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中国大陆电视艺术新作综述_艺术论文

2002~2003年中国大陆电视艺术新作综述_艺术论文

2002—2003年中国大陆电视艺术研究新著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著论文,年中论文,国大论文,艺术论文,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2003年中国电视艺术呈现出活跃的发展局面,丰富的实践激引着理论研究的深 入。电视艺术研究在这两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2—2003年中国大陆 地区出版电视艺术研究新著180余部(其中包括丛书43种,著作98部)。这些著作涉及面 广,涵盖丰富,在电视美学与文化学,电视历史与批评,电视实务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呈 现出新的特质。这些新著涉及作者、编者共110余位,来自多个学科领域和工作岗位; 共涉及出版社48家,遍布于出版的多个专业领域,与前些年相比,越来越多的研究队伍 与出版队伍加入到电视艺术研究中来。

本研究综论旨在对2002—2003年出版的中国大陆电视艺术研究新著做一个全景式的概 观,总结新特征,发现新突破和新趋势,展现热点和焦点,探寻局限与不足,以期对现 时和将来的中国电视艺术研究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电视美学与电视文化学研究

电视美学是对电视美的本质特征,电视美的创作以及电视美的传播接受等基本规律的 哲学思考;电视文化学则是以一种广义文化学的视点,对电视与文化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进行多元立体的分析。两者虽有交叉,但毕竟属于不同的学科,故这里分而论之。

(一)电视美学的研究

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关于电视的美学思考虽不绝如缕,但是如高鑫先 生所言“不够热闹”,而且“散论”多于系统思考,局部探讨多于整体研究,影视合论 多于电视专论,这些研究和电视实践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其阶段性的理论价 值,有些影响至今。其中也有为数不多的拓荒者,致力于电视艺术独特审美品格的追寻 ,站在学科体系建构的高度来对电视进行美学研究,如《电视艺术美学》(高鑫主编)、 《电视美的探寻》(胡智锋著)、《电视艺术哲学》(苗棣著)。

2002—2003年的电视美学研究,还是“不够热闹”,在研究的格局上较之以往,也没 有太大的变化,但却呈现出新兴学科建设初期的基本特征——创新、多元:既有宏观的 整体把握,亦有微观的精致探微;既渗透着研究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理论积淀,也凸现 着他们的当代意识和宏阔视野,为电视美学研究走向深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特点可 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以宏大、多元的视角和哲学的思辨,对电视美学研究面临的许多重要命题进行了富 有特色的解答,并站在学科体系建设的高度,对电视美学整体面貌和发展走向进行论述 ,使电视美学学科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明确。《电视美学大纲》(胡智锋著)就是这样的一 部著作,它把整个电视纳入到考察视野中,关注电视独立的美学品格。作者从马克思主 义基本哲学观点出发,在理论联系实际、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基础上,站在时代的前沿, 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重大突破带来的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方法,从电视美本体、创 作、接受及理论建设四大方面对电视美学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进行“多维透视”,提 出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方法。

2、秉承影视合论的传统,但又赋予和早期电视附庸论和影视同一论完全不同的新的涵 义,追溯历史,立足当下,放眼全球,赋予电视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地位。《影视美学 》(彭吉象著)便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特点,它继承以往的影视合论,但赋予电视电影以同 等的地位,并由静态的研究转向动态的研究,在历史的流变中、在全球化语境中来探讨 影视的审美特征、审美心理,探讨影视文化的当下意义和基本走向,具有历史穿透力和 时代前瞻性。

《“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金丹元著)是一部影视审美与文化研究的论文集 ,作品从审美和文化的视角,结合中国传统思想,对当下中国的影视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和阐释。其中特别论及的电视部分,体现了电视之于电影的独特审美特征和文化意义。

另外,以独特的视角、对电视美学的某一方面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亦是这两年电视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的狂欢节——春节联欢晚会审美文化渗透》(耿文婷 著)对中国的春节晚会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进行个案剖析,从而折射出具有民族特 色的审美文化特征,表明电视美学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电视文化学的研究

