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摘要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但日本古代无茶,其饮茶习惯和茶文化,源自七、八世纪的中国。在之后的一千年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一直受中国大陆茶文化的影响,其影响史大体可以分为唐、宋、明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唐朝
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即煎茶法)对日本影响极大,具有启蒙意义。在同时期的日本平安时代,喝茶是天皇、贵族、高级僧侣等上层社会模仿唐风先进文化的一种风雅之事。公元805年,遣唐留学僧最澄(767-822),在天台山佛陇寺行满大师处学习佛法和茶事,回到日本时,带回了天台山的茶籽并种在了京都比睿山延历寺的北侧,形成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平安时代的饮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精神境界上,都与陆羽《茶经》所述内容趋同。
唐时饮茶以“煎茶法”为主。“饼茶”是当时主要的制茶形式,又称为“团茶”或“片茶”。所谓“饼茶”,是将采来的茶叶经过蒸,捣碎,拍打成饼状,之后再烤干保存,类似于我么现在的“砖茶”。
煎茶法的具体步骤:首先用竹夹将饼茶取出,放在火上灸烤,之后储放于“纸囊”中,以保持茶香不外泄。其次,等到饼茶冷却之后,将其放入“碾”中磨成粉末。第三,用“罗”(筛子)来筛滤茶末,筛下的粉末盛于“合”(盒子)内。第四,煮茶时使用“风炉”和“鍑”(茶釜)。先注水于茶釜内,然后放置于风炉上煮沸。第五,水分为三沸,当烧水出现“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为第一沸;再加入适量的盐来调味。当釜边水泡像泉涌般上冲时,即为第二沸;用勺子取出一瓢放在一旁,一面以“竹夹”在茶釜中心循环搅动,并用“则”(一种量器,用竹、铜等材质制成勺或箕状)量好茶末倒入釜中。等待片刻,茶汤如奔涛溅沫,则为第三沸,此时将先前取出的第二沸倒入沸水止沸,使水停止滚沸,以培育汤花(泡沫)。汤花薄的称为“沫”,厚的称为“饽”,细轻的成为“花”。第六,将煮好的茶盛于碗中,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沫与饽也要平均分配到碗中。从陆羽《茶经》中描述茶汤的颜色“其色缃(淡黄色)也”,我们可以得知陆羽也讲求茶汤颜色的呈现。
第二个时期:宋朝
宋朝的末茶冲饮法(点茶法)影响的是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这个时期,寺院茶、斗茶、书院茶等,茶文化的内容开始丰富起来。禅师荣西(1114-1215)2次入宋求学,回到日本后,将茶籽种于全国各地,并撰写了日本最早的茶书《吃茶养生记》,成为了第三代将军源实朝的茶师。1214年,荣西撰写的《吃茶养生记》被称做日本的茶经。《吃茶养生记》详细地叙述了茶的功效、南宋制茶法、饮茶法。经过开山祖师村田珠光、武野绍鸥,集大成者千利休对饮茶法的改良和升华,点茶法成为了日本代表性的饮茶法。到了江户时代,点茶法又称为“茶汤”即“茶道”,从此日本茶道迎来了成熟期,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直至今日。
“茶兴于唐,盛于宋”,由于“贡茶”(达官贵人向皇帝进贡的茶)的兴起,宋代团饼茶的制作踏入了更精细的发展阶段。宋代《北苑别录》中记载,团茶必须经过七道工序:采、择(拣茶)、蒸、榨、研、造(把茶膏压制成形)和过黄(将成形的茶,经过数天的烈火烘培,让其干燥硬结,茶干才会细腻有光)才可制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宋朝的饮茶主要以“点茶法”为主,与唐朝不同的是不再将茶末放入锅中一起煮,而是用开水冲调。宋代社会流行的“斗茶”,即是以点茶的方式进行,通常由二到五人一起,互相评审对方,看谁的点茶技艺高明,点出的茶色、香、味较佳。
