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已经构成了全球每一个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带来积极的因素和机遇,也孕育着诸多不确定的变数。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外部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是非常必要的,新的发展战略必将是一个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因此,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应对战略和相关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形成双重影响,这种影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突出。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发展道路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是双重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原来受到的一些约束得以摆脱和放松,经济发展获得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约束条件又随之产生,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国际化进程带来了不确定性。
1.传统约束的放宽——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的积极影响
首先,传统约束的放宽体现为由外资大量流入而实现的“资本缺口”的弥合。外资的进入不仅缓解了发展现代产业所需要的资金制约,而且在与资本相关的技术和管理要素的配合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从实际获得的外源性资本的类型看,国际直接投资是主要组成部分。在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由于资本回报率较高,以及对外国投资管理的自由化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呈现国际资本净流入的状况,即使在发达国家整体性的直接投资衰退期间,跨国公司向这些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仍保持增长的势头。对于接受外来资本的这些经济体而言,外源性的资本渠道成为它们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外力。虽然亚洲的部分经济体和拉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近些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但是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从长期来看并未受到很大的影响。1998年发展中国家的净资本流动总额(银行贷款、证券流量和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总和)达到2750亿美元。1997年以前,私人资本流动一直在增长,在私人资本流量中,过去几年里银行贷款和证券投资的相对份额已经减少,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对份额却在提高。1998年银行贷款和证券投资的绝对量也下降了,这可能会影响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与私人资本流量的其他类型相比,在面临过去两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已显示出显著的迅速恢复的能力。
其次,传统约束的放宽体现在以出口为基础的“外汇缺口”的弥合上。这一方面来自由外资流入所引致的国际收支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推动出口的发展战略的结果。20世纪60-70年代东亚部分经济体实行的出口导向战略是发展中国家运用世界市场有利条件的一个成功的实践。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仅实现了初级制成品出口的增加,从而使外汇缺口得以弥补,并获得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建立了外向型的产业,并进一步获得低技术制成品出口的动力,形成外资与出口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效应。该发展战略的实行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摆脱固有的资本约束和外汇约束的重要反映。
第三,传统约束的放宽还体现为对传统型产业结构的突破。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形成了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升级,对本国的工业化进程构成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外来资本的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资本缺口逐渐得到弥补,原有的资产存量得到改善,推动了经济增长,并进一步通过新建企业形成高质量增量资产,通过收购和兼并提高原有资产存量素质。不仅如此,在引进外资和建立合资、合作企业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伴随着技术转让的活动,加上诸多非商业性质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的引入,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和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动力,这些都构成引进外来资本的溢出效应。由于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当前新兴产业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配套的技术转移成为东道国提升技术的重要渠道。因此,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外向型制造业的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东亚诸多经济体实行的出口导向战略框架下,有关的国家和地区不仅获得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推动了相关的制造业的发展,而且积极引入外资和技术投入本国亟待发展的先进产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个市场的共同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国产业的现代化构成了强大的推动力。
在外资流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融合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往往还需要与当地的一些企业和机构发生联系,这些机构包括当地的技术机构、研究机构和大学、职业培训中心、金融中介、基础设施提供者等等。当跨国公司的生产是针对东道国以外的市场时,子公司往往会使用最好的质量、标准化、测试与校准技术。这无疑将导致它们与当地有关服务提供者产生密切的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显然有助于后者的服务向国际化标准的靠拢,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就相应产生了,这同样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型产业的积极因素。