从电视的角度而言,电视文化学的研究具有和上述电视美学研究相近的脉络和特征。 但由于文化本身“涵盖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注:赵凤翔等编 著《电视艺术文化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 广阔的胸襟,也由于电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本体既日新月异、变动不居,又结构 复杂,层次繁多,其作为文化的中介角色更是在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中演绎着言之无 尽的故事,再加上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理念的碰撞,电视文化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多元立体 的态势,电视文化学的学科体系也在这种研究中孕育、起步和发展。2002—2003年的电 视文化学研究便进一步体现了这种特点:

1、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在动态的文化流程中,电视文化的各个层面得到了独到的阐 释,体现了电视文化研究开放多维的特征。

在这些新著中,有对电视作为文化现象的本体研究,如《阅览时空——电视艺术审美 散论》(王啸文著);有对电视文化的中介角色的论述,如《电视文化传播导论》(郑征 宇著);更有对电视文化和整个人类文化的互动关系的阐释,如《艺苑论谭——放言影 视戏剧艺术民族化》(黄会林著)、《多元文化视阈中的影视艺术》(林少雄主编)、《展 望世界的窗口——电视艺术纵横谈》(田美丽著)及《电视文化思辨——从文学走到传播 》(朱剑飞著)等。这些有分量的著作论述了电视文化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多元且各具特 色的景观,既体现了研究者不同的学科背景,也体现了其开放的思维特征,展现出电视 文化学的内在张力。

2、从电视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比较系统地阐释电视文化学的一些基本命题,使电 视文化学的学科框架进一步清晰、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

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电视艺术文化学》(赵凤翔等编著)、《电视文化传播导论》( 郑征予著)、《电视剧社会学》(吴辉、张志君著)以及《跨文化传播探讨与研究》(赵化 勇主编)等。《电视艺术文化学》是在关注电视与艺术文化学的理论联系的基础上,从 符号学、叙事学和艺术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电视批评,探究电视的文化意义产生的源始 ,从社会学和观众学的角度探索电视作为大众文化和人类的美学理想、艺术追求、生存 关照的相互关系,最终达到对电视之于艺术行为和社会活动上的存在价值的解析。《电 视文化传播导论》则立足于传播,以理性的思维,诗意的语言对电视文化传播的方方面 面进行了独特的描述和论述。作者宏观视野和微观视点相结合,既有对电视文化传播的 宏观考察,也有对各种形态的电视节目的中观、微观分析。其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 电视文化所做的考察,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电视文化的最终价值走向 。《电视剧社会学》将社会学方法引入到电视剧的研究领域,分别从文化模式、历史性 、共时性等角度揭示了电视剧与社会生活的内在互动关系,并运用社会学方法对电视剧 的受众群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跨文化传播探讨与研究》这部论文集也颇有特色,它 从翻译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文化间特别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 间通过电视这一媒介进行交流的特点,出发点虽小,但别具一格,是对电视文化学研究 体系中不能忽视的理论成果。

这两年的电视美学和电视文化学的研究虽然以创新的姿态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但有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宽广,学术话语的表达还有待统一,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 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有待澄清的问题还很多。但如果我们同意李泽厚先生对美学学 科的基本看法:“多元化”,那么“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途径、多目标、多问 题、多要求、多方法、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也许就是我们逼近“真理”的唯一途径, 就电视美学和电视文化学而言,问题的存在也许正是其动力和魅力所在。

二、电视艺术历史与批评研究

(一)电视艺术历史研究

由于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只有短短不到50年的时间,中间还有些许停滞,与百花齐放的 电视实践相较而言,历史观念的缺位和薄弱令人心焦,电视艺术的编史修志工作就更加 落后。虽然2002—2003两年来的电视艺术历史研究的作品数量屈指可数,但每部作品都 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徐光春主编)、《20世纪中国电 视剧史论》(高鑫、吴秋雅编著)、《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张慧临著)、《理解电 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大卫·麦克奎恩著,苗棣译)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

其中,高鑫、吴秋雅编著的《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是我国第一部对20世纪中国电 视剧进行全景式审视的史论著作。作者以史学家的眼光和科学的判断能力,遵循历史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对电视剧历史长河中的典范作品,给予了专题论述。选择了具有 独特创作风格和一定历史地位的优秀导演加以深入剖析,勾勒出中国电视剧观念更新和 理论建设的历史轮廓。该书还力图从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总结、提炼出具有艺术规 律性的东西,它不是简单的电视剧发展的编年史或“大事记”,而是一部以史带论,史 论结合的重要专著。

