利用网络加强干部与群众互动、党员与群众沟通等方面比较有限。时至今日,尽管移动网络技术已经在大众生活中广泛使用,但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开展党建工作还不充分;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党员微信群”“手机报”,但内容非常有限。至于利用信息网络破解党建难题,如考核难、评价难、对下负责难、民主决策难等党的建设的深层次问题,至今尚无明显进展。此外,就全国党建网站的建立情况看,尽管从中央到省、市、区县、街镇的“五级党建网站”基本建成,上下级党组织网站之间大都建立了链接,但各级党建网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至今为止,覆盖全国各级党组织的党建统一网络至今尚未形成,“全国党建云平台”还主要是宣传部门或媒体部门建立的一个宣传平台。

       三、“互联网+党建”:党建信息化的飞跃与拓展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一报告宣告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党建”也应时而出。“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具体行业、具体工作的深度融合,意味着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数据化。进一步而言,“互联网+党建”究竟是什么、对党的建设意味着什么?

       从宽泛意义上看,党建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致力于“互联网+党建”的过程;其中,推行电子党务、建立党建网站、以信息化平台推进党务管理与理论宣传,可谓“互联网+党建”的第一步;利用远程教育、微博、QQ群等平台加强党的建设,可谓“互联网+党建”的第二步;利用移动APP等推进党的建设、办手机报等,可谓“互联网+党建”的第三步。

       世界信息网络技术正迈入网络空间时代,也是互联网从量变到质变的时代;以云计算、大数据、超级APP为基础的互联网统一体的形成,将促进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将会促进“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到来;在这一时代,就像“三级跳”一样,我国党建信息化不仅要迈向第四阶段,而且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飞跃与拓展,迎来“互联网+党建”的新时代。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基础,努力打造并形成全国党建网络统一体。因为“互联网+党建”首先需要一个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站、移动网络、视频多媒体等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立体互动的党建网络统一体;没有全国统一、覆盖各级党组织的全国党建网络统一体,“互联网+党建”就无从谈起。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全国党建网络一体化建设,努力打破党建网站各自为政、各自设计、各自运行的局面,努力实现从中央到省、市、区县、街镇乃至支部的各级党建网站的互联互通、信息与资源共享。在此意义上看,有的地方与基层党组织认为,只要运用信息网络平台、运用多种信息网络手段加强党的建设就可以称为“互联网+党建”或者“智慧党建”,这种认识是相当肤浅的。

       第二,在“互联网+党建”时代,我们不仅要有统一的超级党建网络来推进党建工作、提高党建工作效率;而且要应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实现信息网络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深度融合,要转变党建思维、党建观念,创新党建模式与党建方式,努力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开放”。在信息不畅、政治不够透明、权力不够公开的传统年代,政治封闭运行、政党封闭建设有其历史必然性,以往世界各国政党建设模式一般都是“封闭式、命令式、运动式”的,甚至带有一定的秘密色彩;政党内部工作部署多是自上而下、逐级推进的,政党内部信息传达多是自上而下、逐级传达的,多是依靠文件、报纸等传统媒介宣传学习上级精神的,党员教育管理形式比较单一,且易忽视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员在党建中的积极主动性。长期以来,这种党建模式与方式容易造成党内等级化乃至官僚化、容易窒息党内生机与活力[7]61。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公开、政治透明、权力公开、党务公开等成为时代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人们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人们对政党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的呼声与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变化了的现实与社会发展,试图再用传统的党建理念、党建思维来解决新问题,试图再用“封闭式”党建模式与方式来建设信息化、现代化政党,这是难以奏效的,甚至是事与愿违的。因此,在“互联网+党建”时代,我们必须适应信息化发展与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实现党建模式与党建方式的升级换代,由传统的“封闭式、命令式、运动式”党建模式与方式,升级为“开放式、民主化、常态化”的党建模式与方式;由传统的“单位制”党建模式与方式,发展为“社会化”“区域化”党建模式。这要求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务干部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从“革命思维”“控制思维”“封闭思维”转向建设思维、民主思维、开放思维;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权利,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扩大政治参与度、克服党内行政化与官僚化倾向;实行党务公开、增强党的工作透明度,充分依靠发动广大党员来推进党的建设。

       第三,要以“互联网+党建”来破解党建难题、推进党建内容创新与科学发展。从从严治党与党的建设科学化角度看,当前党的建设既存在老难题、也存在新难题。党的建设面临的老难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重业务、轻党建”,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党建抓手不硬现象等迟迟难以解决。如何处理好党建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党建、以党建促进中心工作开展,克服与避免党建“空转、自传、小循环”?这值得深入思考。二是对于我们这个87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机关党建“灯下黑”现象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如何处理好“抓全面”与“抓重点”的关系,克服与避免“一刀切”、甚至避免党建重点对象错位、失位现象?这值得深入思考。三是党建考核难、评价难、评价不科学,传统的上级考评、年度考评、台账考评、定性考评等所具有的形式主义现象迟迟难以解决。如何实现党建考核从定性向定量考核、静态向动态考核、单纯党务向综合考核、传统方式向信息化考核的转变,使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细化、量化、指标化,加强对党建工作的日常管理与考核,以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效来检验党的建设,提高党建考核的及时性、客观性、公平性与科学性?这值得深入思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难题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推行“社会化党建”与“区域化”党建,加强“两新”党组织建设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避免与克服用单位制党建模式开展“两新”党组织建设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以扩大“两新”党建的覆盖面、增强其有效性,避免流动党员失联、失效?二是如何有效克服党建工作中的“干部在干、群众在看”与“党务工作者人手短缺、时间有限、能力有限”等问题,充分调查广大党员与群众在党的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话语权?三是如何强化“一把手”管党治党意识、有效落实党建责任制、建立科学的党建责任制评价体系与考评机制?如何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使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总之,上述新老党建难题的解决,依靠传统的党建思维、党建模式、党建方式是难以奏效的;只有借助“互联网+党建”才能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有坚持“网络党建”与“区域化党建”的有机结合,才能破解“单位制”党建的当代困境;只有发展党内民主、创新党建内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才能开创党的建设的新局面。