2.新约束的产生——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除了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传统约束放松,还带来了一些新的约束条件,这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国际化进程带来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以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对发展中国家扩大经济国际化成果构成的影响。二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化进程受跨国公司的战略影响出现的获利不确定性。
首先,国际经济活动规则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化对发展中国家原有对外战略的实施产生影响并构成制约。随着乌拉圭回合的结束,多边贸易体制由一个临时性的国际协定发展成为一个有法律效力的真正世界性的国际组织——WTO,这对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参与国际竞争的立足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践表明,促成东亚出口导向战略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因是有关国家实行一系列自主性政策的推进,从乌拉圭回合的最终协议中可以看到这个新的国际经济多边协定对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有关协议对出口导向战略下潜在的出口利益有积极作用,WTO框架下的协议规定的市场准入在产业范围上更加宽泛,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原先GATT没有包括的农业和纺织品、服装等领域,这些领域的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的扩大都有重大影响。虽然,相关的保障条款通过消除“自动出口限制”的措施,使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新的出口机遇,但同时一些新的规则和纪律也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继续使用出口导向战略所需要的一些手段,是典型的就是补贴问题。出口补贴是出口导向战略实施中最典型的政策工具,对于补贴问题,乌拉圭回合的谈判首次就工业补贴的有效纪律的制订作出了努力,补贴原则约束性更强,并扩展到WTO的所有成员。有关的协议对禁止的补贴,可起诉的补贴和不可起诉的补贴作了区分(注:根据协议禁止两种类型的补贴:伴随出口的补贴和对国内工业使用国内投入提供的补贴。允许的补贴包括非专对特定工业单位或部门的补贴或专用于研究和发展、落后地区或环境目的的补贴,还可给予既非禁止亦非允许的补贴,但条件是它们不损害别国的工业和出口能力。如果造成损害,受害国可采取行动要求取消补贴或对补贴产品施加反补贴税。)。该协议还载有关于差别待遇和较优惠待遇的重要条款。然而,在不可起诉补贴的定义中包含了研究与发展、区域发展和环境目的的补贴,这就给予了发达国家继续利用补贴阻挠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以很大的空间,因而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收益是很不利的。除此之外,科研发展补贴的不可起诉性质允许发达国家的公司对新产品的开发给予补贴,而这些新产品随后又可根据《知识产权协议》获得保护。它们无形中为发达国家设置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创造了条件。因此,东亚“四小龙”之外的发展中国家能否照样顺利地采取原先的出口导向战略框架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国际化进程中受到冲击,不确定性增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国际化进程引进外资的活动,对跨国公司而言则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现的。由于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及相应的举措构成了当前国际产业分工的主导性力量,因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将越来越深地受到外国资本的影响。就我国而言,尽管经济国际化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由于体制原因,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正常的市场竞争局面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产业跨地区、跨部门重组的步伐相当缓慢。随着外国大型跨国公司的以购并为形式的资本投入的推进,跨国公司按照它们的国际分工体系整合、重组现有的产业,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产业重组必然面临了严峻的挑战,这个问题在像我国这样的“二元经济”现象突出的发展中大国尤为严重。我国由于地区间封闭性强、各地的经济保护主义盛行,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呈现很低的水平,大大阻碍了产业的跨地区发展。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深化,投资来源出现由东南亚地区和海外华人的小规模投资到欧美大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投资的趋势,后者更多地具有投资和产品的系列化的特点。往往跨国公司集团中的一个企业进入中国,与该产品有技术和市场联系的其他企业也会随着跟进。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企业,将在中国构筑起各自的分工体系,而且,构筑的范围体现为在价值链上的跨度越来越宽,即占据的分工体系越来越周全。在这个趋势下,我国的产业重组进程中将包含来自外资介入因素的被动性。虽然,消费者的获利很明显,但是我国在相关产业发展上的利益空间将受到很大的控制。由于外资在产业重组上的计划与我国产业规划之间往往存在不一致性,这将使我国在产业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越来越高的获利不确定性。
二、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含义与途径
1.融入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含义和实质
面对国际环境中出现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的被动因素,新的发展战略决不是对外开放进程的逆转,而是仍然以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基础,开放中面临的问题只有在进一步开放中才能得到解决。发展战略的转型方向应该体现为采取更为主动的、积极的政策,使本国经济更深更广地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较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不仅参与产业之间分工,而且要参与产业内部分工和产品层面的国际分工。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构成的新的发展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转型方向应当是融入经济全球化战略(简称融入战略)。融入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为了实现本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立足于一体化的国际生产、统一的世界市场和全球性的资本流动,依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及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规范,充分利用国际生产要素和国际大市场,并且依托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展本国的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的发展道路。在这一战略的指导和实施下,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整体性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发达经济体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更加紧密的关系,同时实现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国际的连接。