张慧临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是一部研究中国动画历史的专著,为我国动 画界填补了史述空缺的这一空白。作者历数中国动画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汇集了丰富 的历史、图片资料,疏而不漏地采撷了我国众多动画艺术经典作品,并纵观中国动画艺 术的历史进程,对我国动画片的发展各个历史阶段作了宏观的把握,为中国动画艺术近 80年的历史梳理了清晰的发展脉络。

这几部史论著作开创了新的电视艺术史研究的先例,但从整体上看,历史研究的论著 数量较少,研究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电视艺术历史的研究视野有待拓展,研究方式还 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来路艰辛,前途更远,如何突破电视艺术历史研究的瓶颈,还期待 研究者的进一步努力。

(二)电视艺术批评

电视批评是电视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是以电视节目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电 视节目以及同节目相关的电视现象、电视思潮、电视受众、电视创作等为对象的研究活 动。其主要任务是对电视节目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指明作者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思 想和艺术价值”。(注:欧阳宏生、段弘《建立中国电视批评新秩序》2003年3月5日, 千龙传媒网。)中国的电视批评研究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 、自觉四个阶段,(注:欧阳宏生《中国电视批评的四个阶段》,《现代传播》2002年 第1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由于起步晚,积淀少,电视批评在领域拓宽和研究 方法应用上还存在很大局限。

2002到2003年度,电视批评领域有近20部著作出版,我们可以从电视批评的理论建设 和电视批评的实践创作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电视批评的理论建设

电视批评的理论研究从模糊的、粗线条的概述起步,这个领域探索的专家学者们从没 放松过,近两年出现了一些各有侧重点的、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著述。因为电视 批评理论建构并不成熟,在电视批评理论领域钻研的学者们都是肩负着开拓责任的“先 行者”,虽然从2002年到2003年只有数本关于批评理论的著作,毕竟每一本都脚踏实地 ,都为电视批评理论的开拓和前进构筑了更高一级阶梯,统览这些理论著作,我们认为 有两点格外引人注目:

第一,电视批评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电视批评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是近两年来电视批评研究的一个突出成绩。李 道新著的《影视批评学》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作者把影视批评学建构为几个主要元素: 影视批评特性论、影视批评功能论、影视批评主体论、影视批评模式论以及影视批评写 作论,该书史料占有详实,逻辑思维严谨,并坚持把影视批评理论放在影视理论和影视 史相互交织的广阔视野中。还有曹祖亢著的《影视批评学》,介绍了影视批评的目的和 作用、内容、分析方法以及角度原则等。

另外孙宜君的《影视艺术鉴赏学》以及张亚斌的《影视艺术鉴赏通论》等书,都为影 视批评领域中的艺术鉴赏学初步建构了学科框架。其中,《影视艺术鉴赏学》是第一部 较为完整的影视鉴赏学的理论专著,该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影视艺术鉴赏中的13 个主要论题,包括基本语汇、构成手段、影视作品、鉴赏者、鉴赏过程、鉴赏层面等。 而且,作者极力呼吁将鉴赏活动纳入科学的理论规范指导下,其书本身的框架结构也体 现了作者这方面的努力。

陈犀禾、吴小丽编著的《影视批评:理论与实践》在方法论上对影视批评的发展进行 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以其结构的完整和系统性独占鳌头。作者把影视批评按方 法论分成传统批评和现代批评,传统批评又分为政治批评、艺术批评、现实主义批评等 ;现代批评第一部分包括符号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第二部分包括文化研究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等。在阐述每种方法论时,作者又结合具体的批评实例进行点评析解,更 具科学性和理论说服力。

第二,“电视批评”以更加独立的姿态从影视批评中脱离了出来

时统宇著的《电视批评理论研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这也是继欧阳宏生的《电视 批评论》之后,又一部专门的电视批评的理论著作。虽然学术界大多还持有影视艺术整 合的观念,但是电视行业在跨入新世纪后,更高速更迅猛的发展,已经跃升为规模最大 、受众最广的强势媒体,它不再是尾随在电影等艺术形式之后,亦步亦趋的“小弟”, 而是越来越独显其独立艺术的本性。所以,影视批评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电视批评。《电 视批评理论研究》的特色在于第一次明确地以中西兼容的视角,对我国电视批评的理论 领域和实践领域都给予了独特的观察与思考,作者本着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客观提出了 我国电视批评现状的困顿所在,并立足于电视批评对整个电视事业的前途与发展阐发了 真知灼见,该书立意新颖,视野广阔,为电视批评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拓宽了思路。