       结语:中外政党信息化的异同之处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积极学习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来推进政党建设,这是当今世界的基本趋势与世界政党的共同点。然而,由于中外政党—国家—社会关系不同、政党政治的逻辑与中心任务不同,中外政党信息化的立足点、价值目标与主要内容有所不同,这是加强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注意的。比较而言,中外政党信息化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技术运用与技术特征方面。第一,信息化发展与政党信息化发展之间的逻辑基本相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牵引政党信息化发展,政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基本以信息网络发展的阶段性技术特征为标志、为分期,但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延时性。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从1983年至今,信息网络发展大致经历了Web 1.0时代、Web2.0时代、Web 3.0以及正在到来的网络空间时代等四个发展阶段;相应地,政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早期实验阶段、标准化阶段、网络社区建设及参与阶段、政治动员及数据分析阶段等四个发展阶段。在中国也大致如此,至今为止,信息网络技术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党建信息化也有着四个阶段的发展。第二,中外政党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比较一致,主要是运用信息网络平台与技术开展党建工作,如在美国运用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微博(Weibo)、微信(Wechat)、移动APP等推动政党信息化;在中国,通过运用博客、QQ、微博、微信、移动APP等推动党建信息化。在这一点上,中外基本一致,只是名称与界面有所差异。第三,中外政党信息化的路径基本一致,基本上都是先有地方政党网站,然后才有全国性政党网站,最后实现全国性政党网站与地方政党网站的链接或联网;中外政党网站最初一般都是非标准化、专业化的,逐渐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比较而言,中外政党信息化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工作重心、驱动力与目标取向方面,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第一,政党信息化建设的重心与驱动力有所不同。在以“选举、政党竞争”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国家,政党信息化主要是围绕“选举政治”而展开、为“政治选举”服务的;无论是建立政党网站、候选人网站、电子化政党,还是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宣传与政治沟通,都是以赢得民众、赢得选举为主要目的。而在中国,党建信息化不以选举为目的,主要围绕改进党建工作、提高党建成效与领导能力,以达密切联系民众、服务群众、赢得群众之目的。第二,政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有所不同。比如对美国两大政党而言,政党信息化的内容围绕选举要素而展开,政党网站主要是选举政治的工具、而非“党务工具”,最初建立政党网站是为了宣示政党的网上存在、建立个人“竞选网站”是为了推销自己;后来的在线活动主要是为了吸引民众、了解民意、争取选民,个人网站主要是为了展现个人形象、吸引支撑者、招募选举志愿者、筹集竞选经费等。对德国社会民主党而言,尽管也以选举为主要目标,但其政党组织特点与选举政治特点共同决定了,其政党信息化主要是围绕“党务”与“选举”两个方面展开,政党网站既是“党务工具”,也是“选举工具”。一方面,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信息网络平台来传播党的信息、办理入党手续、缴纳党费、促进党员交流、加强组织联系、促进党内民主、增强党内活力;另一方面,对党外推荐与宣传政党候选人、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吸引选民关注与了解,以期赢得选民支持而赢得选举。而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党建信息化主要“党务工具”,旨在提高党建效率、克服党建工作瓶颈、更好地服务民众。第三,政党信息化的发展节拍有所不同。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略微滞后于西方、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节拍也略微慢于西方。在国外选举国家,尽管信息网络发展与政党信息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延时性,但信息网络新技术在党内运用得比较快。例如在美国,199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黛安娜·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建立了第一个个人竞选网站,1995年美国民主党建立了政党网站,1996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建立了个人竞选网站;2000年后美国政党网站开始走向“标准化”、并开始运用网站从事竞选活动和政治沟通[8]77。而在中国,党建信息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推行电子党务、实现办公信息化”,在2000年之前基本无全国性与地方性的党建网站,进入Web 2.0时代以后,我国党建网站才开始建设。第四,政党信息化的色彩有所不同。在美国,政党信息化呈现出较强的个人色彩、整体色彩比较弱,政党候选人个人网站的建立与运用要比政党网站活跃的多,选举政治个人化、媒体化的倾向很浓厚。而在我国,党建信息化的整体色彩浓厚、个人色彩很弱,党建网站主要为各级党组织建立建设。

标签:;  ;  ;  ;  ;  ;  ;  ;  ;  ;  

党的建设信息化与“互联网+党建”的发展历程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