从发展中国家国际化进程来看,通过出口获得外部收益是传统发展战略的核心,体现了向外部寻求市场利益的意愿。而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发展战略的实施空间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经济越来越体现出整体性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融入战略正是顺应了相互依存性不断加深的世界经济大背景。融入经济全球化战略的核心在于融入国际价值增值链,这些发展中国家实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经途径,也是对应于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生产的深入发展。在这个战略下发展中国家实现的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
2.融入战略实现的途径
融入战略实现的途径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融入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在目前新一轮产业革命深化的背景下主要体现为融入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潮流;第二个层面是融入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这是依托跨国公司全球网络型生产体系而实现的。前者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在加强工业化基础的同时推进信息化的发展任务,后者则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日趋成为国际生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两个层面的共同基点就是融入国际价值增值链。
第一,进入信息产业国际分工的路径——梯度推进。
信息产业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成果从一开始就是在一条国际化的道路上发展的,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自身信息产业的道路上势必也要与国际资本相结合,因此信息产业的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梯度推进的路径,在作为全球信息产业发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前提下实现产业高度化。
信息产业具有研究开发与生产制造的分离的特点,从事研究开发的一般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充裕、科研能力强、风险机制完善的领先发达国家。当这类国家完成了一个产品的研究开发或推出一项新技术之后,为了继续保持在信息革命中的领先地位,会马上开始致力于下一代新技术的开发,而原来的技术就成为成熟的技术,生产制造成本取代技术创新形成价值构成中的主要决定因素。由于这些技术开发国家本身不具备生产制造上的优势,相关的技术或产品就会转移到日本或者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等既有一定的技术消化能力,又具备较多数量中等技术劳动力的国家(地区),发挥它们在生产制造上的优势。而当这些国家在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上趋向成熟时,产品包含的劳动力成本就成为影响整体成本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那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二梯队(如东盟)或中国就成为对产品进行组装的基地。从整个产品制造环节的国际分工过程看,美国领头的发达国家利用的是本国在资本和技术上的优势地位,获得“创新技术”的巨大收益,同时保持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体系中占据领先者的地位,而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则立足于本国在制造技术上的优势,成为信息产品关键部件的主要生产者,这个优势是他们在积极推行出口导向战略的20世纪60-70年代出口活动中长期积累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这些国家(地区)获得信息产品价值链中间环节的利益空间,同样也促成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不断地将已经成熟的技术转移到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对后者而言,他们利用了本国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实现了参与信息产业国际大分工的格局,也成为信息产业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并从中使国民经济信息化间接受益。随着发展中国家不断获得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以及直接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加深,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将不断提高,这无疑将使他们更深地卷入到信息产业的全球发展体系中去。
第二,利用跨国投资提升技术水平。
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另一个途径就是借助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实现产业结构提升,借助跨国公司构筑的国际生产体系把自己的相关生产经营定位于跨国公司国际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通过跨国公司这个渠道,相关企业获得进入跨国公司内部化的国际市场的机会,从而部分回避了外部市场的激烈竞争,并且通过内部化的技术转移使产业结构调整跟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成为跨国公司整个价值增值链的一个环节,也就在全球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传统战略下企业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出口竞争力,而在融入战略下,获得跨国公司的新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引进直接投资的核心目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提高技术水平表现为深浅两个层面:在浅层次上,有关的技术转让表现为进入更高的技术层次或者涉足高技术产品,技术接受方的直接收益是生产率提高、获得新产品或降低成本;在深层次上,技术转让则意味着发展更复杂的技术功能(比如设计与开发)以及当地技术体系的整体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接受方的利益更多地体现为在多大程度上深化和发展其自身的技术能力,反映了其技术发展水平提高的实质。