2、各类具体的电视批评风采各异

仲呈祥的《银屏之旅:仲呈祥论艺术》采用访谈的形式对电视剧、电视艺术的一些问 题阐发了看法,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内容包括电视艺术审美与批评标准的把握,各类 型电视剧的创作以及影视改编、艺术形象塑造等;曾庆瑞的《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 属论文集,多达35篇的电视剧评论是全书的核心,还有关于电视剧文化价值等多篇理论 文章,篇篇饱含激情,充满忧患意识,极具学者的个人特色;《尹鸿影视时评》一书囊 括了作者早几年对影视问题的一些见解,作者也称这是一份研究上世纪末影视文化的“ 备忘录”。

杨斌的《笔记电视幽默》堪称是电视研究中的一粒“怪味胡豆”。作者自言这是“草 堂笔记”式的体例,利用其别具一格的“慧眼”充分挖掘了电视中的幽默,钻研方向的 独特,行文选材也幽默诙谐。其他的电视评论集大多数是从文化角度去审视电视剧作中 的现象,批评方法上略显单一,且大部分集中在对电视剧的评论,对电视其他的艺术形 式都少有评论,只有杨斌是个例外,该书独树一帜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都对电视批评 事业具有启示作用。

三、电视实务研究

电视实务研究属于电视应用理论研究的范围,指的是对于电视传播、电视运行中的具 体环节所进行的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研究。它由4个部分组成:电视技术应用研究、 电视创作研究、电视传播环节研究、电视构成要素研究。由于电视实务研究直接面对电 视实践,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它不仅受到电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需求,同时也 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出版界的极度青睐。2002-2003年的电视实务研究在前些年 的理论积累和研究深化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果和突破,表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

1、电视实务研究发展更加系统化、全面化

电视实务研究领域曾经出版了一些具有理论整合又有自成体系意义的丛书,在此基础 上,2002—2003年的研究更趋向全面化方向发展。从电视技术应用中的电视制作技术、 电视传播技术到电视创作中的电视栏目、电视节目以及相关的策划、选题、采访、编辑 、制作等环节,到电视传播环节研究中的不同工种从业者,再到电视构成要素中的声音 、色彩、画面等,都有著作出版,电视实务研究的涵盖面更加广泛。与此同时,还有一 大批侧重点不同的相关丛书面世。它们包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数字广播电视技 术书系”、“电视节目制作技巧丛书”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的“实用影视艺术丛书 ”、“媒介经营大视野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北师大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 系列”;学苑出版社的“电视研究文化丛书”;学林出版社的“影视新视野学术丛书” ;以及中国经济出版社的“语言与传播丛书”等。这些丛书各具特色而又专业突出,电 视实务研究的领域更加系统和全面。

2、电视实务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更加突出

第一,在电视技术应用部分,数字电视与数字化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这与近两年来中 国电视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关。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数字影视制作》(陈奕)、《 数字音频广播与数字高清晰度电视》(高峰主编)、《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王明 臣等编著)等;对数字电视的研究不单纯局限于技术角度,与数字技术有关的其他方面 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业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这方面的著 作有:《电视新闻编辑与数字制作》(张丽、孟群编著)、《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与教育》 (高福安、孙江华编著)、《电视艺术与科技传播》(刘民朝等主编)。

第二,在电视创作部分,热点主要集中在电视节目的“策划”环节和纪实研究两个方 面。随着电视栏目和电视节目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对电视实践工作者来说,电视 观念和意识更加受到重视,对电视栏目和电视节目整体的把握使得电视创作上“策划” 的环节凸显出来,业界的需要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在这方面有一批作品问世,主要有 任金州主编的《电视节目策划研究》,任金州主编,程鹤麟、张绍刚编著的《电视策划 新论》等。

电视纪实作为电视节目研究的一个方面,始终受到电视工作者的关注,2002-2003年的 纪实研究领域出了几部颇有分量的作品,它们或从语言、或从作品、或从创作、或从历 史,对电视纪实节目的不同方面作了深入阐述,主要作品有:《电视纪实作品创作》( 高鑫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纪录片创作》(朱景和著 ),《影视纪录片创作》(林旭东著)、《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吕新雨著) 。

