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宜活 视野当阔——高中第三册小说教学改革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法论文,教学改革论文,第三册论文,视野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外有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九三、九五两年我在教授第三册的小说单元教学时,遵循教学方法亦要改革的指导思想,摒弃传统的“念经式”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愉快教学法”的长处,借鉴黎世法教授“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教法求活,视野当阔,导出了文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目顺序——重新排列
第三册小说八篇,编为二个单元。稍加思辨,就发现课本篇目的排列较乱,没一定的准则。第四单元有短篇,有长篇(节选);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主题有颂扬性的,有揭露性的。第五单元虽说都得短篇,亦有中国的,外国的;有颂扬性,有揭露性。这种较乱的排列从宏观上不利学生掌握知识、增加教师授课的难度。据此,我将两个单元的篇目打散,以国别、时间为序重新排列先后顺序,即《祝福》(因需要提前)、《药》、《夜》和《守财奴》、《项链》、《装在套子里的人》、《母亲》、《一碗阳春面》。将鲁迅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教学,能使学生较好掌握鲁迅先生思想发展轨迹及文风;了解了《药》中明暗两条线索的特征,趁热打铁上《夜》,就很好理解《夜》的思想底蕴和艺术特色。五篇外国小说依法国、俄国、日本的顺序来学,使学生易学易记。简单地调整一下篇目顺序,使整体的线索分明,知识有连贯性和完整性,且亦缩短了教学时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理论原理——论文指导
《药》、《夜》的艺术构思都是很有高度,共同的特点是有明暗两条线索。多年来,师生都感到这类作品意脉不易掌握,教者昏昏,学者瞢瞢。为此,笔者曾探讨过暗线的艺术特征,拙见有幸被华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95.12)《孝感师专学报》(92.1)等刊物刊用过。其主要内容为:暗线内容诸要素常常通过明线人物的行为活动——对话、转述及场景而暗写出来;暗线主人公一般不出场、不亮相,有时偶而亮相,也只是匆匆而过,人物形象呈现朦胧美;暗线的材料犹如散落的珍珠,零散地布局于全文,暗线是明线发展的基因;这类作品的思想底蕴是深邃而幽藏的。教学这二课前,将已发表的这些论文印出来发给学生看。理论先指导,学生即“入乎其内”;对这二课的艺术特征,思想内容已有大致的轮廓了解。上课时,我就有高屋建瓴水到渠成之势,使难度较大的课文变成较浅易的课文,得心应手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真乃“师匠宜高,捃拾宜博”(王世贞《艺苑卮言》)。
创新的教学形式——论文指导,令审美主体产生盎然的兴趣,他们亦“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一种亢奋的心境下学习。
移情渠道——虚实结合
语文学科一重要功能是教育功能。教学的效应之一就要使审美主体移情冶性,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该册八篇小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时,我除了针对课文篇目(虚)进行“渗透式”的诱导外,还有意识、有目的结合本市地方志上的史料、市光荣院里的老革命事迹等(实)进行教学,以求最优效之教学目的。
我原来的县有一所光荣院,里面住着几十位老革命,我组织学生到光荣院请老革命讲他们的苦难史、翻身史、光荣史,讲我们孝感的革命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孝感县死难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革命群众总数达一万五千多人。访问老革命后,再上《祝福》,我首先进入了角色,讲读声情并茂,语调抑扬顿挫,梗咽难语,眼眶湿润,而很多学生啜泣不止,有的竟失声痛哭。师生同流怜悯泪,共抒仇恨情,课堂上出现了少见的感人场面。
第六辑的《川英烈》上有这样二则史料:孝感县早期党员、党组织创始人汤经畲烈士,1926年担任中共孝感特支书记,1927年8月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临刑前,给母亲写了一封血书:“儿不能尽其孝,儿不可回……儿宁愿舍身取义,绝不苟且偷生!”1928年2月英勇就义,时年23岁。1932年6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周巷双峰制造了集体枪杀108人的大惨案。当时任河口县苏维埃政府妇联主席的张玉清,为掩护乡亲们上山,自己在村里牵着敌人而被捕。敌人把她绑在一棵大柏树上,把刺刀架在她的脖子上,要她交出全县共产党员和苏维埃干部名单,身怀有孕快临产的张玉清宁死不屈,敌人惨无人道地用刺刀剖开她的腹部,随着血水掉下来的婴儿还是活的,也被敌人戮死。这两则史料太感人了!上《夜》、《母亲》时,我很自然引述这两则史料辅助教学。汤经畲烈士的血书与映川夫妇的遗书几乎一样,烈士们的事迹与映川夫妇、老妇人、尼洛夫娜的精神一样伟大崇高。课堂上全体学生激情昂奋,憎恨之情、崇敬之意油然而生。
家乡的革命史、烈士的英雄事迹渗透到课堂上去,虚实结合,不但使学生能深刻鉴赏到作品的美学价值,而更使他们的情操、道德素质不断净化、升华,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知识视野——课外讲座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拓宽兴趣面,扩大知识视野,拓展理解先结构范围,是提高阅读先结构能力的关键。该册的五篇外国小说,特别是从长篇节选的,若就课文孤立地讲,就会味同嚼蜡,很难完成教学目的。为此,我在课外活动时间里举行讲座,介绍巴尔扎克、高尔基、契诃夫,讲《欧也妮·葛朗台》、《母亲》等长篇的情节,特地搜集资料,编写了关于莫泊桑的文稿《苦难的天才,前无古人的文学业绩》印发给学生。主导者的辛勤耕耘,既使主体兴趣面加宽,又拓展了理解先结构的范围。学生能理解葛朗台为何有那古怪的性格;尼洛夫娜何以那样坚定;莫泊桑低贱的社会地位、家庭厄运、癫痫等疾病的折磨等因素,使他产生厌世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项链》中流露了人生无常的宗教观。
于漪老师说得好:“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结合,拨动学生心弦的时候,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内高高升起。”“活”为轴,“博”为径的小说教学改革,使爱国主义教育得到了具体落实,受教育者的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不断加深。在小说教学期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他们总是盼望上语文,一改往日冷漠语文的心理,斯诚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再者,学生知识掌握较牢固,期末考试作文题为《我学到了语文知识》,有70%的学生写在第三册小说单元学到的知识;不但如此,他们还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人间词话》),能较正确鉴赏有明暗线索的类似《药》的小说,实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文无定法,教更无定法。主导者只有不断追求生机勃勃的教育思想及富有魅力的个性,才会在“教学”的艺海里自由游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