不仅如此,其中的利益还通过技术扩散向其他企业和机构溢出。在理想的良性循环中,发展中国家提高了技术吸收能力并引进“延伸”其学习过程的技术,对跨国公司而言,为了保持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利用母国以外的科学技术资源,利用国家之间的研究、开发成本上的差异,获得研究、开发在全球范围内的成本—收益的最佳匹配效果。在这个原则下,跨国公司需要将研究、开发活动在地理位置上更广泛地分散开来,这意味着跨国公司体系将自己的研发能力与东道国的技术力量结合在一起,创造更多的技术效应。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我国作为具备一定科研和技术基础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完全有条件获得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活动分散化的好处。在这方面政府政策的原则应当是采取更多鼓励自身技术水平提高的措施,一方面鼓励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来引进技术或者投资于自己的研究与开发来仿制和改进外国技术;另一方面,刺激企业结合内部化的方式来获取新技术,主要表现为激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当地建立研究与开发的机构,使原先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的价值链位置上行。后者一般是建立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研究开发活动的分散化基础上的,也是当前发展中国家获得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一个现实的渠道,同时这也顺应了当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第三,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生产体系可以通过两个方向的活动来实现,一是“引进来”,二是“走出去”。前面论述的引入跨国公司投资是属于“引进来”,而“走出去”则意味着另一方向的融入,即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条件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其他各国对本国的市场开放的承诺和条件,积极用“走出去”方式开拓新领域扩展新市场。一个企业是否实行跨国经营,表面看是关于企业管理和活动范围方面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如何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微观变化的问题。就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特征而言,一个企业不实现跨国经营方式,就是没有真正进入世界市场,这无疑是一种更直接地融入国际生产体系的渠道和方式。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目标应当定位于提高整体技术能力,实现研究开发导向型的直接投资。应该更多地以研究开发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力求将企业的研究开发环节转移到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发达国家。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利用发达国家当地的丰富的科研资源,同时也能够利用当地与科技创新相配套的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这应该是未来发展中国家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一个方向。这一类型的国际投资的具体做法有四种:第一种做法是收购国外创新公司,或者在工业化国家建立监听站,达到跟踪世界科研开发的动态发展的作用,这种方法基本上处于了解国外最新技术发展状况的阶段,适合于进行研究开发导向型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相应地,风险也较小;第二种做法是在跨国公司设立商业性研究开发的机构或与子公司当地的大学合作建立以特定项目为对象的研究开发实验室,把企业的研究开发环节转移到当地,充分利用本地先进的科研能力,这个政策在一些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有所发展。例如,韩国三星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11个研究与开发中心,(注:《三星集团,Lee Kun-Hee的第一个五年》,《韩国商务》1992年12月,第37页,转引自《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金星公司在日本阿尔卑斯中心实验室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心,与日本阿尔卑斯电器公司联合开发超薄液晶显示胶片技术。(注:《金星将设立TFT-LCD合作研究企业》,《韩国商务》1994年9月,第53页,转引自《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印度计算机公司——WIPRO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硅谷设立了一个全球研究与开发中心。(注:《WIPRO的研究与开发走向全球化》,《印度人》1994年11月4日,转引自《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第三种做法是与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形成技术联盟,就目前而言,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形成技术联盟,无论在资金和技术提供上能力还不足,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而言尚缺乏吸引力。可以首先尝试的是在技术水平差距不太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结成技术联盟。第四种方式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自身已经具有某些创新的成果下,利用发达国家更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和资金实力将成果进行产业化的推进。这四种活动中包含的企业投资目标和投资工具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层次(见64页表)。
发展中国家企业研究开发导向型直接投资的目标与工具
目标
工具
技术的全球开发 交换技术诀窍,互换专利许可,出售专利权,合作,
利用
协议以及成立合资企业等
技术的全球生产 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实验室,合作协议以及成立合资
企业等
技术生产的全球 在国外的研究开发中心培训研究开发人员,雇佣外国
资源形成研究开发人员,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等
技术成果的产业 与国外的企业合作通过当地的风险投资公司在当地资
化进程推进
本市场上募集资金投资于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活动
当前,全球研究开发活动的国际化浪潮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后发优势的可能性。将这个后发优势转变为现实利益的基本条件是构建一个开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吸收发达国家的最新成果基础上提高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