第三,在电视传播环节,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主持人的研究上。在主持人研究方面 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应用主持艺术系列丛书”和“播音主持艺术 技巧丛书”,从播音主持的各个方面对主持人这一电视传播环节中的重要创造主体进行 全方位的研究。同时,对电视传播环节中的创造主体的研究更趋向于从多角度展开,如 《走进梦想:导演手记》(应红著)、《走南闯北:记者手记》(杨东德著)、《在记忆与 制片中穿行:女制片人手记》(辛少英著);电视受众研究开始受到重视,这方面的著作 主要有:《电视看客——调查中国电视受众》(张同道主编)和《聚焦收视率》(王兰柱 主编)。

第四,在电视构成要素方面,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于声音的研究上。对电视声音的拓 展研究,表现了电视研究更加趋于完善和成熟,这也是电视完善自身表现手段的重要方 面。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声音节目后期制作》(韩宪柱编著)、《影视录音》(姚国强 著)、《电视音乐音响》(高廷智著)。同时,在寻找电视构成要素与电视艺术创作的关 系中,色彩研究受到重视。这方面以《色彩科学与影视艺术》(刘恩御著)和《电视色彩 创作技巧》(邵长波著)最为突出。

四、研究主体和出版主体分析

(一)电视艺术研究新著研究主体分析:

1、电视艺术研究著作主体的地域分布分析

表一:(单位:人)

地域 北京 浙江 上海 江苏 天津 广东 武汉 河北 四川 山东 黑龙江 湖南

统计 756 64 3 32 1 1 1 1 1

(注:电视艺术研究著作主体包括著作的作者、编著者及主编等,对于涉及多个作者和 多个编者的,取第一作者和主编,双作者例外:对于资料不详者,此表未作统计;对于 有多部著作者,此表只计一次。以下诸表同)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在地域分布上,电视艺术研究仍以北京地区为主,并且较之于其 他地域有着较大的优势。形成此种格局,与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密 切的关系。首先,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相对于其他地域来说在接触政策、感受外界变 化、发展上更为快捷、便利。因此,在广播电视研究及事业方面,能够对政策的提出、 变化以及世界各地电视媒体出现的新现象、新理论做出快速的反应并形成影响。其次, 电视管理、制作机构以及影视院校、各大学影视传媒院系、研究机构相对比较集中,形 成了电视媒体的决策、实践、研究三角互动的关系。在这种局面下,实践机构的集中有 利于形成竞争,带动电视制作水平的整体上升,同时也有利于媒介市场的形成和完善, 使得电视媒介产品的生产真正步入市场化轨道。而影视院校的集中以及影视专业在越来 越多的院校开设,也容易形成彼此之间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并且众多制作机构在实践中 遇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又能填补理论的空白,推动理论的更新,并推动理论研究更加深 入地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地域电视艺术理论研究的发展。同 2000—2001年研究主体的地域分布相比较,(注:《2000—2001中国大陆影视艺术研究 新著综论》,《当代电影》2002年第4期。)虽然在地域分布上并没有大的变化,较为突 出的依然是上海、浙江、四川、广东、天津等地区,但是在比例上已经有所上升,从去 年度的18%到今年度的28%。这也就说明,随着广播电视媒体事业在中国的广泛、稳定而 深入地发展,以及各个地域对于电视产业的强调和改革,都带动了地区院校中影视传播 专业、研究机构的设立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并且在理论研究界中越趋活跃和多元。

2、电视艺术研究著作研究主体岗位分布分析

表二:(单位:人)

岗位电视台管理机构院校协会译著其他

统计 26 467 2 10 49

(注:此统计数字因各岗位类别主体存在交叉现象,可能产生偏差)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根据电视艺术研究著作主体岗位分布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主 要部分。一是由各个影视院校和其他大学的影视传媒院系、研究所所构成的“学院派” ;二是由各电视台以及影视制作机构中从事媒体实践的人员所组成的“实践派”;三则 是由媒体的管理决策机构、部门所构成的“管理派”。其中,又以“学院派”的电视艺 术理论研究为主。