点茶法的具体步骤:首先将团茶以绢纸抱住,烘培之后,在用“槌”击碎,捶碎过的茶饼须立刻碾用,否则时间过久,会导致茶色昏暗。其次,把捶碎的茶移置“茶碾”或“茶磨”中,研碾成细末。第三,用“罗”筛滤细粉,淘汰粗的茶屑,使茶末更为细致。第四,把茶末放于茶盏里,点茶前需要先把茶盏加热,否则茶不浮。第五,将茶瓶中煎好的沸水注入茶盏(即点茶)。宋代“斗茶”注水时讲究水柱要有力,落水点要准,否则会破坏茶面的艺术效果。第六,以“茶筅”(为搅茶的工具,大都为竹制)击拂茶汤如浓膏油,使茶末和水交融泛起汤花。第七,喝茶前,置茶托,可避免端茶时烫到手。宋代普遍使用漆质茶托。
第三个时期:明朝
明朝的叶茶泡饮法(泡茶法)影响的是日本的江户时代,这种饮茶法在日本也叫“淹茶法”。明末时期,隐元隆琦(1592-1673)将“泡茶法”带到了日本。隐元隆琦生于中国福州(福建省)福清,曾担任万福寺住持,在当时中国禅宗界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隐元禅师于1654年渡海到日本,拜见后水尾天皇和将军德川家網后,获赠山城国(旧国名,现京都府南部)宇治乡五庄内四百石作为领地。1661年,在此领地创建了日本禅宗三大派之一的黄檗宗大本山黄檗山万福寺。
明朝的饮茶主要以“泡茶法”为主。明太祖于洪武年间(1368-1398)废除团茶,改用散条形茶为贡茶,饮茶的方式也变为沸水冲泡的“泡茶法”。步骤化繁为简,省时,茶具也相对简化,茶碾、茶筛走出了历史。明代茶壶成为饮茶中最重要的茶具,到了明末茶壶流行以小为贵,以保持香气氤氲。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壶最负盛名,成为明代之后文人争相收藏的茶器。
“宜兴式品茗法”(功夫泡法)是在壶泡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为乌龙茶特有的泡茶方式,盛行于闽粤一带。功夫茶的特色在于重视茶品、茶具、茶质和冲泡技巧等,动作则讲究韵律美感。
泡茶法的具体步骤:首先要温壶。将煮沸的水注入茶壶里,提高茶壶的温度,然后把水倒掉。其次要纳茶,把茶叶倒在素纸上分粗细,把最粗的置于罐底和滴嘴处,细末置中层,再将粗叶放在上面。明代人泡茶时,投放茶叶随不同季节会有不同顺序,明冯可宾《岕茶笺》中载“夏则先贮水而后入茶”(下投法),“冬则贮茶而后入水”(上投法),以及周高起《洞山岕茶系》中写“倾汤及半下叶满汤曰中投,宜春秋”(中投法)。第三要冲茶,将壶悬空提起,让沸水注入茶壶内,使壶里每片叶子都能在热水里翻动,充分受热,并将夹在茶叶里的杂质浮上水面溢出壶外。第四要刮沫,水满后茶沫浮起,用壶盖从壶口轻轻将茶沫刮去。第五要淋罐,盖上壶盖,再用沸水淋在壶上,把壶外残留的茶沫冲掉。第六要烫杯,功夫茶讲究热饮,所以需要用热水淋在杯子上。第七要酌茶,壶嘴贴着盏面以减少香气散失(称“关公巡城”),让茶汤能均匀斟到每一杯中。当茶汤将尽,继续斟于各杯中直到滴完为止(称“韩信点兵”)。
唐,宋,明三个时期,分别有不同的饮茶法东传到日本,其中只有宋朝的点茶法成为了日本茶文化的代表、文化的结晶。点茶法在日本又称作「茶の湯」(即“茶之汤”),在思想方面,它不仅含神仙思想、佛教、道教、儒教、阴阳道、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包含建筑、庭园、书画、礼仪、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点茶法能在日本生根发芽,最终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而发源地中国,却已看不到点茶法的一点踪影,其原因与它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桥本素子,『日本茶の歴史』,淡交社,2016
2.陈倩,“《茶经》的跨文化传播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14
论文作者:赵艺,林玥秀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3
标签:日本论文; 茶汤论文; 茶壶论文; 的是论文; 沸水论文; 茶道论文; 时期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10月论文;