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评价比较优势原理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比较优势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原理论文,准确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贸易的发生基于两种原因,一是国家间存在差异,二是国家间为获取规模经济而进行贸易和分工。国家间的差异有几种表现,其中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相对差异是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所以事实上比较优势原理就一直是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观点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条主线。但现实中人们对比较优势原理的介绍、评价和应用经常是不准确的、不公平的和不正确的,所以本文拟对比较优势原理的介绍、评价和与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结合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贸易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中国经贸事业的健康发展,希望得到支持或批评。
比较优势原理实际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a]:狭义的比较优势原理是指李嘉图的观点或现代经济学家阐述的李嘉图的观点,即把贸易归因于成本的相对低廉,一国必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成本较外国相对为低的商品,而进口那些成本较外国相对为高的商品,这种分工和贸易是建立在比较成本优势基础上的,故对各国均有利。广义的比较优势原理是指体现了比较差异与贸易必然关系的所有贸易理论,如要素禀赋理论可简单概括如下:如果(K/L)[,A]>(K/L)[,B][②a],那么A国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A国必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而进口劳工密集型产品,这实际上还是将贸易的发生归结为国家间的比较(成本)差异。
比较优势原理自1815年由R·托伦斯提出经李嘉图大力阐述宣传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一直被认为属于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但在中国并未获得此种地位。我们认为,只有进行全面而客观的介绍,再结合准确而公平的评价,然后才谈得上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
1.应全面而准确地介绍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是一种经济理论,很显然,应全面地、系统地和准确地加以介绍,这是评价和应用的前提,如果介绍不充分,那么评价就难以准确和公正。[③a]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全面介绍丝毫无悖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实际上全面介绍基础上的准确评价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具体体现。
2.应肯定比较优势原理针对贸易发生、贸易型式和贸易利益方面的正确论断。
肯定比较优势原理的理由有三个,一是验证结果表明某些国家的出口符合李嘉图的预言,二是现实中的贸易型式表明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三是排除了某些干扰因素后决定现实分工格局的基本力量仍然是比较优势。
就针对李嘉图模型的验证而言,英国经济学有G·D·A·MacDougall可能是第一人,他于1951年和1952年发表了其《英美出口:一种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研究》一文的两部分,用英美贸易统计数据证明英美出口是符合李嘉图预言的。后来美籍匈牙利经济学家B·Balassa于1963年进行了更为著名的验证,[①b]他的验证可概括为下列正相关,即美国相对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的相对出口也高,这与李嘉图的论断,——一国必出口其劳动生产率相对为高(成本相对为低)的商品,是一致的。另外值得补充说明的是Balassa的验证不存在任何争议。
就贸易模式看现实中的贸易也多符合比较优势原理的预期,[②b]——尽管里昂惕夫之谜仍客观存在。否定比较优势原理是不可思议的,现实中的南北贸易、中国与各类国家的贸易无不表明是建立在比较差异基础上的。如果比较优势原理基本论断是错误的,那么,2300亿美元(中国1994年)的总贸易额是如何发生和实现的?