“学院派”理论研究的主体地位,是与影视院校和各大学影视传播学科的建立、发展 分不开的。除了较早成立的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院校外,北京大学艺术 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浙江大学的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所、 浙江传媒学院、四川大学的广播电视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所都相继设立了影视院系、专 业,并且在电视艺术理论的研究著作上都有所贡献和成果。

由于电视媒体发展的开放性和快速性,容易造成理论的研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尽管 如此,“学院派”的理论研究仍然是推动影视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2002—2003年电 视艺术的研究著作中,不再局限于以往早期实践的理论总结上,而是能够紧抓近些年来 在电视媒体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的发展趋势,在其尚未发展成熟、需要理论提升和环境 局势并未明晰时著作成书,给以理论上的支持和总结。如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针对电视媒体处于全球化浪潮这一背景,出现了《全球化与中国电视的命运》(张 凤铸、黄式宪、胡智锋主编)、《全球化与大众传播》(尹鸿、李彬主编)、《全球化视 野:传媒产业经济比较研究》(金冠军、郑涵主编)等著作。而《电视策划新论》(任金 州主编)、《电视节目策划技巧》(张联著)、《电视栏目解析》(石长顺著)、《时尚拼 贴:解析中国电视栏目》(张同道主编)等有关电视策划与栏目分析的著作出版,就是在 电视节目栏目化趋势的出现和对电视节目策划、包装的重视等实践下的理论总结和补充 。

与“学院派”的纯理论研究不同,由各电视台和影视制作机构等人员所构成的“实践 派”更加注重应用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们往往更多地涉及到个人在实践中的体会 、感悟,同时也能够触及到在电视艺术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来自于媒介前沿的 观念和制作手法。这些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理论的总结,尽管在认识和观点上 不尽统一和完善,但是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为纯理论的提升准备了丰富的 一线实践资源。如《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感悟荧屏》(张 子扬著)、《<焦点访谈>红皮书》(梁建增著)等都包含了实践者的深度思考,对理论和 实践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管理派”作为政策的制定层和推行层,与理论和实践都有密切的关系,其著作对于 电视媒体的发展走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在2002—2003年,“管理派”的著作不多, 内容较少涉及政策性的决策,而是将角色还原为实践者,把自身对电视艺术的感悟加以 表达。

(二)电视艺术研究著作出版主体分析

2002—2003年中国电视艺术研究著作的出版共涉及出版社48家,涉及到的大学出版社 共13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门出版社4家。这些院校出版社及广播电影电视部门出版社依 然占据电视艺术研究著作出版的主要地位,其出版数目约占总数的63%,与2000—2001 年相比略有上升。其中,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55部,占总数大约为31%)、北京广播 学院出版社(31部,占总数大约为17%)最为突出,两者约占出版总数的48%。

此外,各出版社在出版单部著作的基础上也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的丛书。2002—2003年 ,在相关领域共出版丛书43个系列,包含著作98部(包括重印的4部)。

表三:(单位:部)

出版社 中国广播北京广播

北京大学 学林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其他

电视出版社 学院出版社 出版社

统计 11

6 2 22 20

(注:此表将仅出版一个丛书系列的出版社归入“其他”一栏)

从上表可以看到,丛书的出版仍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为主, 北京大学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各出版两个系列。其他院校出版社包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 大学出版社等共出版7个系列。而非影视院校和广播电影电视部门的出版社出版影视系 列丛书11部,涉及学苑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从以上数字中可以看出,影视院校、大学和广播影视部门的出版社由于其领域和理论 研究的需要,在有关电视艺术研究方面的著作出版相对比较集中。在出版丛书方面,也 更加系统化、多元化。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学影视艺术丛书”、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 “媒介经营大视野丛书”、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播电视系列丛书”等等。这些丛 书以技术、媒介经营、文化、美学等各个方面为主题,将著作分类别、成系统的加以组 合,使得电视艺术研究著作的出版更具规模化。

同时,其他非影视艺术院校和广播影视部门的出版社也积极参与了电视艺术研究著作 的出版发行。其中涉及学林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等31家,在出版著作中仅占约37%。越来越多的出版社踏足电视艺术著作的 出版领域,并且也尝试以丛书的形式出版发行,这种状况表明,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事 业在现今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已经使得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关注到电视艺术理论的研 究和实践著作上,对于推动和完善电视艺术理论的发展和深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2002—2003年研究著作的几个新特点