最后,历史地、科学地考查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际分工格局基本体现了比较优势原则。[③b]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分工格局是伴随着剥削、奴役和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但我们要说,剥削、奴役和战争是中心国家实现比较优势的途径和外在形式,经济帝国主义是本质,政治军事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是衍生和外化。国际分工一方面能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的剥削和奴役,那么哪一重性是基本的和本质的呢?当然是分工的积极性,那么分工的积极性是什么呢?当然是比较优势原理所阐述的劳动和资源的节约或产出和消费的扩大,中心国家为实现其利益,就必然借助于暴力手段打破处于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国家的经济封闭状态。既然比较优势原则是国际分工格局第一位原因,那么,国际贸易教科书就应正面介绍和阐述它。
3.应肯定比较优势原理对中国经贸发展的指导作用。
应肯定比较优势原理对中国经贸发展的指导作用,但这种指导作用是具体的、局部的、策略性的,而非思想性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比较优势原理不能成为落后国家经济赶超的指导思想,但将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却能实现后进国家的经济赶超。简单地说用比较优势原理指导中国外贸发展,或简单地否定比较优势原理对中国外贸工作的指导作用都是不准确、不科学、易造成思想混乱的。[④b]笼统地主张用比较优势原理指导中国外贸发展,甚至上升为指导思想,那么必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为现阶段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如纺织、服装、制鞋等)虽然是创汇的主力军,但其附加值较低,传递作用较小,技术和资本含量较低,且易于引起贸易摩擦和限制。同样,否定李嘉图理论的指导作用也是错误的,因为中国无论眼下鼓励哪个行业产品的出口,还是扶持哪个行业发展使之将来成为中国主导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都必须以比较优势为衡量器,只有具备潜在比较优势的产品才能成为将来的出口产品,脱离比较优势来谈中国目前贸易问题是注定错误的。
4.应明确贸易优势不等于贸易利益,贸易利益的实现必须以一定贸易政策为前提。
比较优势分析的一个重要假定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在此假定前提下,贸易优势即贸易利益,一国在某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则该国贸易后必获得贸易利益。但现实世界中,往往存在市场扭曲行为,在市场扭曲前提下,一国必须以比较优势为基础,通过关税政策、非关税政策和出口补贴政策等促成贸易利益。现实世界是较普遍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扭曲的,扭曲的目的多为维护或实现某种贸易利益,但现有的贸易规则(如GATT、WTD和MFA等)的宗旨却都在于减少并消除这些扭曲,即使现实接近理论模型所阐述的境界。所以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实际上存在一个两难选择问题。中国在以比较优势原则为指导、实现贸易利益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第一,加强对比较优势产业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确定哪些产业具有现实的比较优势,哪些产业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确定现实的比较优势产业有助于短期内获得贸易利益,确定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有助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便将来获取更大的贸易优势和贸易利益,但要忍受丧失目前部分贸易利益的痛苦。第二,加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研究。中国外贸商品结构方面似乎已经出现了好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制成品已占80%,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20%,但这是表面现象。我国出口商品中的制成品部分多为低加工部分,这反映了比较优势原则(说明中国在低加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它带来的是低贸易利益。尤其是近几年来加工贸易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1992年为41.9%)日渐上升,而加工贸易又多为外资企业所从事(1992年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比重为26.42%,1993年再升为34.27%,而1992年加工贸易占外资企业贸易额的比重为82.5%),外资企业通过转移定价外流利润,使加工贸易出口创汇率低,而出口换汇成本高,贸易条件恶化。所以今后应树立一种政策确定倾斜产业的双重标准,即,既具有比较优势又带来多层次贸易利益。第三,避免单一层次比较优势基准。如果中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仅表现在某一层面——如价格上,那么贸易利益保障程度就差,如果比较优势确立在各层面——譬如价格适中且质量较好,那么贸易利益保障程度就大。中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除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成份外,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比较优势定位的偏差了。今后的努力方面应是走出比较优势误区。
5.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不是对比较优势原理的否定而是应用。
传统贸易政策主张应鼓励优势产品出口及劣势产品进口,但二战之后某些国家(如日本等)贸易政策却显示出更积极的特点,即保护幼稚工业和促进出口相结合,促进潜在优势产业向现实的转化,补贴和倾销的广泛使用等。这决不是对比较优势产业的否定,而是比较优势原理的动态化应用。实践证明,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动态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体现,是后进国家经济赶超的重要政策倾向。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贸易政策也属于战略性贸易政策,但中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效还较差。今后应注意继续在两难中作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注释:
[①a] 以下讨论有的基于狭义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有的基于广义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
[②a] K为资本数量,L为劳动数量,A、B为两个国家。
[③a] 参阅陈同仇、薛荣文主编《国际贸易》第三章第四节(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和薛荣文主编《国际贸易》第三章第四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①b] E表示出口,D表示劳动生产率,A、B表示美国和英国。参阅P·R·Krugman和M·Obstfeld著的《International Economies》(三版)第28页。
[②b] 我们排除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另有原因。
[③b] 我们排除水平型分工,水平型分工另有原因。水平型分工和垂直型分工共同构成国际分工基本格局。
[④b] 参阅薛荣文著《李嘉图比较成本说不能指导中国对外贸易——与季崇威同志商榷》,载《经济科学》198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