2002—2003年中国大陆电视艺术研究,紧密结合中国电视具体实践,从中国电视事业 发展的具体探索出发,力求在实践中拓展理论视野,从实践中梳理理论脉络。

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2002—2003年中国电视艺术研究的总体特征作一个盘点 :

1、丛书系列的大量涌现;2、名家个人论集的集中出现。(以上两个特征前文已经论及 ,此处不再赘言。)

3、对于教学用书的重新编辑与整理

近两年来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市场对电视专业教学用书的需求,大批从业人员 在投身具体工作时也深感到进一步专业学习的必要性。因此,理论研究者在上个世纪末 与本世纪初大范围地对艺术理论及创作进行梳理、回顾、总结的基础上,重新编辑与整 理电视专业教材,对近来新发生的一些影视现象作了及时的理论阐述,如电视策划与包 装在当今影视制作中的作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影视制作规律及技巧、各类型电视栏目 的基本规律与特点等。例如北京广播学院新编纂的系列教材成人教育书系,包括《电视 采访》(曾祥敏编著)、《电视画面编辑》(王晓红著)、《电视文体写作》(孔德明著)、 《电视艺术概论》(高鑫、周文著)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推出的技巧丛书,包括《电 视节目编辑技巧》(黄匡宇等著)、《开机即是: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王强著)、《电 视色彩创作技巧》(邵长波著)、《电视节目策划技巧》(张联著)等。这些教学用书有些 适用于在校学生的教育,有些则适用于工作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内容丰富、理念更新、 覆盖范围广。理论产生于实践,同时也要积极地指导实践工作,新的理论体系或新的观 点要尽快地编入教材,通过积极的推广与学习,才可以使未来的从业实践人员及时了解 当前较新的影视动态,丰富其实践创作经验,为之做出优秀的电视节目打下比较深厚的 同时也更具前卫性的理论基础。

4、对国外学术专著的译介工作有所加强

对于电视艺术创作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讲,开放性的眼界与思维是很重要的,对 于电视艺术理论研究也是同样。采取“拿来主义”,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电视研究理论 成果,不仅有利于我国的电视艺术理论建设,同时还起到积极的交流作用。这两年来, 除对技术性著作介绍引进之外,对电视美学领域等相关研究著作的翻译与引进工作进一 步加强,如Herbert Zettl的《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Rabiger的《技术 之美:影视制作美学途径》、《生活中的媒介》(Jean Folkerts)等。就目前而言,译 介国外优秀论文、著作,有利于开阔研究者的视野、有利于电视艺术学科的建构与成熟 、同时也对电视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六、几点局限与不足

2002—2003年,中国电视艺术研究领域可谓收获颇丰,大量研究著作的出现,一方面 体现了研究主体的积极活跃,另一方面也说明电视艺术研究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这些新 著的涌现,为今后的研究与探索打下了一个深厚的基础。我们要肯定已取得的成绩,但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电视艺术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1、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存在缺憾

长期以来,电视艺术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一直存在一些缺憾,主要是视角狭窄而 单调,方法机械而呆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电视艺术实践的经验式总结 较多,而真正上升到学理层次的思考和研究还很少;二是在借鉴国外电视理论时往往生 搬硬套,忽视了中国电视自身的语境;三是从具体作品切入的研究比较多,而从宏观视 域来对电视艺术进行考察和研究的作品还较少。

2、突破创新的理论成果还较少

从整体情况看,真正在学术观点上有所创新,并推动学科体系建设和完善的理论著作 还很有限。有不少作品还是新瓶装老酒,并没有从新的实践中,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总 结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

3、泡沫学术现象依然存在

这一点在电视实务研究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常见的现象是为迎合业界和市场的需要 ,对于一个热点一哄而上,造成对同一命题的简单重复,相互雷同。特别是其中不顾质 量、只求数量的粗制之作往往缺乏学理的思考和分析,而仅仅是材料的简单堆砌,为文 而文,这种学术个性的泯灭甚至是学术品格的缺失,对于电视艺术的发展有害无益。

2002—2003年,电视艺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感到欣喜。但是,相对于电视在人 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来说, 电视艺术研究还显得薄弱和苍白,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电视艺术的进一步 发展。因此,中国电视艺术研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正视现实,努力开拓新天地。

标签:;  ;  ;  ;  

2002~2003年中国大陆电视艺术新作综述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